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2018年6月19日至21日,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交通让世界更美好”,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交通运输部、中国工程院主办,集聚30多位院士、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500多位代表、300多家企业,内容涵盖了大数据、高铁技术、未来交通、城市大脑、智能交通等交通运输领域热点和前沿话题,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监测显示,6月18日至30日期间,相关网络新闻报道5200篇,报刊报道173篇,论坛帖文373篇,博客文章330篇,微信文章约3249篇,微博357条,App文章1641篇。
由舆情走势图来看,18日开始,媒体进行预热报道,宣传势头渐起。19日大会开幕,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开幕式,舆情迅猛走热。20日进入大会高峰期,舆情热度迅速爬升,达到顶峰。21日闭幕式举行,热度开始下降。24日有所反弹,27日达到次高峰,28日舆情热度再度下降,逐渐趋于冷却。
纸媒中,《中国科学报》《中国交通报》《现代物流报》报道数量居于第一梯队,分别为10篇、6篇、5篇;《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中国水运报》《经济日报》报道量居于第二梯队,均为4篇;《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证券报》也对大会相关活动予以关注,报道量均为3篇。
就网络新闻报道量来看,搜狐报道量远超其他平台,高达918篇;大众网、新浪网、人民网、齐鲁网、工业与信息化部网位居第二梯队,报道量在70篇至150篇;中国公路网、上海奇虎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报道量在50篇至70篇之间,为第三梯队。
本届大会主题是“交通让世界更美好”,旨在深化“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展示中国交通强国建设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中国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中国科协副主席何华武在大会上的致辞获得媒体广泛传播,人民网、新华网、国际在线、《人民政协报》、搜狐网、网易、大众网等媒体和网站纷纷以“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举行 中国官员表示愿与各国共享交通发展成果”“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汇聚各方力量 共促产业发展”“创新交通 造福百姓”等标题进行报道或转载。
媒体报道普遍关注纷纷亮相的交通领域高科技成果或技术方案,直接体现了“交通让世界更美好”的主题。比如,高德地图发布的城市大脑·智慧交通公共服务版,预计平均每次为用户节省10%的出行时间;美团网展示的“出行+消费”一站式创新服务模式大幅提升外卖配送效率;由智慧物联网公司G7打造的安全机器人,可实时监控、智能检测、判断风险而大幅降低事故发生率;苏交科集团研发的露天无人值守路内停车系统、无感支付、沉井式地下停车场等项目,已在部分二三线城市成功应用。国际在线等媒体还对GPS、智能交通系统、V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报道和转载。
“交通让世界更美好”还表现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飞速发展及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亦不断吸引媒体关注。如《北京晚报》报道称,在交通运输领域,近年来我国获多项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的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500万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达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里程66.3%。全球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前十位港口中国占了7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农村公路达400万公里,建成村通车率达98.35%。中国经济网发文,根据中国公路学会在本届大会上发布的《中国交通运输2017》报告显示,仅在快递运输领域,2017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400.6亿件,稳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快递包裹市场增长的第一引擎,其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957.1亿元,快递业务收入占GDP的比重接近0.6%。
本届大会展示了众多交通运输领域大数据应用、智能交通、共享出行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态,成为今年大会上最吸引眼球的亮点,吸引诸多媒体广泛报道,集中关注交通运输业如何更加“智能”、科技发展助力智慧出行等议题。
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舆情走势
媒体重点关注智能交通借助大数据等科技大力发展,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大幅提升地方公路通行能力等方面内容。比如,中国新闻网报道,由中国公路学会和高德地图成立的未来交通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与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合作研究得出的数据显示,通过信号灯配时优化,让北京的机动车通过路口的平均延误下降6%、停车比例降低3%。2017年,高德地图与浙江省杭州市合作,以杭州最堵的快速路为试点,利用高德的大数据,快速准确地发现城市异常拥堵位置,同时主动将异常拥堵信息推送给交警,有效加快交警的出警速度。中国公路网报道,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表示,江苏实施沪宁高速公路智能化扩容示范工程,在基本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利用多源智能感知技术、交通信息快速响应技术、智能交通仿真技术、智能交通管理控制技术等,形成车路协同,预计可将公路通行能力提升40%以上。
