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百年新雨露,领异标新万树春。北大医院的下一个百年,将在不忘初心中走向卓越。
潘义生
199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擅长胃肠疾病及肿瘤的外科治疗。2010年 起担任医院医疗副院长,多年的医疗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更造就了他的睿智和炼达。现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台湾的星云大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于前途没有希望,人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我们曾多次探讨过‘从哪来?我是谁?到哪去?怎么去?’这一哲学问题。从现代管理的角度看:从哪来说的是传承;我是谁说的是使命;到哪去说的是愿景;怎么去说的是价值观和战略。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新时代,今天我们这样定义,从哪来指的是情怀;到哪去谈的是理想;怎么去讲的是奋斗。”
2018年年初,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该院党委书记潘义生以践行十九大精神和推动医院全面发展进行了战略解读,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认同。
古人云,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惟变所出,万变不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北大医院这所“厚道”的百年老院,医院领导班子始终认为,未来医院必将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同体。作为党委书记,同时也是多年医疗副院长的潘义生,在医疗管理实践中,为北大医院量身定制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医疗管理体系,称为“开启卓越之门的医疗管理金钥匙”。
1994年,潘义生从北医毕业后,继续在北大医院攻读外科学博士,当时坐落在医院内的历史文物——华北地区水准原点并没有人太过关注,大家只知道这是国民政府陆军测绘院建造的仿古希腊建筑而已。2008年,“做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准原点”被时任院长刘玉村带领的医院领导班子,提升为医院发展愿景,再次来到“水准原点”建筑前,潘义生却有了不同而深刻的感悟。
“刚参加工作时,医患关系非常和谐,我们实习医生经常会找一些老患者做查体演练。用听诊器在他们身上听一听,他们会主动告诉我们什么杂音代表哪种疾病,几级症状要使用什么药物。当时的患者乐于和医生共同成长,他们为助力医学的进步而感到骄傲。如何才能使现在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回到从前?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医疗服务,要对标水准原点。”潘义生这样认为。
作为北大医院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潘义生深感责任重大,他的做法是强化管理,身体力行。
问题要准,举措要实,这是潘义生的一贯作风。他领导的医疗管理团队狠抓医疗质量、安全、服务,认真落实医疗核心制度“0~9”十项护理举措、院感防控提升等,使医院医疗的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并在多项患者满意度第三方调查中名列前茅。同时,通过数据比较、循证管理,医疗效率也大幅提高。随着北大医院各项业务不断提质增效,患者满意度同步提升,“水准原点”也越来越成为北大医院这所百年老院的理想和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
北大医院历经百年风雨,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魅力,以助力医院管理,是潘义生经常思考的问题。
作为百年老院,北大医院的核心价值观是铭刻在院徽中的四个字:“厚德尚道”。逐渐的,这四个字被简化成了“厚道”,进而演化成为了北大医院员工的一句口头禅:“做事要厚道”。如今,每位来到医院的患者,都会在门诊大厅和住院大厅最醒目的地方看到北大医院前院长刘玉村一句朴实的话:“尊敬的来者,不论你是因为什么来到北大医院,您都是我们尊贵的客人,您都应受到礼遇。北大医院的院训是‘厚德尚道’,简称‘厚道’,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成为医疗行业的‘水准原点’。”这句话已成为全院医务工作者对于社会和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
为了进一步将文化建设与医院发展有机融合起来,潘义生结合医院现状,从方向梦想、文化引领、战略规划、体系建设、优异成绩这五个关键要素上,提出了北大医院卓越之路的文化建设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厚德尚道的内涵,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说起卓越,首先要谈到梦想。潘义生表示,践行中国梦,对接北京大学“引领未来”使命,响应“北大医学高峰”战略,打造“学术型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承载着北大医院人对卓越的不懈追求。文化建设最终落地,须贯穿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
