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霞,王丽芬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 710003)
脑梗死是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的一类 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饮食结构及环境的改变,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采用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等各种治疗手段,已经成为脑梗死的常规治疗方法[1],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言语及吞咽功能,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笔者使用醒脑开窍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观察其治疗效果及机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5年10月-2016年7月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共50例。所有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醒脑开窍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25例,实际完成47例,醒脑开窍法组有1例脱落,常规针刺组有2例不能坚持完成治疗而中止。
1.2 诊断标准 中医参照行业标准ZY/T001.1-94中的“中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西医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标准,第一次发病。2)病程:中风恢复期(15 d~6个月);病位:颈内动脉供血系统。3)年龄在35~70岁之间。4)TCD能够清晰的显示血流频谱。
2组均给以基础治疗,治疗用药参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各做一次经颅多普勒检查,并记录。
2.1 醒脑开窍针刺组 治则:醒脑开窍,疏经通络。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配穴:痰瘀阻络加丰隆、血海;气虚血瘀加足三里、血海。
操作:先刺内关,直刺0.5~1.0寸,泻法;继刺人中,雀啄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斜刺1.0寸,补法;极泉,直刺0.5~1.0寸,泻法;委中,直刺1.0~1.5寸,泻法;尺泽直刺1寸,泻法。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实施手法后,均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针刺每天1次,1周治疗5 d,2周为1疗程,持续2个疗程。
吞咽困难(假性球麻痹):加上廉泉及外金津、玉液直刺,咽后壁点刺。便秘:加天枢、支沟。尿潴留及失禁:加中极,灸局部。癫痫:加风池,鳩尾放血。2.2 常规针刺组 参照新世纪七年制《针灸学》中有关中风病的治疗方案。分为口歪和肢体瘫痪两组症状进行治疗。口歪:颊车透地仓、颧髎、承浆。 肢体瘫痪:患侧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其他症状采用随症加减或经验取穴。
3.1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神经功能缺损变化: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ⅠHSS)进行评定。3)巴氏指数(BⅠ):在入组前、入组后2周和4周观察疗效。4)针刺治疗前后观察TCD参数:患侧大脑中动脉的Vs、Vd、Vm、PⅠ、RⅠ。PⅠ =(Vs –Vd)/Vm,RⅠ = (Vs –Vd)/Vs。其中,脉冲指数(PⅠ)反应血管壁的顺应性,脉冲指数下降,提示针刺治疗后血管壁顺应性增强,弹性逐步恢复。阻力指数(RⅠ)反应的是血管的舒缩状况,从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阻力指数取决于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之差,当舒张期血流速度加快时,阻力指数随之下降。5)TCD检测:选用以色列RⅠMED公司Digilite经颅多普勒分析仪,病人仰卧位,于颞窗探测患侧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6)观察动脉:大脑中动脉。7)TCD诊断标准:参照《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规范和诊断标准指南》。8)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
3.2 治疗结果
3.2.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见表1。
表1 2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x±s)
3.2.1 神经功能缺损变化 见表2。
表2 2组NⅠHSS评分比较(x±s)
3.2.3 残障指数巴氏指数(BⅠ) 见表3。
表3 2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x±s)
结果表明,采用醒脑开窍法治疗4周后,在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在神经功能缺损和巴氏指数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结果显示醒脑开窍法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对中风恢复期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3.2.4 观察动脉 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脉冲指数(PⅠ)及阻力指数(RⅠ)治疗前后变化,见表4。
表4 大脑中动脉针刺治疗前、后TCD参数变化(x±s)
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后MCA舒张期血流速度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收缩期和平均血流速度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PⅠ及RⅠ治疗后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
脑梗死,是指局限性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出现的坏死或软化,进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如肢体活动、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意识障碍等),发病的主要原因为颅内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多见于老年人。相关统计表明,我国每年因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死所致的残疾、死亡人数已超过500万,并且治疗后存活的患者中约50%~7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2-3]。
颅内动脉主要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的最大分支是大脑中动脉,其携带全脑80%的血液分布到大脑半球,供血区域广泛,缺血所导致的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突出特点是病情重,致残率、致死率高。故本研究采用醒脑开窍法,除观察中医症状体征、神经功能缺损和巴氏指数等方面的改变外,重点观察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目前研究表明,醒脑开窍法较常规针刺法,能明显改善患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增加梗死区供血,改善神经缺损症状。
醒脑开窍法是石学敏院士基于医学经典及多年的治病经验提出的针刺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1)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为中风病的主要病机,从而立“醒脑开窍”之大法;2)在治疗上以开窍启闭为主;3)取穴以阴经穴和督脉穴为主;4)针刺手法操作上以“泻”为主。醒脑开窍法不仅在立法、治则上与历代针灸医家治疗中风所主张的以阳经穴为主,阴经经穴为辅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而且针对自身观点的提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应用该法临床治疗数十万例,通过对九千余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总结,总有效率达到98.56%[4],从而使这一观点成为指导临床上治疗中风病的理论之一。历年来,醒脑开窍法治疗脑梗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很多,颜建胜等[5]的动物实验研究提示,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考虑与其能改善颅内供血有关;李钦潘等[1]的实验研究显示,醒脑开窍针法能促进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的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神经的可塑性;宁丽娜等[6]的临床研究,显示醒脑开窍针法能促进脑梗死各期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介入越早,疗效越佳;刘德芳等[7]的研究指出,醒脑开窍针法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临床研究显示,醒脑开窍针法能促进大脑血流量增加,激活周围脑组织突触传递过程,促进神经干细胞在体内诱导分化,促使神经元再生,加速脑组织修复,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8-9]。
本研究现有结果提示,醒脑开窍法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能加速大脑中动脉血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侧支循环早期建立,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安全有效,利于临床开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