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旭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部 吉林松原 138000)
该井区位于翻身屯背斜的东南翼部方向,区块被5条近东西向和4条近南北向的断层分割为2个比较开阔的断块层系,断块垂直于等值线方向上的间距为700~1000m,顺着等值线方向上的间距约为2300m。2个断块的扶顶海拔为-840~-940m,均为南低北高的单斜构造。
取150块N产能区块内井1、井2、井3三口探井扶余油层岩心进行孔隙度分析,孔隙度9.9%~21.8%,平均为14.9%,空气渗透率岩心分析80块,渗透率0.11~88.6mD,平均为8.3mD。 从纵向上看,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主力油层物性较好,渗透率在10mD左右,非主力油层渗透率较低。
N产能井区示范区于2014年12月底投注,超前注水6个月,初期注水压力7.2MPa,平均日注水18m3,视吸水指数1.76m3/d·Mpa;目前注水压力上升到11.3MPa,日注水23m3,注水强度1.80m3/d·m,视吸水指数1.82m3/d·MPa,累积注水25.45×104m3(表1),超前注水方式吸水能力强。
表1 产能井区提高单井产量示范区吸水状况表
2.2.1 油藏弹性能量
N产能井区原始地层压力为9.8MPa,压力系数0.87,属于欠压油藏。饱和压力为4.7MPa,地饱压差为5.1MPa。油层的原始含油饱和度为55%,地层油弹性压缩系数为8.4×10-4/MPa,地层水弹性压缩系数为4.4×10-4/MPa,岩石孔隙体积压缩系数为7.97×10-4/MPa,其油层综合弹性压缩系数为14.7×10-4/MPa,计算油藏弹性采出程度为1.34%(表2)。
R=C(Pi-Pb)/So
式中:C=Co So+SwCw+Cp
Pi、Pb—分别为原始地层压力和饱和压力,MPa;
So、Sw—分别为原始含油饱和度、原始含水饱和度;
C、Co、Cw、Cp—分别为综合弹性系数、油、水和岩石压缩系数,10-4MPa-1。
岩石孔隙压缩系数根据经验公式:
式中:φ—孔隙度,%;Cf—岩石孔隙压缩系数,1/MPa;Cp=Cf/φ。
表2 低渗透油田N产能井区与外围扶杨油层油田弹性能量对比表
2.2.2 溶解气能量
根据高压物性分析结果,本区块扶余油层原油原始气油比为27.5m3/t,溶解气驱能量十分有限。
(1)有效厚度大于4.0m的区域采用300×120m菱形井网,直井开发。部分井区层位发育单一,但有效厚度大于4.0m的井区采用水平井-直井联合开发;
(2)有效厚度小于4.0m的区域,选择单层有效厚度大于2.0m的区域采用水平井-直井联合开发;
(3)为避免断层影响,部署的油水井应离断层100m以上;
(4)适当部署开发首钻井,提高井控程度,降低钻井风险。
根据优选依据和原则,N产能井区在有效厚度大于直井布井下限的区域,按照老井网外推的方式布井,在有效厚度小于直井布井下限,且单层厚度大于2.0m的区域采用水平井-直井联合开发布井。
按照2014年N产能井区提交探明储量时的参数,计算得出单储系数为5.57×104t/m·km2。
N产能井区含油面积分别为1.31km2,有效厚度分别为3.9m,地质储量分别为28.46×104t,总计地质储量为54.27×104t。
由于此次布井的主要方式为直井-水平井联合开发的模式,为了保证水平井钻井成功率,应先实施水平井周围直井的钻井,并应用直井钻井成果,指导水平井建模,提高水平井建模的精度,从而提高水平井钻井成功率。
根据井位部署原则,共部署井位32口,其中水平井3口,直井29口。直井中,开发首钻井4口,代用井6口,正常钻井20口。
井号命名原则为根据已布井井号外推,若遇到井号与已布井井号相同时,在井号前加“新”字。如已存在“杏130-18”这口井,在新井命名时,若也存在这个井号,即命名为“杏130-新18”。
(1)N 产能区块位于翻身屯背斜的东南翼,分割为2个比较开阔的断块,均为南低北高的单斜构造。
(2)从纵向上看,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主力油层物性较好,渗透率在10mD左右,非主力油层渗透率较低。
(3)综合分析N 产能区块油层主要集中在扶一组和扶二组上部,地层厚度120m左右,平均砂岩厚度12.7m,平均单井有效厚度4.0m,主力油层只有2~3个,不具备再划分开发层系的物质基础。
(4)N产能区块扶余油层为特低渗透油层,储层物性差,天然能量低,地层能量不足,不具备弹性开采的条件。根据以往类似油田的开发经验,必须采用人工注水的方式补充地层能量,才能达到较好开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