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看,我国资管业前世和今生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前世”的规模小,以非银行系为主导,而“今生”的规模大,以银行系为主导。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致了这样的变化呢?其关键在于以银行理财为主的银行系资管在2009年后迥异于此前。
首先,从发行机构看,2009年前银行理财以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等大型机构为主,2009年后中小银行机构迅速崛起;但从发行只数统计看,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主的中小机构已经占到整个银行理财的近60%。与此同时,2009年前曾经以人民币、港币、美元为三大发行币种的银行理财在2009年后变成完全由人民币主导。在发行方面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2009年前理财产品发行多数都有至少在形式上显得正规的募集说明书,其中会载明投资标的、运营结构、买卖权责等,而2009年后几乎只能看到预期收益信息。
其次,从资金运用看,2009年前有着多样化投资标的的银行理财在2009年后变成了准信贷产品。从理财的资金运用看,在2009年之前,银行理财根据其最终资金运用渠道,可以分为权益、固定收益、商品、利率、汇率、信用、另类、混合等,种类繁多,投资标的不仅仅限于国内资产,且底层资产依据公开信息容易获得。在2009年之后,银行理财的资金运用途径迅速收窄,原先以境外资产为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消失,理财資金运用完全转向了固定收益和非标资产,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准信贷产品。而且,由于理财产品的发行再也没有此前至少在形式上显得正规的募集说明书,因而根本无法穿透识别其底层资产。
最后,从理财的结构和负债端看,2009年前许多产品至少是名义上的净值型产品,而2009年后完全变成了刚性兑付的准存款产品。从结构上看,2009年前,每只理财产品都有其对应的投资标的,理财产品最终的收益率与投资标的间的结构相对清晰,可以计算出投资标的价格变化与理财收益率的关系。当然,当时也存在大量复杂的结构化产品,普通投资者没有能力判断投资标的对最终产品收益率的影响。2009年后理财的结构就完全模糊了,由于理财的资金运用没有清晰、一一对应的投资标的,资金池成为理财的主要运营模式,因此,从负债端看理财自然就变成了具有刚性兑付的准存款产品。
随着银行理财蜕变为准存款、准贷款产品,原先以受人之托、替人理财为目的,以主动资产管理能力为竞争力的整个资管业就变成了传统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延伸,银行系和非银行系资管机构的地位随即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