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格飞
摘 要: 部编本教材自2016年投入使用,社会各界目光齐聚在这套教材上。新课标背景下,对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学理念都提出了要求和标准。部编本教材重视语文核心素养,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性。本文分析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学理念和对教材运用积极探索三个方面,以期对部编本教材的教学实践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部编本 语文教材 新课标
“部编本”的全称是“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教材秉承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集万众期待目光于一身,教材编写者、教材使用者及受教者都有不同层次的压力和困惑。分析部编本初中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学理念,结合语文教学现状的某些动向,比较部编本教材与原人教版教材之间的差别,帮助语文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质量。尊重、理解、用好新教材,语文教学改革将迎来新的蓝图。
一、编写理念
部编本语文教材本着文质兼美、经典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选文标准,对原人教版教材做了修改。以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由原人教版的每册六单元,共计26篇课文,变为现在部编本教材每册六单元,共计24篇课文。课文数量减少了,选文内容发生了变化。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变化着的社会;第二单元:生活的记忆;第三单元:美景依然;第四单元:情感哲思;第五单元:文明的迹象;第六单元:情操与志趣。部编本教材在编写意图、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方面与原人教版都有些差别和不同,以下对这几方面进行阐释。
(一)润物无声。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眼界是高定位的,它重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发挥语文学科的载德育人功能。教材的编写注意整体规划,兼顾先进性、时代性,传统文化与读文教学有机融合,教材渗透人文性并注入时代的“血液”,增强新鲜感。语文课程改革一直以来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性学习理念,在教材编写中得到凝聚与沉淀。部编本语文教材避免表面化、浅显化,致力于立德与树人,“润物细无声”。
(二)承旧出新。
教材的编写借鉴以往教材编写经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承旧出新,使其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契合语文教学规律。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编本教材在选文类型、编写语言、单元导语设计、文本排版、教学活动安排、插图和封面装帧等方面都有些许差别。此外,还增加了课外古诗词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教学版块的分量,力图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部编本教材的内容主题分别从社会、生活、自然、情感、文明和情操等六个方面体现文质兼美、经典性、宜教宜学的选文原则。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编写需要广收博取各方意见,坚持课改方向,突破创新,避免随波逐流。
(三)“内聚与辐射”。
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共计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阅读和写作版块教学,该册共有两个名著导读,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三次综合性学习,“内聚”知识,集中学习。在教材中,以课本教学为“点”,以名著导读为“线”,以课外阅读为“面”,基于文本知识,向名著文学拓展、向课外阅读辐射,走向浩瀚广袤的文学宇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据各单元内容主题,可按序教學,可穿插教学。“教”的目的是达到“不教”,部编本语文教材体现“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力图实现“教—教会—自能”的发展目标。
二、教学理念
部编本教材体现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教学理念可以用当下语文核心素养解析,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下面分三个部分对部编本语文教材倡导和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阐释。
(一)一课一得·积少致巨。
语文学科是一门多科性、交叉性较强的综合学科,涉及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艺学等学科的基础内容。课堂教学教授内容有限,“增量”的同时要求“提质”,往往顾此失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布局谋篇,重视基础性教学;明确指导思想,掌控课程教学进度,反对急功近利、“快餐式”教学;倡导一课一得,重视量的积累,力图实现质的突破,积少致巨。
(二)鸟瞰全局·变教为范。
语文教学要有全局意识。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例子。”语文教育不应局限于语文教本,要跳出教本教学思维,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教学讲究基础学习要求拓展学习,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传播知识的媒介,在任务驱动型教育模式下,教本教学满足的是学生浅层次的知识学习。变“教本”为“范本”,强化学生自立自强的阅读、分析文本能力,授予正确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辩证地看问题。
三、对教法的积极探索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是综合型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下面主要从三方面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教法进行探索。
(一)作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吕叔湘先生说:“我们的政治是新的,我们的经济是新的,我们需要有适应时代要求的语文教育。”作“有源之水”,主要从教师角度分析。教师要有独特的思想和感悟,认真研读教材,积极备课,并具备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人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那么“给一碗水”真的就够吗?当下语文教育应该思考的不是“一碗水”,而是“教师还要有能力为学生引来一河水一江水”。博古通今,知人论世,才能给学生的阅读提供有效的指导。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作“有本之木”强调语文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开始阶段,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往往起支配作用。此时的“学”需要教师的“相机诱导”,创造条件“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学习”,学生才有可能“自为研索”、“自致其知”,自己支配学习,成为真正的主体。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化过程。
(二)披文入理,导学导练。
许多教师在宏观上把文学理论、文学史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能进入文本内部进行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揭示的教师是极少数的。宏观的理论储备和微观的问题分析能力二者是根结连理的。“披文入理”以理论为引领,结合实际,反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化,使学生从“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理解和感悟上的盲点,使他们恍然大悟。于细微处见功底,这正是智慧的尖端,生命的高峰体验。
“导学导练”,即语文学习不仅要教师“导”,更要强调学生“练”。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认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要注意“精炼”,遵循“目标小而明确,题量少而精要”的原则设计语文练习,落实教材要求的“双基训练”(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语文训练是方法,也是目的,是学习主体间的多元互动。首先,要训练“学会”,教学生学会习字、阅读和写作;其次,要训练“会学”。强调在使用中、生活中、交往中、实践中训练。通过语文学习、训练,以期实现学生个性、创新和发展。
(三)以“一”带“三”,走向博雅。
自古以来,语文教学以识字教学为起点。结合新课标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来看,语文学习说到底就是一个中心三项任务(功能)。一个中心指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一个中心”为基础派生出其他功能,如思维训练、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三项功能。以“一”带“三”应该说在知识与能力(包括识字、释词、析句、划段、求旨)的基础上,更多指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强调拓展与提升,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代教材渗透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新修订的部编本教材无例外地囊括着中华文化的智慧与艺术,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提炼,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求知、练能、怡情、养性、传承文化,使学生“接受其哺乳,感受其芬芳”,走向言语与思维创造,从而走向博学雅致。
综上,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应时代而生的作品,与其对应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要有所更新。从前语文教师注重如何把课讲明白,“讲风”很盛,近年来语文能力训练意识增强,引导学生“读懂”和“练会”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于漪老师曾说:“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只要教师怀着一颗热诚的心,教学有旨、教学有方、教学有谱,愿意为了每个学生的成长努力,那么语文教学改革将迎来新的蓝图。
参考文献:
[1]赵福楼.完善中小学语文阅读体系——“整本书阅读”倒逼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7(9).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和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3]王晨.重读吕叔湘·走进新课标——什么是語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1.
[4]陈毛美,郑蓉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
[5]史绍典.高中语文新课程·高校创新教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