潘义生举例说,去年夏天,一个护理活动后,护士参加活动时胸前佩戴的红花让一个住院患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看到这一幕,潘义生请护士长佩戴红花去各病房,做关于护士形象的调查,结果所有的患者和家属都认为护士佩戴红花很漂亮,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十九大召开前夕,北大医院的护士服上佩戴了一枚颇具人文色彩的小红花,未来,这朵小红花会一直佩戴下去。
在医疗服务“水准原点”和医院文化“厚德尚道”双轮驱动下,北大医院走过了快速发展的十年。为了进一步完善北大医院的管理体系建设,保证卓越之路走得平坦,潘义生近年来通过管理实践,提炼出一套“金钥匙”管理体系,寓意着传承百年文化,开启卓越之门(图1)。
据潘义生介绍,钥匙柄包含两个部分,核心是医院管理哲学,涵盖3-level Management Theory(三层次管理理论)、Top level: Culture-orientation(文化引领-根本发展战略)、Mid level:Evidence-based management(循证管理-常规工作路径)、Bottom level: Mandatory rules(制度保证-偶尔惩戒手段);外围是医疗管理理念,分为可执行的制度建设、能落实的岗位责任、须畅通的信息平台和有热情的激励机制4个方面。
钥匙杆包含医院文化建设、战略发展思维和战略管理工具。钥匙头代表了医院发展的愿景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钥匙齿则是医院管理的措施,以及实践的方法。具体分为两个部分:钥匙齿下部是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钥匙齿上部是指管理部门与临床医技科室的互动,共同保证为患者提供温馨、优质、安全的服务。
潘义生说道:“医院的发展需要一把钥匙,找到了钥匙才能事半功倍。这把钥匙要从文化理念开始,通过追溯历史得到启发;然后再去做人力资源的分析,制定长远的计划,进而提升管理能力,支持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引领医学。”
梦想、文化、战略、体系以及服务,这是北大医院要攀登的“珠峰”。有人曾问过著名的英国探险家乔治·马路里,为什么一定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他回答说,“It is there”。潘义生表示,医院的发展也是一样。如果有人问他,北大医院为什么要努力寻求进步,他也会回答,“It is there”,它就在那儿。
书记语录
●把北大医院“厚德尚道”和“水准原点”用英文的语境去对应,可以把它翻译成kind,honest;而“水准原点”可以理解成setting standards。
●任何医疗机构的历史中,可能都会有一些能够引起员工和社会共鸣的载体。当它被赋予恰当的、新的精神内容时,那医院文化的构建也就成功了一半。
书记语录
●伴随着2018年春天而正式进入“战略规划期”的北大医院也将开启新征程,凝聚起全体北大医院人的智慧力量,共同谱写卓越之路的辉煌篇章!
图1 北大医院搭建的医疗管理体系——金钥匙
“把方向、管大局、下决策、促改革、保落实”,新思想开启新时代,新使命引领新征程!作为党委书记的潘义生紧紧扣住“理想、情怀、奋斗”这三个关键词,从立足战略的角度回望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对北大医院在新时代如何展现新风貌,在新使命中该怎样踏上新征程作出了明确的解读。
潘义生解释国家层面的理想、情怀和奋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情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说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指南。我们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朴实却振奋人心的一句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谈到医院“走向卓越发展之路”战略,潘义生介绍道:北大医院的卓越之路着眼于新的历史时期北大医院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首要做的第一步是对标。以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纲领,这是医院的政治站位;“健康中国”“立德树人”“引领未来”,这是医院的时代坐标。当医院有了参照、有了定位,就具备了迈上卓越之路的可能性,而后要进行思考、探讨,最后为之不懈奋斗,实现北大医院的卓越发展。
潘义生格外重视战略规划,他回望北大医院百年走过的历史方位,大致可以做如下划分:学科开创期(1915-1965)、学术积淀期(1976-2005)、总体布局期(2006-2015)。医院从无到有地开创多个学科,引领多项医疗技术。
“自2006年起的10年,医院着力于夯实基础硬实力、打造文化软实力,为医院新百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迈入新时代,我们要共同绘制医院的未来。”潘义生将到2050年医院的发展大致分为:战略规划期(2016-2025)、战术深化期(2026-2035)、梦想共筑期(2036-2050)。做好顶层战略的设计和规划,做深战术的分解和执行,做实梦想的共筑和实现,才能踏上开启美丽医院建设的新征程。
要做未来的引领者,潘义生总在强调通过加强学术型内涵建设,实现全方位战略发展,北大医院要开启从“医术、医生、科室”迈向“学术、学者、学科”的新征程。
潘义生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与医院党员、干部、员工共勉,通过不懈奋斗,潘义生有信心,未来的北大医院一定会成为卓越的“学术型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