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菁菁
20 17年11月,广州大剧院的“德国音乐周”为市民们奉上了让人欲罢不能的大餐,柏林爱乐自不必说,考夫曼的艺术歌曲能给听众带来怎样的听感,是精心烹制的小菜,还是另一道饱足的正餐,我带着各种期待走进音乐厅。
并不是每位歌剧歌唱家都能驾驭相对精巧的艺术歌曲,而考夫曼就是这么一位“双栖”天才。对于这两种不同的音乐体裁,他曾谈到:“不同于在三个小时左右讲述一个故事,艺术歌曲可能在讲述10个不同的故事,每个都是概括性的,必须在每5分钟转换语言、风格、音色、表达等一切东西。”①要把故事说动听,一出好剧本不可或缺,音乐会的选曲就显得非常关键了。曲目单既不是“五花八门”的拼盘,也不是学院式地把一部大型声乐套曲完整呈现,而是兼顾了听赏效果和音乐形象的编排。
首先,选择的作曲家可以说是对艺术歌曲体裁在浪漫主义时期“百花齐放”的缩影,除了德奥作曲家,还包括仅留下了16首艺术歌曲珍品的法国作曲家亨利·迪帕克(Henri Duparc)和李斯特的作品;它们按时间排序,艺术歌曲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生长,包括钢琴和声乐之间的音乐姿态愈发丰富,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不断进化,都有集中体现。其次,以耳熟能详的作品与稍微陌生的作品相搭配:从最熟悉的《鳟鱼》《菩提树》到舒曼的《克尔纳十二首诗歌》,从理查·斯特劳斯的《我爱你》到迪帕克的《悲伤的歌》;并且每一组作曲家的作品都围绕了一个鲜明的音乐主题,上半场舒伯特、舒曼和迪帕克以感悟崇高、变幻的自然和人生为主题,下半场则集中表现李斯特与理查·斯特劳斯的爱情主题。最后,每一位作曲家的选曲都有极其讲究的内部结构,充分考虑了音乐气质的变化,重新拼合成一种具有套曲乐章属性的结构感。舒曼《克尔纳十二首诗歌》中的第一首“暴风雨之夜的快乐”、第四首“第一抹绿色”、第七首“流浪汉”、第九首“问题”和第十首“沉默的眼泪”,由“扬”到“抑”的叙事化情感。理查·斯特劳斯的艺术歌曲,来自不同时期的作品,根据歌曲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了抒情和热烈交织的重新排序(见表1)。其中情感浓度的高潮无疑是排在最中间的《我爱你》和最后一首《塞西莉》,这两首作品都是作曲家献给妻子保丽妮·德·阿纳(Pauline de Ahna)的爱情宣言。
表1 理查·斯特劳斯的艺术歌曲
考夫曼以抒情男高音出道,后在老师马克尔·罗兹(Michael Rhodes)的指导下,逐渐发展成为一位全能型歌唱家,演唱的剧目从抒情角色到威尔第、普契尼,从马斯涅到瓦格纳。考夫曼以兼具男中音浑厚、浓郁的音色与爆发力强的男高音音色雄踞“世界新三大男高音”之列。在此次巡演的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中,他没有轻易“宣泄”戏剧男高音闪亮的音色,而是在浑厚的男中音音色到炫目的男高音音色之间作出了极为丰富的色彩变化。尤其在乐曲的中高声,音色表现力颇为丰富:从充满共鸣和爆发力的戏剧男高音、更加纤细更加柔和的假声,到沉郁而醇厚的具有男中音特质的高声区。这些不同纯度的“音响颜料”,将音乐意蕴描画出更多层次。
考夫曼的演唱非常具有风格感,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和音质来诠释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在迪帕克留下的16首艺术歌曲的音乐语言中具有印象主义的先兆,营造了精巧、美妙的象征主义诗歌画面。在演唱这几首作品时,考夫曼的中高声区的演唱真声与假声的融汇,调和出一种朦胧、清透的音色。尤其是《航行的邀请》(L’Invitation au Voyage)一曲,将“雾气的天空”“停靠的船只”“西斜的落日”等音乐意象勾画得如梦如幻。
