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灵感,编织“树上的房屋”

2018-08-19 15:35夕雨
风流一代·青春 2018年8期
关键词:绳子武汉房子

夕雨

两个男人带着一群小孩,在武汉汤逊湖边建成飘浮的房子“天空之城”。之后,又领着孩子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片樟树林里,用47公里长的绳子在树上造了座房子,看到的人都说了不起。他们一不小心,还捧回了世界大奖。

两个有故事的男人,聚到了一起

辰风今年45岁,学电气出身,曾在德国工作、生活多年。2008年,他带着孩子从德国回到武汉。那年,三聚氰胺事件像一場风暴威胁着中国的食品安全,辰风每天最担心的是,“孩子吃什么?”在惶恐不安中,他发起了一场名为“餐桌自救”的行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考察“洁净食物”。这个过程使辰风意外收获了一群想为自己的孩子、家庭去做点什么的父母,将近五六年摸索,一个叫“拉图尔自然社区”的群体渐成雏形。

“拉图尔”是德文“自然”的音译,辰风希望通过找洁净的食物,让家长们带着孩子们一同去乡村、农田这些离自然更近的地方。

为了更加贴近自然,辰风开始设计更多让社区里的孩子们和树林、小溪在一起的游戏,在稻田里玩泥巴、用涂鸦去丈量一亩田的面积等游戏展现了孩子们强大的动手能力,游戏的设计灵感也让他越来越兴奋。2010年,辰风大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能不能让孩子动动脑筋,自己创造一幢房屋?有了这个想法后,他立刻动身寻找建筑师合作,但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的想法可笑。直到2011年的一天,辰风遇到了设计师穆威。

穆威出生于1982年,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的一名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待得久了,他逐渐有了一些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建筑更敏感,一些建筑术语,几乎一说就懂。这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聪慧,而是很多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和父亲一块盖过房子。”从事建筑实践和教育的五年里,穆威开始反思建筑的本质:“它不应该显得那么高高在上,从人们意识到需要一瓦遮头开始,建筑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事情。”

“我想带着一帮孩子造一栋房子,你能帮帮我们吗?”2011年的某一天,穆威遇见了辰风,一个为了孩子跑去卖菜的父亲。辰风说:“我们的孩子们,在应试教育中变成了城市的囚徒。”他想让孩子们多参与盖房子、做手工等劳动,因为“没有建造过树屋的童年,是有缺陷的童年”。这句话说进了穆威的心坎里,儿童建造计划从此产生。

一群孩子,“玩”一套房子

辰风、穆威将这个活动推广出去后,很快就得到了支持,家长们纷纷带孩子报名参与。为挑选合格的“小建筑工”,他们坚持让孩子参加面试:“要挑那些有向往心的孩子,这个建造活动可不是为了玩一玩,或体验一下。”层层选拔之后,他们锁定了36名儿童,年龄均在6岁到12岁之间。

让小孩盖房子,绝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完成的。辰风遍查国内外的资料,试图从经验中判断可能性,但绝大部分案例都是父母在家做个狗屋、树屋,孩子仅跟着参与一把,完全没有群体性操作的案例。想让这帮孩子“玩”出一套房子,势必得有真材实料才行。

很快,一些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小不点”坐进了大学教室里,听穆威上建筑课。孩子们上课、画图、做手工,家长们都被赶到了一边,不能指手画脚,只能安静地拍照。没了家长们的指点,孩子们彻底放开了,金库、生蛋房、蜂窝、跳水板,孩子们在纸上设计出来的房屋,充满奇思妙想,穆威则从中提炼出最棒的点子,加以延伸、变化,再引导孩子完成最终的创作。最终,一款飘在半空的房子赢得了所有人的支持,大家还给它起名为“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的设计图,底部是特殊设计过的倒金字塔形结构,以此来让房子悬浮在空中,其余部分则长在竹林之上。你没有想错,是活的竹子,就在武汉汤逊湖边上,竹子长大,房子也会随着“长大”,而造型的设计、高度的定点都是由孩子们来决定。

