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曼云 桂 春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南宁市 530021)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由于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射血或充盈能力受损,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性疾病。如何在分子水平对慢性心衰进行早期防治,是现代心衰防治研究的趋势。血管生成是指在原有毛细血管或微静脉基础上形成新生血管的过程,能动态调节促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作用。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及其受体Tie2是新近研究的热点[1]。研究发现,心衰患者血清中Ang-2浓度及VEGF表达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密切相关[2]。但Ang-2浓度表达与心力衰竭的程度及相关报道尚少。本研究通过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Ang-2与BNP浓度、左心室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容积以及左室射血分数之间的关系,揭示Ang-2在心衰诊断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16例作为心衰组。入选标准: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典型临床表现,经心脏多普勒彩超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经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排除标准:(1)外周血管病变肾衰竭;(2)肝脏疾病;(3)恶性肿瘤;(4)结缔组织疾病;(5)近期新近感染;(6)严重心脏瓣膜病、严重的心律失常等;(7)其他不符合科学实验的人群。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6例为对照组。研究方案向患者及家属本人说明,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 术前常规行双侧腹股沟区和右上肢备皮。消毒右手及前臂皮肤至肘上10 cm。选腕横纹上1~2 cm,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为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麻,按seldinger法穿刺桡动脉,置入6F桡动脉鞘管,经鞘管内给予硝酸甘油0.2 mg防止血管痉挛,肝素3 000 U抗凝,选用5F多功能造影导管行左、右冠脉多部位投照,观察和分析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狭窄最明显处管腔直径与相邻正常节段管腔直径之比的百分数表示,狭窄程度<50%排除冠心病。
1.3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在肘前正中静脉抽取3 mL全血,室温下静置2 h后以5 000 rpm速度,4℃离心5 min。用微量加样枪吸取上层血清液移入无菌干燥的EP管内,放至超低温冰箱内-80℃保存备检测。避免反复冻融。血样标本于检测前1日置于2~8℃冰箱中缓慢融化,备检测当日使用。
1.4 临床及化验资料收集 包括入选者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吸烟史、糖尿病史及入院时血压等。心脏多普勒彩超测量舒张早期前向血流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前向血流速度(A),计算E/A。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计算E/E′。测量左房前后径、左房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容积、LVEF等。所用试剂盒为:Ang-2 Immunoassay Kit 检测试剂盒,BNP测定的ELISA试剂盒。检测所采集血清标本中的Ang-2、BNP水平。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相关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血压、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x±s)
续表1
项目对照组(n=16)心衰组(n=16)t值P值肺动脉内径(mm)28.69±5.0728.13±4.330.3360.739左房内径(mm)42.94±7.6943.88±7.920.3410.736右室内径(mm)22.38±4.1623.69±4.470.8580.398左室舒张末径(mm)54.94±8.9960.06±9.321.5810.124左室收缩末径(mm)51.69±7.9655.94±8.361.4730.151 射血分数(%)50.25±7.8342.13±5.173.4630.002
2.2 Ang-2浓度改变及相关性分析 心衰组血清Ang-2浓度为(3.890±3.600)ng/mL,对照组为(2.180±1.810)ng/mL。两组血清Ang-2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患者血清Ang-2表达水平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呈正相关关系(r=0.281,P=0.026),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r=0.256,P=0.003)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0.280,P=0.030),与血清BNP浓度呈正相关(r=0.194,P=0.028)。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脏疾患的终末阶段,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如何早期识别慢性心衰,改善和提高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重大。内皮功能不全、炎症、氧化应等被认为是慢性心衰发生的可能机制。内皮功能不全可能与外周血管重塑等有关。Ang是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促血管生成的因子。研究发现,Ang-2的升高与肿瘤、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肾脏疾病等密切相关[3],是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的一个重要标志。Ang-2能调节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而利于血管生成。本研究比较慢性心衰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Ang-2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慢性心衰患者血清Ang-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心衰组患者血清Ang-2水平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血清BNP浓度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血管生成是指在原有毛细血管基础上形成新生血管的过程,能动态调节促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作用,需要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及许多生长因子相互作用。VEGF、Ang-1和Ang-2在正常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是血管形成所必需的。其中Ang-2与内皮细胞功能维护、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调控血管完整性都具有重要意义。Ang-2主要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能调节内皮细胞生理功能,有利于新生血管的形成。研究发现心衰患者Ang-2较正常人增高[4],但其研究并没排除冠心病引起心衰这一病因,不能明确心衰患者体内Ang-2浓度增高的原因。本研究选取的是经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Ohtsuka等[5]发现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内径大的患者Ang-2浓度较高。心衰患者血清Ang-2浓度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微血管再生及心室重构有关。Ang-2也是一种强力的促血管生成因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Ang-2水平增高并且与LVEF、LVESD、LVEDD等关系密切[6-8]。
本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Ang-2与慢性心衰的关系。今后进一步研究Ang-2与心功能不全的作用以及调控机制,不仅有助于提高对心衰发病机制的认识,也可为预防与治疗心衰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