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岩
中小学教育人才是指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从事教育工作的有才能、才干并做出贡献的人,包括校长、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尽管从广义上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是教师,但是,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等一系列专业标准的颁布以及学术研究的深入,实际上把广义上的教师分出了三个层次:教师、一般的学校管理者、校长。当然,在同样的教育情境下,三者的角色有时会有所转换的,职责也不能被完全严格地划分出来。笔者及其团队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培训服务为重要手段,促进教育人才的专业转化与提升。
1.教师的专业性及其标准
回顾我们国家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经历了理论研究、实践推进和政策保障三个阶段。直至今天,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在不断推进,日趋成熟。中小学(幼)教师从职前就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并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持证上岗,这是教师专业的基本要求。我们国家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在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特别重视师德的培养和强化,以及在法律层面上的不断提升和强调。
1986年通过、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对关于教师的权利义务、基本要求、应该怎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在第四章30条、31条中规定,教师应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31条规定了教师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1993年的《教师法》最早确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在第三条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该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四章也有对教师相关方面的明确规定;2012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
2.校长的专业性及其标准
在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理论研究者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主持了“十一五”国家社科基金规划的教育学青年课题,进行关于校长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提出校长专业化问题,并开始了关于校长专业的系统研究。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
在中小学教师和校长专业化中,既有日臻完善的专业理论又有丰富扎实的实践基础;近二十年的发展,使得教师和校长有较强的专业自觉和理论认同。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颁布,专业标准明确、发展路径清晰,这些都对“专业化”这一“化”的进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教师专业向校长专业转化过程中的中间地带是无标准、类专业的中层管理者。一般管理人员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从事各种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校长代表了学校管理人员中的领导者,但却不能涵盖学校中所有的管理人员。成功管理的经验表明,一般管理人员必须是真正的管理人员,负有重要的责任。在职业的意义上,校长只是职位,学校管理人员才有可能成为一种职业。
1.大多数学校管理者缺少教育管理学专业背景
教育管理专业在大学是一个非常完整和成熟的专业。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管理专业从管理入手研究,师范类大学的教育管理专业是从教育入手研究,都有核心课程、专门研究方法、专业团队等。但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多是进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高等院校,很少进入中小学工作。中小学的管理干部都来自一线优秀教师,他们有优秀的教育教学成绩、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但大多缺少教育管理专业背景,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管理学学习和训练。
从2009年开始,笔者对中小学干部这一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以2010年校长任职资格班为例,100%的学员认为,他们在学校做的中层管理工作是专业,属于教育管理范畴;但只有一人在研究生阶段是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的,其他人均是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中小学学科专业背景;几乎98%的人没有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知识学习,甚至没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学习,对管理学中的经典原理十分生疏,更谈不上对教育管理规律的理性分析与把握。
他们面临的是专业上的转化,如果不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转化,他们的管理工作就会非常吃力,甚至不能胜任。
2.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异同
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在職业角色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如两者都是教育工作者,有相同的“教师”属性,都在做人的工作,面临着对人的培养,都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并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工作中都有管理任务,教师的教学、干部的管理都是专业,都有规律可循。品德修养上都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对学生真挚的爱心、责任心,乐于奉献,有对工作敬业的态度、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团结合作精神;知识技能方面,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业务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善于沟通,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注重自身专业发展;两者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了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而奠基,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两者的不同点是,简单地说,教师主要面对的是学生,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妥善处理突发事件。而学校管理者则站位更高,面对的是整个学校,要有较高的政策领悟力和政治敏锐性,更广阔的视野、宽广的心胸,具体综合的统筹、协调、组织、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而管理者的对象不只是学生,更主要是老师。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与“学”,管理者的工作则是“策划”与“落实”,因此,教师侧重于个人所教学科的专业发展,注重自身发展和学生成长,工作系统,有计划;而教育管理者重在组织、协调,强调团队,事务性工作多,工作琐碎,专业发展较困难。
经过长期调研,笔者认为,构建一套科学的学校管理干部培训体系,帮助学校一般管理干部完成从教师到管理者的专业转化,是非常必要的。
1.教育人才专业转化的重要依据
教育人才专业转化的重要依据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高中校长专业标准》等以及《义务教育管理标准》。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校长专业标准基本理念有较大的差异。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四个:学生为本(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校长专业标准基本理念有五个: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理念不仅是四与五的数量之差,在表述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校长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按照三个维度、十三个领域、五十八个基本要求来系统地建构。校长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则是按照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试外部环境六大专业职责,每一个专业职责又分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层次共六十个专业要求来系统建构的。
依据专业标准促进人才专业转化,既找到了理论依据,同時也明确了目标与路径,但并不是简单地从教师专业标准到校长专业标准的问题。促进教育人才专业转化的受众人群主要是教师与校长中间的学校管理者。
2.促进教育人才专业转化的重要策略
促进教育人才专业转化的重要策略是构建培训体系,其价值在于激发内因。我们认真学习理解教师专业标准和校长专业标准,以及教育部、北京市和海淀区关于中小学干部培训的有关文件精神,依据专业标准,面向全员,遵循规律,专业标准起着重要的目标导向作用。在培训服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分层次、按岗位、重发展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笔者及其团队在实践的基础上,基于理性的思考,以“成长中的教育家”为魂,整体建构的《海淀区中小学干部培训体系》,是我们促进教育人才专业转化的实践成果。在这一体系中我们坚持培训视野、培训资源、培训平台的国际化,坚持培训对象、成长过程、管理岗位的全覆盖,坚持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组织的专业化。我们将以中层(团、队)预备干部为起点,包括中层干部、校级后备干部、副校级干部、新任书记校长、发展期书记校长,到教育家型的成熟期书记、校长等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活动纳入到一个体系中进行统筹。根据岗位性质和干部发展阶段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培训课程与形式的组合,为培养“成长中的教育家”提供了分层、分类培训,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人才的专业转化与提升。
促进教育人才的专业化,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者,提高专业水平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转化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重过程永远是人成长的一种价值取向。
促进教育人才的专业转化不是功利的,教育人才的专业转化既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向教育管理者专业转化的过程,也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共性能力提升的过程,同时,更应该是提升职业成就感和生活幸福感的过程。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教育人才专业转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601070023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党校常务副校长、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