有时,因为乐曲配搭的“戏剧感”,不同歌曲的音色特质转换得非常直接。上一首还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情郎,下一曲又摇身一变成为“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英雄。考夫曼的音色也从内敛抒情的男高音转换为闪耀着金属光芒的男高音。
《我爱你》是理查·斯特劳斯“生则同裘,死亦同穴”的爱情宣言,考夫曼利用不同的张力的演唱和音色展现了诗歌中愿与爱侣同甘共苦的誓词:第一段是在bE大调上的直抒胸臆,“匹匹高贵的骏马拉着我们的马车,我们住在宫殿里,生活得自豪又舒适。清晨得曙光和夜晚的闪电”②。考夫曼展现出闪亮的男高音音色;第二段(第13小节)乐曲进入be小调,乐句也变成了弱起节奏,“倘若你被抛弃,遭驱逐而颠沛流利,我将办你穿街走巷,忍穷受辱”,他立刻收敛为更加沉郁的音色;第三段(第29小节)乐曲向下属调性发展,情绪由暗转激昂,“倘若你那镶银的棺材停放在祭坛旁,他们应该把我抬到你的棺架上去,倘若你在远方的荒野里死于困苦,我将拔出刀鞘,追随你步入死亡”。音色从浓郁逐渐变化出浓烈的戏剧感,推进到全曲最高音bb1;《塞西莉》同样是热情奔放的爱情宣言,歌词为“即由神所营造的氛围中,考夫曼只在乐曲的后段,向上飘荡,带给阳光”,采用对比性的轻柔演唱,再推向结尾高潮。
考夫曼丰富的歌剧表演,使他的艺术歌曲演唱呈现出更有戏剧感的音乐表达。李斯特《彼得拉克十四行诗》(S.270)是作曲家赴意大利旅行时阅读到彼得拉克的诗歌创作而成,这套乐曲还以钢琴独奏的版本收录在作曲家的钢琴作品集《旅行岁月》第二卷“意大利”中。其中的“无法安宁,也不愿争斗”(Pace non trovo),也是钢琴版本的作品104,歌词全是对比的诗句,表现了歌曲主人无法自拔地坠入爱河,但又不能在一起的纠结心理。第一乐段具有宣叙色彩,考夫曼运用音色和力度的对比,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主人公“向那天空高飞,但又坠落在地上,内心空虚,但又想纵情歌唱”③的矛盾心态。
音乐细节的精美处理固然是演唱出彩的重要“看点”,但把整个音乐叙事讲精彩,同样是考夫曼令人折服之处。德国人对待音乐的严谨和和细致在考夫曼的音乐诠释中同样有充分体现。他很少使用滑音和夸张的颤音,大多数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表情都是靠细致的音色变化来完成。对音乐高潮的演唱也完全遵照歌词的内涵,而不是凭着直觉和演唱的舒适度,自由“开闸”式地释放出“更好唱”的爆发性戏剧男高音音色。
并且,考夫曼与达伊奇(钢琴伴奏)的音乐处理严格地遵照乐谱上的表情记号,乐句内的自由速度处理也比较少。比如《无法安宁,也不愿争斗》中的第一段,在相对稳定的速度下,考夫曼的音色对比细化到了每个单词和短小的节奏,将主人公彼得拉克“恐惧”和“期望”,“烈火”与“冰霜”的纠结情感淋漓地呈现。
在乐曲尾声“我厌恶自己,但爱真心;生命对我固不可贵,死不足惜;这样的命运,都是为你”(见谱例1)的抒怀,考夫曼以假声的高音弱唱的“炫技”,甚至在一个渐强的长音(a音上的“你”Voi)完成从假声到真声的流畅转换,令听众心醉神迷!而之后音乐以假声渐弱呼出的“劳拉”,满怀爱意又怅然若失,唱尽诗人彼得拉克对劳拉终不可得的百转千回、黯然神伤之感。
谱例1
