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共享空间管理与馆员新型能力的培养

2018-08-20 19:01李世海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9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

摘 要:构建信息共享空间作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正成为一种时尚,从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特点到服务内容看,要管理好它就必须要注重馆员新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能力;培养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构建智慧环境、实现智慧管理、提供智慧服务是现代图书馆必然选择。同时面对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及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及个性化的服务要求,图书馆必须充分掌握和运用新技术,以不断促进服务的创新,使得图书馆服务的方向、内容和模式不断向纵深、多元方向持续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开放、创新型学习环境的信息共享空间(IC)开始成为图书馆实现服务职能、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需求的发展新方向.

一.信息共享空间概念及构成

1.信息共享空间 ( 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 IC)概念。

所谓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的专业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注重协作、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和原创作品并进行学术交流的崭新的空间和平台。具体来说信息共享空间就是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作为背景基础,给予信息供给与需求方提供以良好的协作空间,并采取便捷化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备的计算机软件及硬件设备,广阔、丰富的数据库资源,专业素质过硬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计算机专家以及相应的指导教师等,以共同满足于用户的信息需求,增强用户信息素养能力,推动用户学习交流及协作探究。空间、资源以及服务是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构成内容,其中空间主要包括了现实与虚拟两个空间,现实空间是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基础,而虚拟空间则是虚拟数据信息的存储场所。资源是满足于用户需求的重要保障,是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核心构成内容,其中就主要涵括了资源、设备以及人员等三部分。服务是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终极目标,其主要是将空间与资源作为建设基础,通过对服务形式的创新来促使服务更加专业与具体,其中主要就包括了咨询服务与培训服务[1]。同时信息共享空间也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信息用户知识获取方式变化的产物。它通过整合图书馆现有软硬件资源,将用户需求和期望纳人一个整体中,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交流和研究环境,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使图书馆各项服务功能趋于最优化整合。

信息共享空间于19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截止2011年,北美一百多所高校图书馆设置有类似空间。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起步较晚。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成为首批实践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高校。近几年,越来越多的985、211 高校甚至是一般高校也都投入到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中,可谓方兴未艾。

2.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要素

从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上来说,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功能区: ①信息服务台。协调管理信息共享空间的机构,同时兼具参考咨询、阅读服务的功能,为用户提供最基础的服务。②查询区。提供电脑等基本查询工具,同时,设置 ipad、查询机等新型电子设备,供用户进行资料、图书检索,提高便捷性,增加使用好感。③视听区。设置3D电视,视听体验机和配套耳机,在体验机中下载网络课程、知名高校公开课,以及音乐、电影、视频等,供用户在学习之余进行放松娱乐。④讨论区。圆形或者长型讨论桌让用户能根据人数、主题自由选择讨论位置,讨论桌旁安放可连接电脑的显示屏,供播放演示文稿使用。为学习小组或者课题组提供开放的环境和空间,能够实现用户的学习和讨论,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给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2]。

二.信息共享空间的特点

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资源的聚集地,是用户通过所需的硬件、软件,丰富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等途径获取信息资源的最佳场所。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①一站式。图书馆所有的服务和资源都集中起来,为用户的信息需求和知识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一站式”服务,用户享受一次性完成或一步到位的快节奏、高效率。②效用性 (utility)。 ③灵活性 ( flexibility )。 ④社区性 ( community)。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处处体现着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从物理空间设计、信息资源的整合到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无不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为用户聚合各种信息资源,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服务。⑤协调合作性。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需要具备不同专长和能力的图书馆咨询员协同工作,提供跨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信息共享空间支持各种用户之间的协同学习和研究,鼓励和用户馆员之间协同合作[3]。

三.信息共享空间应提供的服务

作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发展内容,信息共享空间要充分发挥协作学习、信息服务的功能优势,为用户提供全面、专业的信息综合服务。信息共享空间的建立将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应用到图书馆用户的服务中,实现了服务的信息化和数据化,同时也提供相应的专家咨询和交流平台,有意识地培养用户检索和使用现代化科技与信息的获取能力。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计算机操作环境、与用户交流平台,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导航,加强与用户间的交流与互动,如BBS、RSS、QQ、BLOG、E-mail等,增强学科化服务的系统性与实时性。图书馆应加强对新技术的追踪能力,不断提高学科服务团队的服务技术。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支持开展各学科学术讲座论坛。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新媒体平台,并通过组织技术培训、举办活动竞赛等方式激励用户来体验信息共享空间内的技术设施。通过用户交互联系及时获取用户对信息共享空间内设施以及功能的反馈意见,采纳合理的意见进行改进,同时也达到宣传普及信息共享空间的目的[4]。

四.对馆员新型能力的培养

不难看出,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与管理,需要有一批具有开阔视野、新型知识结构与创新发展能力、适应知识服务与新型图书馆发展要求的新型图书馆员来支撑。具备新型能力的馆员不仅要熟知各种新形态的知识资源,还需掌握多种信息技术,能够针对读者需求建设和开发馆藏资源,对知识资源进行加工、描述和分析,并能判断和评估知识资源的质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具体说来,图书馆提供新型服务要求馆员必须具备将文献资源转化为知识情报的能力,分析、挖掘、激发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将显性/隐性知识与用户需求相嵌接的能力,具有直接参与用户过程并成为合作者的能力以及智能、智慧并创造性解决用户问题的能力。新型服务所要求的能力可概括为:数字能力、数据能力、阅读推广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发现和创造的能力[5]。

要达到这个要求至少须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图书馆员要提升个人素质。对图书馆改革和转型持积极支持态度,矢志改革;克服职业倦怠,提高职业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工作和学术研究实践中。其次,要提高与人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研究素养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增强自身基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第三,图书馆员要始终保持职业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自学相关新知识、新技能[5]。馆员还应该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服务宗旨,加强与读者的交流,努力成为图书馆和用户间互动合作的最佳桥梁。

参考文献:

[1]. 张莉.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模式及策略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6):70—71

[2]. 胡媛媛. 浅谈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J].科技展望,2017,(18):5

[3]. 李 春,易 程.创客运动背景下高校图书馆IC 服务的转型与超越[J]. 图书馆研究,2016,(4):53--56

[4]. 李 莉.我國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运行模式实践研究[J].图书馆界,2016,(1):7--10

[5]. 杨 沉. 图书馆员新型能力:涵义、驱动因子、框架及其建构路径[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5)59—66

作者简介:

李世海,山东潍坊学院图书馆.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幽默是一种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努力拓展无人机飞行能力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