“能让他们自行解决的,我们绝不干涉。”辰风坦言,“建造过程相当艰苦,经常一干就是8小时,孩子们的体力活接近自身体能极限。”和水泥、抬木头、搭支架,孩子们该干的活一样没少。没有学过专业的几何知识,他们便光着脚丫借助一条绳子来丈量面积;不会和水泥,就一遍一遍来尝试……几乎每个孩子的手上都布满血泡,浑身上下都是泥巴。

小孩子容易闹脾气,一件小事就会引发他们之间的“战争”,辰风和穆威需要在中间不断进行调解,但令他们欣慰的是,全程没有一个孩子选择放弃,甚至有的小朋友因为建房子变成了“小专家”。孙晨亮是光谷文明实验学校二年级的学生,每个周末都和爸爸一起来到汤逊湖畔的远洋庄园里“建房子”。讲起“建房经”,他头头是道:“和水泥我很拿手,要讲究水泥和沙的比例,还有加水的比例,搅拌还要均匀……”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在动手中成长,更是感慨不已。

从开始上课,到设计、建造,三个月的周末,风雨无阻,辰风和穆威终于带着一群孩子站在了“天空之城”上。“天空之城”落成典礼上,孩子们戴着安全帽,向天空抛图纸,辰风和穆威忍不住感慨:“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毕业礼。”

房子要浇水、还能长个子……迅速吸引来了无数的参观者,他们在赞叹“了不起”的同时,还勾起了童年造房子的梦想。2015年,这件里程碑式的实验建筑作品,获得了世界建筑中国建筑奖,还创造了国际上首个儿童群体自主设计建造的建筑案例。

放飞灵感,编织“树上的房屋”

“天空之城”的活动告一段落,但孩子们的探索仍在继续。受到华中科技大学的支持,他们决定在学校建筑系附近的一片茂密的樟树林里,进行第二次建造。40个6岁至12岁的孩子,遇到的课题是:房子不能用人工结构建造,还得把树木有效利用起来。建成什么样子?不知道。用什么材料?不知道。图纸?没有。

孩子们要测量树与树间的距离,老师没有教测量的方法,他们就自己创作发明了7种测量方式。其中一种,就是用绳子。他们把绳子像玩儿一样肆意缠绕的同时,丝房的设计灵感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萌生了出来:可以像蚕宝宝、像蜘蛛一样去编织一个房子。

木板做底,钢丝固定,墙壁就是密密缠绕的白色尼龙绳,整个主体离地1米多,最高处达到8米。这批经过“天空之城”锻炼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建筑工具的使用,他们手里拿着绳子、锯子、电钻……思考如何使用它们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锯好的竹子绑在树干上,防止樟树被钢丝弄伤;干活的时候怕搞错顺序,就拿笔标个记号;下面的人想把东西递上去,孩子们拿绳子绑着安全帽,变成“吊篮”来运输……他知道该怎么办吗?上一秒爸爸妈妈还在担心,下一秒孩子已经找到解决的办法。

两个月,孩子们整整用了47公里———可以穿越整个武汉的绳子,在树上缠绕出了多种不同的空间。每个丝房之中有索道,有小舞台,也有可以互相攀爬的暗梯。三栋房子出现在林中,立刻吸引了无数目光。参观日里人来人往,孩子们和父母穿梭其中,更是兴奋不已。临近竣工时,英国著名建筑理论家彼德·琼斯来参观,更是赞不绝口,他用“伟大”二字给了这件作品最高的评价。

在建造房子前,辰风和穆威没有去预设结果,但却意外收获了很多。丝房最终获得了WACA(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中国建筑奖。2017年初,这帮孩子还被请到清华大学,与一群建筑师站在一起,获得了这项殊荣。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得知丝房的创作过程,还特意来武汉拍摄了一部专题纪录片。

儿童建造计划不图名利,两个男人只是想把对孩子成长的思考传递给更多人。2017年5月,创办8年的拉图尔社区把家安在了严西湖之畔的花山,辰风和穆威带着孩子们在山谷中建了13座精灵屋,惊艳了武汉的整个夏天。2018年的夏天,他们应邀访问法国萨莫兰德艺术中心,15个武汉孩子将与法国小朋友在一起造房子。辰风和穆威说:“这种自然而然的教育方式,我们一定会坚持传播下去。”

猜你喜欢
绳子武汉房子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寻宝藏
孤独的房子
绳子
取绳子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芝麻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