智慧交通瞄准日常出行,深度融合“吃喝玩乐”服务,极大改善出行体验、大幅提高配送效率、更加方便群众生活,亦受到媒体关注。如新华网报道,美团网智能城域速运网在智能交通、提升城市运输效率等方面,有着可观的前景,如让外卖更快地送到消费者手中,以毫秒级的运算速度调度飞奔中的骑手。国际在线报道,滴滴出行智慧交通首席科学家刘向宏介绍,滴滴出行在创新服务的同时,一站式智能出行平台就像一个“交通大脑”,聚合人、车、路的有效信息,通过大数据驱动,实现共享化、智能化、新能源化的出行服务。
此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物流并深受相关物流企业欢迎,也引起不少媒体关注。如国际在线报道,G7创始人兼CEO翟学魂表示,通过“物联网+AI”技术帮助物流企业构建智能化车队运输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运输服务的时效、安全和成本管理。而在水运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可让相关企业在金融服务、预测航运价格等方面上事半功倍。中国水运网报道称,已有不少交易所和企业在航运服务平台的业态方面试水:如将订舱放到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交易,累积大量的业务数据,利用这些数据作为金融授信的输入,给中小货代公司和船公司做金融服务;在数据挖掘价值方面,如衡量航运市场景气程度、衡量某一航线运价变动;预测航运市场中期价格走势等。
李小鹏在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表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分“两步走”建设交通强国,引发《人民政协报》、新浪网、凤凰网等媒体与网站纷纷报道和转载。怀进鹏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中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论述,亦吸引媒体报道扩散。如何建设交通强国成为热议话题,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绿色交通技术等意见建议引发媒体报道关注。如中国新闻网援引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的呼吁,要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同时利用市场容量大的优势,为发展交通新技术开辟广阔的空间。加快技术装备现代化,要发挥中国电动汽车形成的总体竞争优势,包括技术研发、产量、电池生产、充电设施建设,乘势而上,攻占新能源汽车技术制高点,实现换道超车。
媒体报道还表示,各界认为未来十年是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窗口期”。比如,傅志寰强调,在这个窗口期要优规划、调结构、抓综合、补短板、重枢纽,按照“网络互补、通道集约、节点一体”理念,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强国之路。
怀进鹏关于“未来交通将是先进科技的竞技场”的论述,引发广泛关注,《光明日报》等以“中国交通运输开启‘新时速’”为题进行了报道和转载。媒体广泛报道的无人驾驶、超级高铁、太空班车等未来交通新概念和思路,由此逐步勾勒出我国未来交通发展的理想蓝图,未来交通不仅更快速、更安全,还将无人化、更绿色,让世界更美好。
传递速度快是未来交通的重要特征。如中国版“超级高铁”时速将达1500公里的新闻广获人民网、央视网、《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经济网等主流媒体高度关注。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张卫华表示,中国版“超级高铁”试验时速有望达到1500公里,世界上时速最快的真空高温超导磁悬浮比例模型车试验线正在成都搭建,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建成并投入试验测试。我国最快将于2021年4月试验时速达到1500公里的“超级高铁”。而“太空旅行”开始从影视科幻作品中走向现实生活,随着航天技术不断成熟,开发出往返于地球与太空之间的“太空班车”也成为可能,如中国航天科工、中国航天科技两大航天科工集团,都在研发天地往返可重复使用的新一代飞行器。
无人化逐步从概念成为现实亦吸引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光明日报》报道,早在2017年百度公司推出阿波罗计划,向所有合作伙伴免费开放无人驾驶技术,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乘坐着百度无人驾驶汽车驶上北京五环路。《中国青年报》报道,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荣辉表示,一旦无人驾驶成为现实,相应的道路交通模式也将有所改变,比如,红绿灯可能会消失。未来的限速也将不会是以现在这样固定的模式,而是灵活变动。也许白天只允许时速70公里,而车流稀少的凌晨时速可达到150公里。
安全与绿色将是未来交通的亮点和特色也收获不少媒体关注。如傅志寰指出,全面提升智能交通管理水平,构建智能交通安全体系,有助于大幅减少事故,为2030年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降至0.5作出贡献。中船重工集团七一二研究所研究员朱刚指出,绿色船舶的核心是改进船舶推进系统,通过利用清洁能源,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目标。其所在团队正在开展全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电动力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网民观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