考夫曼和杜伊奇的音乐诠释在宏观的速度与力度布局方面张弛有度,这尤为可贵。舒曼的《沉默的眼泪》调性共分四个段落,C-bA-bE-C,和声布局非常明晰,bA和bE分别是主调的上、下方三度调性,非装饰性的长旋律线条在音乐进行中并没有节奏和基本轮廓的明显变化,而是随着和声这一幕后推手持续地跌宕。考夫曼和多伊奇的诠释既有段落内部旋律线条的速度与力度拱形变化,又有段落之间“起承转合”宏观布局。位于C大调的第一段的音量非常节制,高音用弱而纤细的假声描摹,高潮点恰恰是全曲速度最慢的地方;第三段的乐曲的高潮非常有张力地推进到男高音的典型音色,但即便是全曲最高音的bb音,其音色还是保有些微“暗”气质。尾声段落声乐部分收得很果断,钢琴的交待具有典型的舒曼特色,装饰音型与阴性终止,真真是欲说还休(见谱例2)。
谱例2
乐曲既能感受到考夫曼在音乐细节上丰富细腻的处理,又能隐约感受到两位音乐家实际上俯瞰着整首乐曲,始终牵引着听众的心弦。
整场音乐会再次证明了贴着各种重量级音乐标签,大都会歌剧院签约首席男高音的考夫曼不是浪得虚名。他的嗓音得天独厚,毋庸置疑。虽然对于考夫曼的演唱方式褒贬不一,一些评论家“唱衰”他的艺术寿命,“这样唱很容易倒嗓”之类的评论如影随形。2016年他因为声带发炎,取消了多场演出,包括巴士底歌剧院的重头戏《霍夫曼的故事》。这一切似乎更是坐实了他们对考夫曼的“预言”。好在考夫曼对待艺术对待嗓音的谨慎态度,才能让我们在今天能重获至宝。
优秀的音乐表演是最好的音乐“教科书”,考夫曼的演唱出众之处不只在于可塑性极强的嗓音,还在于他对音乐整体的理解和塑造,他与多伊奇将细节化的外在表情和宏观性的内在逻辑平衡得非常好,让人再次感受到艺术歌曲不愧为浪漫主义时期与交响曲比肩的音乐体裁,“一诗、一人、一琴”,引发的心灵震颤不逊于几十人交响乐团造出的宏伟声势。在这里必须再提一下为考夫曼伴奏的奥地利钢琴家赫尔穆特·多伊奇先生(Helmut Deutsch,1945—),他是室内乐和艺术歌曲伴奏方面公认的世界级专家,与他合作的歌唱家非常多,而考夫曼跟他学习艺术歌曲演唱多年。从现场精彩的音乐诠释和默契、流畅的配合足可见考夫曼尽得老师真传!
广州大剧院在这场音乐会的现场聆听效果做了不少工作:比较准确的双语字幕,在考夫曼希望观众不要在乐曲中鼓掌的提醒未奏效的情况下,立即修改字幕,在每首乐曲结束时都打上“乐章中间请勿鼓掌的提示”,还有翻谱人员在中场休息之后以亲切调侃的方式善意提醒:“大家只要看到钢琴伴奏起身了,就可以鼓掌了”。这样的处理亲民体贴,可圈可点!不过在宣传策划方面倒有些失了水准。在全场都是德奥、法国、意大利艺术歌曲节目单上,印着中英双语的曲名;在宣传单醒目处打着“世界三大男高音”“21世纪的帕瓦罗蒂”“瓦格纳男高音”等与音乐会内容不符,明显为迎合观众趣味的标签。抛开“观众素质有待提高”这样的老生常谈,作为广东行业标杆的广州大剧院在大众导赏方面还有上升空间。
据说考夫曼的演出排期一直都到五六年以后,真是庆幸能够在家门口遇见这位正处于最好年华的音乐家,艺术表现和嗓音能力都“在线”,嗓音保持着稳定的发挥,艺术表现经过了十多年的沉淀和锻造,愈发成熟和严谨。音乐会“正餐”结束后,他还加演了如“今夜星光灿烂”的歌剧唱段,小“秀”了一把他的歌剧演唱功力。以至于音乐会才刚结束不少观众就在心痒了,什么时候才能有幸听一场他主演的歌剧呢?
① Jennifer Williams,”Jonas Kaufmann: an interview”,Jul 29,2014,2017年11月14日引。
②歌词中文翻译参考贾棣然译配,周小燕审订:《理查·斯特劳斯艺术歌曲39首》(高音用),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③中文歌词参考自声乐理论家尚家骧译配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