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生
摘 要: 本文从国家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入手,分析我国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并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加强课程体系设置、加强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管理类大学 创新能力 培育途径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界开展了大量研究,如创新能力内涵研究[1]、培育体系构建[2],也针对不同学科进行了研究,如工科[3]、师范生[4]、文科[5]等。然而,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这对实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变革、提高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持续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
未来是一个创新的世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8]。要加快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人才,包括创新型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高等教育的成果。作为高等学校中最活跃的生力军,大学生群体是创新型国家未来重要的建设力量,其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战略的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9]。由此可见,近年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一直受到重视。管理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必须加强对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育。
二、我国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1.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某些管理类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将时间用在看手机、玩游戏、谈恋爱、看小说上,花时间准备考英语四/六级、职称证书、驾照。同时,学校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不足,学生被动地完成课程作业、毕业论文,对创新活动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是任务驱动而非兴趣使然,一些学生参加研创项目的目的是通过比赛获奖为综测加分或保研,而不是对创新活动真正感兴趣。没有积极的引导和激励,学生创新意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难以开发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难以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
一些老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没有体现新时代要求,没有针对管理类学生特点与时俱进。教学以讲授式为主,难以調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互动环节少,启发性教学不足。教学以老师为主,没有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讲课以念PPT为主,现代化教学方法未及时用上,未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3.实践教学平台有限
实践教学平台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可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我国不少学校管理类专业实践平台层次不太高,建设水平偏低,一般为会计手工模拟、企业经营沙盘模拟、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等,实践平台往往没有及时更新,难以跟上企业实际应用,没有展示产品最新成果。一些学校对管理类专业实验平台的投入亦不足,特别是非“双一流”学校及非财经类学校。因为管理类专业在学校没有足够话语权,没有得到重视,生均投入难以达到学校平均水平,甚至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另外,校企联动有限。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一般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基地方式进行,多限于认知实习、生产运作实习等,一般采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业学校讲座、开展师生与企业座谈等形式。学生并未真正了解企业实际,谈不上分析和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
4.教师团队有待加强
一些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管理学教师队伍比较缺乏,教师学历背景偏重理论知识学习,有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较少。同时,一些学校管理类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工作后难有时间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导致教师团队往往重理论知识传输,轻实践能力培养。
三、提高我国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举措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宜早不宜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应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纳入进来。大学阶段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不太一样,其学习目标、方式、内容与观念都不相同,大学生会有一个适应过程。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自主性学习与创新性思维不太强,因此,大一对管理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非常重要。开展创新研讨课可有效培育其创新意识。研讨课以教授为导师、辅以高年级优秀学生为助理的导师制为主导,以促进自主性学习、发散思维训练为目标,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为手段。主要内容为介绍学习方法、职业规划、专业意识、时间管理、科学研究、实践创新、创造思维等,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问题意识、执行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2.加强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提高创新能力,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课程体系应根据创新能力具备的知识结构进行设置。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及综合性知识,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知识面的广度,重视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重视相关知识结构融合,将协同理念融入其中。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减少必修改课比重,选修课比重可达到35%以上;适当增加实践课比课,降低理论课比重,实践课比重可在20%以上;设置“创新学分”,包括创新活动学分与创新实践学分,创新学分不应低于总学分的10%;多形式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等。
3.加强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改革
在课堂教学上,大学生占主导地位,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促进大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探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环节,使教学方法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如可采用“理解、演讲、讨论、问题解答”等教学环节。课前根据知识点布置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清单预习知识,绘制概念地图,根据概念地图理解该知识点知识结构与内容;课堂上学生对任务知识点进行演讲,由于已对知识点的基本框架比较了解,通过课堂演讲可更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演讲后,学生可对知识点的内容进行质疑、讨论;对讨论后的问题,老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可进行答疑、释疑。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采用分享式、案例法、研讨法等教学法,并利用交互式网络教学工具。交互式网络教学系统已开发了不少,如蓝墨云班课、课堂派、学习通等。采用交互式网络教学,可增进学生全员参与、缩短时空距离、增进师生交流、促进资料共享等。
4.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首先,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管理类学科实践内容不能滞后于企业,必须与企业同步,甚至超前;加强实践平台的硬件环境建设投入,提高硬件水平;软件建设上应采用高仿真系统,使模拟情景更接近于生活,在模拟情景中开放创新模块,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其次,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校企重要合作形式,对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提高校外实习基地利用率,使学生真正参与基地活动,发现企业现存问题,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最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一方面,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年级特点开展活动,如会计类专业开展财会案例大赛、财务大数据应用能力竞赛,工商管理等专业举办企业模拟经营大赛,市场营销等专业举办市场调查竞赛等。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与需要,开展兴趣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并指导相应导师,引领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5.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年龄、职称、学历、学位、学缘、工程经验全方位引进教师,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实践,出国进修,使更多的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深厚的实践背景。并且将企业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纳入创新训练工作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知识丰富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罗军飞.創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任泽中.构建“纵横有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60-62.
[3]杨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层次、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3.
[4]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2.
[5]朱科蓉,杨积堂.文科大学生创新特点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05):95-98.
[6]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http://www.gygsl.gov.cn/article_view.aspx?aid=724,2011.9.7.
[7]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http://fl.lyu.edu.cn/9a/a7/c2528a39591/page.htm,2012.8.10.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OL],人民网,2017.
[9]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