姜超
一个内心怀火的诗人,人世的浮尘只能让他偶尔沉寂,那诗情终会喷薄而出。郭富山在三十年的岁月穿梭中,秉笔为旗,蘸血为墨,始终维系着诗歌之火,将生命照亮。
纵观郭富山的诗作,其诗风与我国诗歌传统强调的境界不同,也不讲求直觉式的顿悟。郭富山在诗歌中呈现出追索灵魂的态势,峥嵘之气饱满,豪荡之性充盈,似长歌浩浩,戚戚之尤,深至心腑,借诗歌为世界喊疼。郭富山运思激愤的情怀,其诗歌续接了古代诗歌的“风骨”。郭富山以诗言志的主观化的诗风非常强烈,不求意与境浑厚圆融。是的,直面现实的诗人内心有左冲后突的壮怀激烈,总为庞杂外物所干扰,喧嚣的声浪经常淹没其存在。他的作品《写给往事》里的“往事”“爱情”,不是单纯的所指,郭富山不断用一种英雄主义和感伤主义的姿态去抒写时代经验,以一种叛变的自我意识的表达来重述历史真实时,直接把时代经验转换成诗歌内容,语言充满张力与异质。仔细辨识,郭富山的很多诗歌灵魂的坚韧、高傲,与扼腕、低回紧紧纠葛在一起,它是生命的歌吟,是对诗人使命和人生宿命的双重呈现。他不是简单强调“表现自我”,而以个体主体性表现崇高与理想,以个人的声音表达思想与情感,表达对社会历史的独特思考。既然诗人的“自我”是具有主体性的自我,探索和发现就成了他的内在使命和律令;而既然“自己的世界”是诗歌本题意义上的真实世界,那种既定的,一成不变的,只需要通过“形象化”而获得具有形式的先验真实就变得毫无意义。
诗歌不是对抗时代,更不能向时代妥协,而是穿越其间谋求灵魂的飞升。郭富山的努力正在让诗的艺术变成器官,借以扩大视野、丰润内心。诗歌《献给诗人》试图抓住内心变化新特征及表现这些特征:很多坚持不住的人已经倒下/历史的巷道深处尸横遍野/总有一些人要先于当代死去/一缕青烟在他们的身上/誓言般飄起或者飘落。
“飘起或者飘落”,其隐喻不言自明,两种不同的结局却考验着理想秉烛者的心性。这种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诗人产生了“变异”,使其成为一种不在“当下”的存在。表现在诗歌文本中,就是形成了一种缓缓拉开的噬心的张力。作为美好象征的理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句中音调是纯粹而高昂的,充当了救赎和启蒙的作用,歌唱者在感染他人的同时,极易获得精神的快感;在九十年代诗句则表现为杂沓而徘徊,如入无人之阵,遂选择日常碎片而借以自慰;于新世纪则表现为轻柔的低语,阅历和知性反倒让理想之烛更加明亮。综上,郭富山一直昂扬着理想,顽韧地追求着心灵的解脱与意志的自由,其诗不断谋求切近现实的努力。郭富山情绪始终徘徊在乡与城缠斗的中间地带,在血亲指认和家园回望中品尝着“针尖上的蜜”,既灵肉俱痛,又在所难免地做一只心知肚明的飞蛾,扑向诗歌的火苗。郭富山在诗内俨然文化守成主义者,对都市化进程甚为排拒,仍然沉湎于固有的乡村神话,还想用主观控制时间停滞的方式守住心的家园。这种画地为牢式的抒情理想,已经导致诗歌与时代的疏远与淹滞,坐井观天的心灵抚摸会使乡土诗歌最终走向崩溃。优秀诗人应该记下“乡愁”向“乡悲”过渡乃至成为“乡仇”的心灵图景,用诗歌的道义确证历史的变迁。欣喜的是,郭富山晚近诗作多了鲜明的思辨质素。
“总有一些人要先于当代死去”,以鲜明的批判指向混世者。郭富山的诗歌坚持在当下芜杂的世界显现出高贵的气质,始终在现实中点亮内心的灯盏。以他的诗句来看,文人不激愤,实是无理想而混世的托辞。这个时代的诗歌写作难度,表面看是见证的难度。他的诗歌是在确证灵魂的高贵,越来越关注于“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深入人类应有的灵魂内核,表达人类应有的生命内涵。
读者心下疑惑,诗人郭富山何以在诗作中有种自虐自嘲的倾向呢?其实,郭富山与常人一样有着紧张高压的工作氛围,现实如秋风夕阳迫近,时代如杂色斑驳,他和当代诗人遇到了一样的精神困境——心藏圣殿,却对现实无能为力。如此,他远离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明朗高昂的精神脾性,忧时代之病患而血泪斑驳。如阿多尼斯诗句,“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郭富山将无比矛盾的痛苦心态外化为诗,在诗意的营造中,进取与退避交织,失望与希望共存,执着与忘世并生。他诗歌昂扬的精神真实,显得比经验的真实更有信度。
郭富山的诗歌颇多性情,诗句的剑光闪处而直取咽喉。峻切的诗风,给人以一种深秋远眺、霁月高悬的悲怆感。诗作《藏》堪为例证,每行诗的首句以形式上的后置,映衬着意义上的婉转,藏着思索的能量。类似的诗歌还有《活回去》,“把花白的头发活成毛茸茸的胎毛/让经历的雨还原为云朵 闪电还原为传说/梨花退为蕾”。虽到了知天命之年,郭富山表面的达观开朗,掩饰不住对现实的痛切指斥。即便看起来恬淡舒朗的诗作,也蕴含了强烈的激愤之情。有时候是直接喷涌,有时候是曲折兴会。诗歌《一次偷吃》就把酷烈的现实径直引入诗歌,带着鲜润的生活气息,增加诗歌的现场感。郭富山聚焦特定年代的化肥、白糖二个物象,将孩子吃化肥的味觉予以倒置为甜味。尤其是“古怪的笑声富裕了那个贫瘠的年代”一句,增添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在予人惊诧的同时,又将人引入了沉思默想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是道成肉身,也是肉成道身。
