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多发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

2018-08-20 09:58蔡希
山东工业技术 2018年14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灾害

摘 要:地震发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会严重的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中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之一,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地震时产生的强大破坏力,还有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对于地震的防灾措施不应该仅仅是相关的紧急救援救助,更重要的是对地震多发地区的长期的防治与护理。在对地震多发地区进行长期的防治与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科学的防灾减灾体系,地震发生还会造成边坡滑坡等长期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所以说合理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体系,来有效的对这类地质灾害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控制,减轻它对人们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带来更大的影响。

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4.198

1 引言

防灾减灾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道主义层面的问题了,特大灾害的发生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极大的阻碍,会使受灾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最近几年,防灾减灾问题已经关乎到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之中,涉及到的领域非常的广泛,包括有水利、道路、铁路、城市规划等多个建设方面,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进行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在防灾减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要对相关的防灾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工作相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是比较的落后的,要加强对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害损失、减少次生灾害发生等等。

2 防灾减灾所面临的难题

在进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要明确一个发展问题,就是对体系的内部结构以及内容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这个过程是需要通过实际的考察分析来确定的,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之中,根据实际地震发生时地质灾害产生的频率以及类型来进行体系的具体构建。在现阶段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发展过程之中,防灾减灾体系中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模块:(1)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的体系化建设;(2)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数据库的系统化建设;(3)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检测诊断评价技术及监测预警避难系统的研究;(4)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防护维修管理技术的研究;(5)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价分析系统、地震紧急预警系统的建设及研究。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管理系统之中,主要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建设与管理,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加大管理的力度,确保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能够程度上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有效的保障。

3 防灾减灾机制的体系化建设

地质灾害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涉及面及其广泛的问题,在具体工作进行之中,涉及到非常多的国家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机构,在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之中,不能通过简单设置临时性机构来解决问题,不能等到地震发生之后再进行相关的防灾减灾工作,对于防灾减灾工作的进行就要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创建一个长期的、稳定的、防灾减灾机制,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机制是防灾减灾政策以及工作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在现阶段的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使用到最多的防灾减灾模式就是合理的结合产官学,在这里所说的产官学与中国的产学研究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能够运用一些更加先进的技术来完成相应的工作。下面来对产官学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这里的官指的就是政府,是管理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方以及投资方,他们的发展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以最少的投资来达到最好的投资效果;而学指的是大学以及一些相关的研究机构,代表的是先进的科研,是处于一个比较公正平衡的地位的;产在这里指的就是企业单位,施工现场的负责单位,负责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和先进技术的使用,其目标就是以最好的技术获取最高的服务效果。这里对于产官学的介绍是根据日本的一些发展模式来介绍的,因为日本也是世界上地震发生次数较多的一个发达国家,对于部分先进的管理体系可以进行相关的探索,但是不能一味的照搬照套,因为中国与日本的发展管理体制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中国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之中,更多的是注重研究以及施工,对于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所以说在地质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不能只一味的注重施工工艺,要更多的投入到对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4 防灾减灾数据库的建设

地震灾害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生活来说,一直属于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地震灾害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够通过相关的工作来降低灾害产生时的影响,地震带来的地质灾害种类非常多,对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地质灾害,要根据其形式以及需要防护的对象进行统一的调查,不同形式的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设计的区域也是不同的,所以必须要通过调查来进行标准的制定,对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信息化的管理与控制,同时也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的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建设的主体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1)地质地形资料,植被资料,气候降雨资料;(2)防护设施资料,防护对象资料;(3)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以及影响范围;(4)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评估及预测;(5)需要防护的级别,一般分为紧急防护、一般防护、监测防护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具体内容,来对于地质防灾减灾相关的一些资料进行科学有序的整合,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进行提供一定的帮助。

5 防灾减灾检测诊断评价技术及监测预警避难系统

在这个预警避难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之中,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边坡以及地基稳定性的研究;(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技术的研究;(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4)地质灾害数值模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地质灾害危险评价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地震预测监测技术,在这个过程之中,包括有对各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地震灾害预警系统使用的过程中,能夠准确的判定地质灾害的发生预兆,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通知管理者与应用者,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

6 防护及维修管理技术

在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对于急需防护的地质灾害,需要进行相关的工程防护与治理。在这个过程之中,世界各个国家都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研制出了各种各样的防护技术。同时为了避免对防护技术的认知性不够,应该建立一个关于防护技术的评价制度和机制,中国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要根据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发出适合中国自身的新工艺、新功法。

7 灾害危险性评价分析及地震紧急预警系统

地震紧急预警系统的研究,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地震发生时的产生的地震波情况,来对地震的发生进行相关的预测,在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之后,国家地震局就开启了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在进行地质分析工作的时候,设定活动断层或断裂带以及可能发生的地震,在通过精密的计算来对地震以及地震强度进行准确的预测,这种地震紧急预警系统在现阶段的地震预测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8 结束语

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的管理与建设过程之中,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不仅包括政策体系的建设,还包括有健全的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以及相关的成果转化体系,在这个发展过程之中,相关的研究工作应该从微观到宏观的方向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在财力与物理上的大力投资,还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管理体系,为国家的长久发展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合领.防震减灾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1).

[2]李文娟.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山西省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2):53-53.

[3]王忠国.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J].大连干部学刊,2012,28(12):13-14.

[4]张震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李一枝.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 2015.

作者简介:蔡希(1989-),男,四川武胜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和地质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灾害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