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报划
本文结合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制定了系列针对性的建设措施,并提出了农村小型水利在规划、建设、管理与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那楼镇位于邕宁区东南部,距离市中心43公里,那楼街是邕宁区繁华的圩市之一,镇政府管辖2个社区,20个村委会,有97个自然坡(屯),71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9560户。其中:农业19113户,非农业447户。其中:非农业人口8684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实,劳动人数达45142人。全镇土地总面积352.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38.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0%。全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均于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大集体时期依靠农村劳动力挣工分完成的。完成了建设工程项目:山塘763座,有效库容5341万立方米,拦河坝7座,抽水站35座,装机容量1750千瓦;小(1)型水库2座,有效库容541万立方米,1立方米/s流量渠道14km,小(2)型水库10座(其中四无水库:4座),有效库容501万立方米,1立方米/s流量以下灌渠:46km,同时建设完善相关配套的渠系。近期政府财政加大资金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对部分小型蓄水工程进行了维修整治和除险加固的项目,渠系进行了整治和防渗处理。为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修建集中供水站4处,解决安全饮用水6.8万人。这些建设彻底改善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水利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特别是小型蓄水工程,大多建于50、60年代,由于集中建设,工程数量多,技术力量单薄,存在工程选址、勘测、设计、施工标准不一致,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不够,有些工程没有长远考虑,盲目性建设、造成工程质量欠佳。
由于建修年代较久,建修时没有专业化施工队伍,小型蓄水工程多为土质工程,相当部分是边规划、边建设、边设计的“三边”工程,建成后部分配套设施不能跟上,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年久失修,部分工程老化、垮塌、渗漏严重等危害,工程蓄水大大降低,渠系运行不畅,拦蓄防洪能力较弱,一旦发生洪涝干旱灾情,就会给当地群众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之初,均是公社、村组织群众修建,重点部位上一级政府适当给予补助,主要依靠农村劳动力挣工分的投入施工,建成后小型蓄水工程(除水库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外)均由村级管理,产权属村集体所有,小型渠系按村地域管辖,农业税未取消前工程建设和维修靠统一收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两工款”和投劳来完成,农业税取消后,“两工款”也随着取消了,群众投劳集资的热情没有了,小型水利建设和维修开展较难,群众一心想依靠国家投资来完成,违背了小型工程建设“谁建设、谁受益,谁负担、谁管理”的原则,群众认为工程是集体公益性工程,建设和维护应由政府负责资金投入,没有必要参与,因此造成工程管理维护质量很差。
为加强和改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和管理,发挥工程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针对存在的工程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
农村水利工程每一处项目蓄水和灌溉能力不同,须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实行科学决策、合理布局,同时考虑节能环保等因素,规划要有长远意识,避免盲目投资和施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不做劳民伤财之事。
要明确管理权限,彻底改变重建轻管的局面,向管理要结果、要效益。农村小型工程较多,属镇统一管理的,属村级管理的,还有群众自建的,要明确责任,管理到位,要逐步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管理上可采取租赁、承包、授权委托管理等办法,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正常运行,发挥最大工程经济效益。同时要正确处理小型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小型工程建设量,涉及面广,年久失修的工程较多,需建设投资大。要开辟建设和投资坝首除险加固,泄洪道、渠道等设施工程进行维修和防渗处理的整治。建立小型水利工程发展基金,建立用水者协会,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共同出资、共同维护,遵循“谁建设、谁受益,谁负担、谁管理”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发动群众投劳集资,鼓励社会力量为家乡水利建设出力,同时要加强建设资金的监管,加强工程建设施工监理,确保维修整治工程质量。
上级主管部门要重视基层水利专业技术人才,乡镇要配备一定名额专业水利管理的技术人员,村级要设置水利服务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更新,上级部门要加大对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步骤地组织水利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村级水利员业务培训、授与先进管理经验,予以掌握先进管理技能,不断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技术,发展壮大基层水利服务队伍,更好地为水利建设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