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峰
目前,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已贯彻到各个农村,农民都得到了惠农政策的温暖,农民靠勤劳的双手纷纷发家致富,收入逐年提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农民收入偏低和收入不高,仍需要有关部门大力扶持和帮助,使他们收入有所提高。
1、非农就业面临压力,工资性收入增长迟缓,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乡镇工业和农村三产的大发展,曾经是农民收入在八、九十年代大幅增加的主要动因。然而,现在非农产业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是乡镇企业改制转制,成为个体私营企业,逐步形成了市场化的用工和分配机制,一些企业用工在减少,企业不景气,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速不快。
2、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增效慢。近年来,虽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本身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时又受制于资源、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多种因素,农民想通过调整实现增收,具体落实到种养项目和农副业项目上,又存在销路不明和实际效益的不确定性,很难在短期内找到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又好的调整品种,政府也很难通过政策和行政手段来保证。有的农产品在调整种植初期经济效益尚可,但一旦大面积推开,价格就一落千丈。此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可耕地在逐年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在缩小,来自农业的总收入也不可避免地减少。
3、农民收入差距增大,低收入群体影响整体收入提高,失地农民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民赖以生计的土地在减少,使相当一部分的失地农民成为了新的弱势群体,这些人由于文化技能低,年龄偏高(大都在45-50岁以上),农民致富门路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4、农业种、养、加等实用科技技术缺乏。由于农民缺乏科技实用技术,常常是增产不增收,有的是缺乏管理技术,浪费农业成本。有的不懂打药配药,有的不会配方施肥,导致把作物大面积打死,最终绝收或减产入不敷出,或者种一葫芦收一瓢。
5、农田水利设施毁坏严重。有的村组泵站、水渠年久失修,有的被人为偷走和破坏,遇到天干和水涝,庄稼不能抽水和排水,有的电力设施不配套,存在小牛拉大车的现象,等等原因导致庄稼减产和绝收。
1、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自主调优种植、养殖结构,稳定产量,提高内在质量,积极扩种高效经济作物和开发绿色食品,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品,使农业从数量型增长向以质量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农业转变;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投入农业开发,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建好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推进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经济联合体。县财政支农政策应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第一选择,重点在以下方面作文章: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害能力;二是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素质;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引导农民有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四是完善农业服务站建设,加强农业服务站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知识传播,利用互联网加技术,帮助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销售一系列服务。
2、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不断扩大农民就业。农民收入的主体来源是工资,工资收入要占全部收入的四分之三,拉动工资收入对增加农民整体收入的效果也最明显。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扩大农民非农就业。要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
3、大力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科学地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这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举措。要用城市化的理念建设和经营小城镇,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区和中心镇合理聚集,把发展地方工业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发展后劲,扩大就业岗位;要进一步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4、加大科技实用技术的推广、培训和运用。农业技术推广、畜牧、科技等部门要经常开展科技种养加等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多举办科技大篷车、科学技术培训班,让农民用学得的技术抓好农业种养加,以便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鼓励农民兴办种、养、加实体,促进多方增收。虽然打工经济能给农民带来不少收入,但是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收入不稳定,导致打工者收入也忽高忽低。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回乡办实体的予以大力扶持,鼓励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这样既可增加回乡创业者收入,也可解决本地剩余劳力,带动其他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