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 唐文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 四川 宜宾 644000)
在患者到医院就诊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类型开具处方,药师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为患者拿药,处方对于患者来说,是重要的依据,处方质量的高低、处方用药的合理性、会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产生极大的影响,严重者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改进处方质量成为了目前医院内部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采取处方点评的措施,对用药处方进行点评,发现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并加以指导,提高医生的用药水平以及保证了处方质量,进而维护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本院分别选取实施处方点评前后的处方数量共计600份,分析处方点评前后的处方质量,总结处方点评对改进处方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抽取本院在2017年2月-12月期间,共开具的门诊处方300份,实施处方点评制度与措施,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75例,女性125例,年龄介于22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52.3±2.6)岁。
并抽取本院2016年2月-12月期间未实施处方评价的门诊处方300份,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有135例,女性有165例,年龄介于20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47.8±3.2)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处方点评前,药师根据医生所开具的用药处方为患者发放药物;实施处方点评后,对于处方质量的措施具体如下:(1)成立专门的处方点评小组,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进行合理性质的点评;(2)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对症用药,掌握用药的剂量等等的合理性,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3)对用药处方不合理之处找出并及时的反馈给医生,让其修正,达到改进处方质量的作用。
观察在处方点评实施后,两组用药处方不合理用药的处方数量,以及观察用药处方实施处方点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未实施处方点评前,所抽取的用药处方中,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占据了8.3%,为25张,其中包含用药不适宜处方为10张,占比为40%,不规范处方为8张,占比为32%,超常规处方为7张,占比为28%。实施处方点评后,所抽取的用药处方中,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占有2%,为6张,其中包含用药不适宜处方为1张,占比为16.7%,不规范处方为2张,占比为33.3%,超常规处方为3张,占比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用药处方不合理用药的处方数量对比分析[n(%)]
处方点评后,各个用药指标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实施处方点评前后各用药指标数据比较(±s)
表2 实施处方点评前后各用药指标数据比较(±s)
注:与实施前相比,*P<0.05。
抗菌药物金额比例(%)组别 例数 平均用药品种数(种/张)抗菌药物使用率(%)注射剂使用率(%)对照组 300 4.71±0.07 62.14±1.32 67.25±1.39 70.36±2.34观察组 300 2.35±0.02* 42.15±1.11* 46.25±1.52* 31.25±1.21*
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医生开具用药处方时,会存在药剂使用量不合格、给药途径不规范,适应症不对应等等诸多问题[3]。通过处方点评的方法对用药处方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并且通过建立处方点评小组,结合患者病情充分的分析给药的合理性,对于不恰当的用药责令医生整改。同时还要对医生进行培训,让其认识到用药处方的重要性,以及用药剂量的合理性,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4]。还要加强对药师的技能培训,培养其的责任心,能够及时的发现处方中的问题,并与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通过对用药处方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在进行处方点评前,用药处方不合理率为8.3%,进行处方点评后,用药处方不合理率为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处方点评后,各个用药指标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医院中实施处方点评有助于处方质量持续性的提高,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