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丽平 李建民 汪 莉 农幸明 黄 婷 罗 倩 宾玉兰 卢 军
(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宁市 530031)
职业伤害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医护人员职业伤害分类中,下肢静脉曲张属于Ⅲ类伤害,是与工作相关性疾病(WRD)[1]。医护人员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如急危重症科室[2]、手术室护士[3]、手术科室医生等,因长时间行走、站立,双下肢负重,患下肢静脉曲张的风险大大增加,患病率可较常人高出60%[4],是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危人群。
我们通过组建一个专题研究小组,借助于“互联网+医疗”的思维模式,构建“互联网+”职业健康服务模式,对我院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危医护人员,前期设置问卷对该疾病发生的现状及相关知识的防治程度进行基线调查,后期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对所调查的高危人群进行连贯性的集教育、预防、治疗为一体的组织管理新模式效果的研究。
1.1 研究对象 从我院人力资源部抽取在岗的618名护士、65名医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门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介入导管室、住院病区护士;②手术科室医生。
1.2 方法 调查工具:问卷星(www.sojump.com,以下简称问卷)。调查内容:①调查医护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工作岗位和部门;②调查医护人员对该疾病的相关防治知识认知程度;③调查医护人员下肢静脉曲张发生情况;④调查医护人员对工作部门提供相关职业防护教育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83份,回收有效问卷681分,有效问卷为 99.71%。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问卷星自动统计数据,并导出数据,采用Excel 2007建立图形数据,调查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本研究的数据分析采用了基础统计描述和卡方检验,基础统计描述主要用于计算发生率及构成比,卡方检验用于判断各因素间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受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受调查人数681人,其中护士618人,医生63人;男性55人,女性626人;年龄18~55岁。症状体征自检初筛的情况:无异常表现151人;腿部皮肤有细小血丝225人;除了腿部有细小血丝,下肢静脉变粗,皮肤表面呈现显而易见的血管244人;小腿浅静脉扩张、隆起、出现蓝色迂曲团块56人;出现皮肤萎缩、脱屑、瘙痒、溃疡或湿疹5人。为避免自检初筛方法主观判断的偏差,后期研究中选取的研究对象需经过B超检查诊断确诊。
2.2 对下肢静脉曲张职业伤害认知度 98.53%(671人)了解医护人员是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危人群;91.34%(622人)了解下肢静脉曲张对健康造成的危害;86.05%(586人)了解该疾病的临床表现;97.06%(661人)了解该疾病的预防应避免长期站立;38.77%(264人)不了解弹力袜的作用原理及选择方法。
2.3 下肢静脉曲张高危因素 86.78%(591人)平均每天工作站立或行走的时间超过4 h;有361人经历过怀孕生产经历,这其中83.10%(300人)怀孕期间经常从事每日站立时间大于4 h或重力劳动;27.46%(187人)有此疾病家族史。
2.4 下肢静脉曲张症状发生情况 下肢静脉曲张症状发生率为77.83%(530人),其中护士493人,医生37人,护士是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危群体(χ2=14.670,P<0.05):所在工作场所手术室者占84.44%(38/45),在门急诊者占84.34%(97/115),在外科者占78.21%(122/156),在内科者占78.11(157/201),在妇产科者占73.64%(81/110),在介入导管室者占50%(3/6)。
2.5 工作年限与症状级别的关系 发生症状人群的工作年限情况见表1。C1级症状225例,以工作年限1~5年的人群占比最大,占44.89%(101人);C2级症状244例,以工作年限5~15年的人群占比最大,占51.23%(125人);C3~C4级症状61例,以工作年限>15年的人群占比最大,占63.93%(39人)。
表1 发生症状人群的工作年限情况
2.6 对下肢静脉曲张防护情况 在出现症状的530人中,有60.19%(319人)没有任何防治措施;36.79%(195人)采取了简单的预防治疗措施,这其中有51.28%(100人)穿医用弹力袜,75%(75人)了解弹力袜的功能及使用方法;3.02%(16人)有医生指导预防和治疗。
2.7 对下肢静脉曲张的防护意识与实施 有99.27%(676人)认为防护下肢静脉曲张重要,但实际采取防护的人数仅占31.21%(211人)。
