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蓓 周 娜 徐秀梅 翟 虹* 赵献萍 张增峰
(新疆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9)
在当前超声领域,实时三维超声造影(3D-CEUS)是作为一项新技术应用于临床[1],该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采集、重建与显示连续的三维造影图像,从而形成连续的实时三维图像,清晰的显示检查区域的病灶情况。研究表明,实时3D-CEUS在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采用实时3D-CEUS技术诊断原发性肝癌周边转移灶,并与2D-CEUS比较,分析实时3D-CEUS技术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有手术意愿并符合手术条件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次研究;经病理诊断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且肝内是否存在转移病灶尚不确定;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60例患者中女19例,男41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2.3岁。
1.2 仪器与方法:G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为Logiq E9,凸阵探头为C1-5,频率区间为3.0~5.0 MHz,凸阵容积探头为RAB4-8-D,频率区间为2.0~8.0 MHz,SonoVue对比剂(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BRACCO公司生产)。首先采用二维超声多切面扫查肝脏,确定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缘以及超声多普勒和超声能量多普勒特点,且分别存储静态和动态图像。然后进行2D-CEUS检查,选取凸阵探头C1-5,再进行3D-CEUS,选取三维诊断模式,再次注射2.0 mL SonoVue对比剂以及5 mL0.9%氯化钠溶液,连续采集图像,记录实时造影过程。检查完成后回放,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超声检查医师分析目标病灶在灌注不同时相的图像特点、实时灌注过程、血管立体构象以及血流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于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重点观察病灶区域主要滋养血管的特征,记录转移病灶的数量。
1.3 超声造影过程分期:整个超声造影过程中分为3个时间段[3]:①动脉期:对比剂注射后0~30 s;②门脉期:对比剂注射后30~120 s;③延迟期:对比剂注射后120 s至微泡消失。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2D-CEUS对肝内转移灶检出率:60例患者经常规超声检查,22例无转移灶,38例有转移灶。共有48个转移灶,均为肝内转移灶,42个转移灶在原发肿瘤<3 cm的区域,其他6个转移灶在>3 cm区域。2D-CEUS诊断46例有转移灶,14例无转移灶,转移灶共计59个,其中51个转移灶在原发肿瘤<3 cm的区域,8个转移灶在>3 cm区域。见表1。
表1 2D-CEUS检查与二维超声对肝内转移灶检出率比较
2.2 转移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转移灶的2D-CEUS增强特征:①转移灶延迟期基本呈低增强状态;②富血管转移性灶24个(40.6%);中等富血管转移灶21个(35.6%);乏血管转移性灶14个(23.7%)。见表2,图A、B。
表2 肝内转移灶2D-CEUS增强模式
图A 3D-CEUS转移灶动脉期灌注显示
图B 2D-CEUS转移灶动脉期灌注显示
2.3 3D-CEUS对肝内转移灶检出率:3D-CEUS诊断转移灶敏感度95.45%,特异度75.00%,见表3。
表3 3D-CEUS与病理结果对比
当前,实时三维超声造影技术可连续实时观察肿瘤组织血流灌注过程,对于发现早期肝脏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其诊断的准确率可与增强CT相近,因此,被认为评价肝肿瘤微循环及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过程的重要影像技术[4-5]。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时3D-CEUS技术对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二维超声检查,与2D-CEU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表明实时3D-CEUS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肝内微转移灶。由于肝癌的转移灶在超声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且多具有丰富的血管供应,在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为“快进快出”的超声造影特征,文献报道三维超声造影鉴别肝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高达92.5%[6]。三维造影成像可以有效的呈现出肿瘤内小血管以及供血血管的走形特点,有助于肝肿瘤性质的鉴别诊断[7]。
本研究发现,实时3D-CEUS在动脉初期显示肿瘤滋养血管快速增强,且可显示出滋养肿瘤血管的起源、走形以及空间位置,而2D-CEUS显示状况则较差,二者动脉期肿瘤滋养血管显示质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时3D-CEUS可清晰地显示肝滋养动脉的走行方式,对于肿瘤动脉滋养血管与邻近血管以及肿瘤的空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定位较好。本研究结果显示,3D-CEUS较2D-CEUS具有更佳的血管显示质量,2D-CEUS只能观察选择的部位和切面,而3D-CEUS可对整个肿瘤微血管的灌注信息进行获取,其所得到的信息相对完整[8]。
本研究结果发现,实时3D-CEUS可以更敏感、更清晰地显示转移灶的滋养血管的真实分布,弥补了2D-CEUS的不足,为肝脏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