郭富山诗歌骨感很强,颇多崇高之风。不过,郭富山诗歌中的“崇高”深藏悲怆的力道,它往往借用“激愤”的外衣来出演。诗歌中的激愤不同于愤怒,他受控于诗人内心的修为,内在的静气控制着外在的狂飙激情,使其诗风没有因为激愤而走向危险的自爆态势。对人类处境的洞察和呈现,“看法”比“看”的内容更重要。诗作《问路》中有如下三节:你认出身边和死神攀谈的老婆婆/就是你年轻时梦想送花的女孩/你发觉小时候用弹弓/击中的麻雀 其实是一盏路灯//路标漂浮在一杯烈酒里/脚掌把道路磨得血肉模糊/你出生时带来的水干成了盐/你说想去趟耶路撒冷//马路边/你的影子在画圈/问路的人陆续向你围拢。
诗歌的象征空间广阔,活脱脱呈现了诗人亲历的现实紧张感。诗人固然该直面现实的假恶丑,但艺术的说出来更显诗人的艺术禀赋。好的诗歌必然驱策含蓄来点燃中国智慧的芳香。多数诗人提笔前心中各个有,下笔却大煞风景。须知,诗有别裁,更要有别趣,诗歌的技艺性需要探寻。保罗·策兰说,诗歌从不强行给予,而是去揭示。强予者,诗人直接理念先行,为读者作价值判断。揭示,就是去蔽,揭橥事物之丰富性,引人进入沉思自由之境。《问路》一诗巧妙把想象与真实结合,使实中见虚,虚中见实,是诗人学力和才力的外化。郭富山诗作注重虚实相生,不仅讲“神与物游”,还追求“思与境谐”。他对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为其美学的核心要义。惟其如此,郭富山的写作才有别于一味勤奋的诗爱者。
郭富山的近作越来越注意融合知性与经验,搭建多维的艺术空间。他的诗歌起自情感,又注入理性的节制。在经验处理上,他多从浅表经验入笔,这种日常散点观察和场景叙事,但不让经验沦为人云亦云的工具,而是去唤醒新意;也经常引入深埋经验,将人生历练升华为智慧。这二种处理方式,使郭富山的诗歌宏观与细致并存。他诗歌的成型,不作事先预设,而在写作中如行云流水随物赋形,其诗如敏感的物质在锻造中渐渐成体。郭富山有首题为《这个冬天我再次搬出租来的家》的诗作,读来让人颤动欲泪。这首私语化“遣兴”的作品描摹了生命之轻背后的沉重,随心笔到,情绪满载到了超载的程度。诗作不断展开凄凉的场景,仿佛在用钝刀子割活肉,直至最后一节,诗的整个意义才彰明昭著,得以最圆满的表现。在郭富山看来,现实如若重病缠身,艺术应生出双翼,完成对人生的解救。郭富山的诗歌不抖机灵,也较少虚浮的想象,多径直采用道击目存的方式,直寻生命的意义。他的诗作,既有心灵的波动,又含声音的律动。此类的诗作深有情趣,彰显了郭富山借物写心、形诸笔端的能力。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郭富山以腾空自我来写真我。他的诗作仿佛在寂静的斗室仰望辽阔的星空,内心涌动着澎湃的大海。小镇系列诗歌如《小镇支书》《小镇国骂》等,以独特的叙述视角展现出世界的冷酷荒蛮和生存于其中的人物的孤独、扭曲与痛苦。更进一步的是,譬如《有一种痛,在呜咽下》式的诗作,“银行的账户显然比诗歌/更有魅力……而呜咽的人仍然愿意相信/诗歌依然是他最华贵的食物”,切入了时代的深夜,展开了深入的诗性思索。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中所说:“在此夜之夜半,时代的贫乏是巨大的,贫乏的时代甚至更加贫乏,它不再能体验自己的贫乏。”郭富山似还没有用出洪荒之力,来面对时代的流弊,他还需要改变经验图式,继续烛隐发微,以强化诗歌的当代性。
很多诗人在描述自身从事的行业时,或在琐屑之处打围,或者人为拔高行业的属性,入骨入肉的诗写较为少见。而郭富山涉及工作范围的诗歌质量上乘,《审判》就是其中之一。整首诗的格调端肃、忧郁,探入生命世界的幽微之处,成功地把一个庄严肃穆的法坛扩大为全人类的精神处境。诗的起首,从法官的日常生活起笔,逐渐宕开笔墨,为与其有关的人们“画像”,并让他们的灵魂显影。读到诗的结句“天已明亮,晨鸟开始唱歌/有请审判长/入庭”,我们仿佛见到了一个彻夜思谋与灵魂搏斗的诗人形象。于此,行业只是作为背景存在,郭富山超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范畴,也超越了法学的界限,将其延展到叩问人类的苦难和精神困境。这样的诗歌藏有高古苍劲的音势,它源自诗人的大情怀、大悲悯,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度,铸就了诗歌的崇高美。
郭富山要尽可能避免在诗歌中直言外露,要适度控制情绪,避免让过重的理念伤害诗质。詩歌本质上是一种慢和轻,唯有恰切地假借慢和轻,才能实现诗歌的德行与美学的生命完成。希望郭富山在现实中首究大道,详勘现实,在大时代涤我尘襟,继续锻造得于心、应于手的诗艺,让诗成为富有“生气与灵机”的高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