2.8 工作部门提供下肢静脉曲张防护知识宣教与满意度情况 有36.71%(250人)接受过工作场所提供相关下肢静脉曲张防护的知识宣教。医护人员对工作部门提供有关下肢静脉曲张的职业防护教育满意度的4个维度中,不满意37.89%(258人),基本满意48.81%(329人),很满意7.34%(50人),非常满意6.46%(44人)。
下肢静脉曲张是因肌肉疲劳,腿部血液回流不佳,加上重力作用致使静脉压持续升高,静脉壁负荷过重而产生异常的扩张与曲折。下肢静脉壁及瓣膜受到的压力增大,造成下肢静脉关闭不全及部分静脉瓣膜闭锁不全而无法阻挡血液逆流,使血管膨胀并在皮下浮现。若不注意护理及干预,多数静脉瓣膜会被破坏,静脉循环异常而形成明显静脉曲张及静脉瘤,呈现蓝色的静脉曲张团块[2]。下肢静脉曲张常伴有肿胀、沉重及酸痛的感觉,不但影响美观,严重的还能形成斑痕性溃疡、静脉栓塞或其他更严重的后果[5]。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是经典的治疗术式[6]。
由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于2015年联合出版的《改善医护人员工作条件行动手册》(HealthWISE)一书中指出,医疗卫生行业中因疾病和伤害导致员工的缺勤比其他所有行业都高,甚至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研究认为肌肉骨骼职业危害可能是造成护士短缺的最大原因[7]。这进一步证实了下肢静脉曲张的危害不仅在于严重影响腿部的美观、日渐增加的腿部不适感以及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更体现在由此引发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感逐渐上升,职业幸福感下滑以及工作效率的不断下降等方面,医院的绩效及患者就诊体验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林玉珍等[8]对186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发现下肢静脉曲张患病率为40.9%;弹力袜使用率为33.3%。伊玲玲等[9]调查200名临床护士,发现下肢静脉曲张患病率为21.0%,弹力袜使用率为38.0%。而本研究中,有77.83%(530人)出现下肢静脉曲张C1~C4级临床症状,其中护士占93.02%(493人),医生占6.98%(37人),其中有18.87%(100人)穿医用弹力袜。医护岗位症状发生率对比结果说明,临床护士仍是下肢静脉曲张高发人群,且发病率呈较高水平。发生场所以手术室护士症状发生率最高,与贺滟[10]调研结果相同。手术室有92.10%(35人)每天站立行走工作时间>4小时,是该工作场所下肢静脉曲张症状发生率高最大的高危因素。发生症状人群以工作年限>5年且≤15年人群为主体,占39.25%(208人)。工作年限与症状级别的结果关系说明,工作年限长短与症状级别成正比,规范化培训期医护人员、年轻技术骨干的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处于症状初期。
发生症状后,医护人员对此进行防护和治疗的干预均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中99.27%(676人)认为防护下肢静脉曲张重要,但实际采取防护的人数仅占31.21%(211人);36.79%(195人)采取了简单的预防治疗措施,3.02%(16人)有医生指导预防和治疗。可见下肢静脉曲张原因还有:未重视并提高疾病发展过程的自我防护意识、未主动进行有效防护;对防护方法不掌握。调查当中只有36.71%(250人)接受过工作场所提供相关下肢静脉曲张防护的知识宣教,37.89%(258人)对工作部门提供有关下肢静脉曲张的职业防护教育满意度为不满意,因此组织管理者在关于下肢静脉曲张防护宣教方面仍有不足。
调研下肢静脉曲张现状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为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提供数据支持,进而共同努力提高我院医护人员下肢静脉曲张职业伤害的健康教育和防治水平,降低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减少职业伤害和疾病,提升医护人员对医院关爱职工健康满意度,提升职业幸福感,最终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绩效和对患者提供优质医护服务的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已经成为医疗保健服务和医疗救护保障的一种新模式,并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传统的医学观念、就医方式、诊疗行为及医学科研模式等。本次选取问卷星作为基线调查工具进行初步筛选,不仅实现了调研无纸化,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广泛度和准确度。这为后期的精准调研提供便捷的技术支持。
借助于“互联网+医疗”的思维模式,构建“互联网+”职业健康服务模式,针对如前所述的原因可为我院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危医护人群创建一个连贯性的集教育、预防、治疗为一体的组织管理新模式。设置问卷对该疾病发生的现状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基线调查,只是这个模式的第一步。如何更好地以“互联网+”的模式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多方面干预以及完成追踪、随访了解介入预防的效果等环节仍需进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