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昱蕊 于佳璇
摘要:经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下降之后,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已接近更替水平,在二十世纪末已经全面实现了生育率的转变,我国也全面进入低生育国的行列。完成生育率转变之后,我国已经不存在人口压力问题。而在低生育水平下,我国所需要面临的人口问题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生育率的转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与时间上的压缩性。在时间维度方面,生育率在由高至低出现转变的过程过于迅速,在该过程中没有完全根据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做出调整,国内不同地区的生育政策与群众的生育意愿仍然有着比较大的差别,目前的低生育率形势仍然存在反弹的可能性。在空间角度方面,国同不同省、市、自治区所呈现体现出来的人口转变形势也呈现空间不平衡性的特点。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低生育水平稳定发展是相关部门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文章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两种研究方法,对影响生育率水平的有关因素进行探究。
关键词:统计研究;影响因素;人口生育
当前我国在人口生育率方面已经投入了较大的研究力度,相关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而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对当前人口生育率水平进行稳定与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相关研究普遍以时间序列数据与截面数据为研究對象。随着经济与人口现象的复杂化以及经济学与人口学理论的深化,在门槛效应较强的状况下,若仅采用时间序列或截面数据的方式着手进行预测变量、寻找规律以及检验理论等方面的工作则存在着比较大的难度。现阶段的人口形势研究工作广泛采用多地区数据的样本信息,使数据使用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很大和谐上缓解了低势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结构的可靠性。本文通过面板数据一般模型全面分析了我国的人口生育率问题。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运动过程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问题,西方人口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均对出生率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都认为经济因素是最为根源的人口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这也是最为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原理。“经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下具体指的是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统一体,不仅是指收入水平。它对各方面的人类生活环境均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在寻找影响生育率有关因素的过程中也可以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生产力是人类发展与生存的重要基础,一个影响着人口的生殖条件、生产条件与生存条件。生产力水平与性质对于生育率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于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体力劳动与手工工具是最为主要的劳动形式,只有在劳动力数量增加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即经济的发展要依赖人口数量的增加,也是造成了生育率的提升;而低下的生产率水平所能够生产的消费资料十分有限,人口生产条件与生存条件较差,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死亡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然增加。对于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以熟练的技术损伤与脑力劳动为主,即经济的发展要求生产者提高劳动能力,推动了区域内人口素质的提升。在人口过多的情况下,反而会对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经济的发展造成障碍与负担,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越容易降低一个国家的生育率水平,同时也能够为人员提供充分的生活资料,人口的生死、生产与生存条件非常高,死亡率也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
西方人口学的主流观念也十分注重从经济条件的角度对人口生育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这里的“经济条件”实际上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工业化水平与资源水平等方面的因素。人均收入水平作为一种最有综合性特点的指标能够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的反映,即通过人均收入情况的角度出发来了解生育变化的基本特点。因此,生育率与收入之间的相关理论,即处于核心位置的影响生育率变动的重要因素。西方人口经济学者在对人口变动与经济条件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常忽略了不同社会环境下所采用的不同生产方式。根据西方人口学的有关理论,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即是构成宏观经济环境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生育率的核心因素。
综合马克思主义与本文人口学两方面的观点,生育率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存在以下关系:在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变动范围内或一定的发展阶段,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发展,生育率会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无论是不同国家的横向对比还是单一国家的时间纵向变化均能够对该论点提供根据。
生育率下降与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根本性的,从终极意义与根本趋势两个方面来看,经济的增长必然会促进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同时也不能仅仅因为该因素的影响而忽视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等因素对人口生育率造成的影响,同时也要了解在特定的区域与时间范围内,非经济因素也能够决定人口生育率的变化趋势。
(一)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人口生育对于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育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在一个人均收入水平和发展阶段内,随着人均收入与经济发展的提升,会出现逐年下降的生育率发展趋势。
(二)教育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教育是影响生育率最为深远、最为广泛的因素。该因素对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着更加普遍的影响。教育对于生育率所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水平较高的个体,越容易得到较高的工作报酬,而获取良好的工作报酬则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日常的工作与学习中,一定程度上推迟了结婚年龄,这方面的影响普遍体现在妇女的结婚年龄方面。第二、夫妇由于生活水平较高,对于孩子的期望也大大降低。不断提升的教育水平使夫妇的人力资本力量得到提升,同时也提升了抚养、生育、结婚的机会成本。在针对孩子的固定收益预期下,不断提高的抚养成本会自然形成对于孩子数量的控制。另外,根据孩子数量与质量的替代理论,逐渐提高的抚养成本会使夫妇更加注重孩子的质量。第三、现代化教育直接撼动了传统的生育观念,即推翻多子多孙的生育理念,同时也使现代社会形成新的观念与思想。因此,在一个地区普遍接受限制生育观念的大背景下,在社会大众中会通过实际的行动来追随这一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育观念的现状。
(三)卫生医疗状态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医学的进步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医疗水平的提升能够延长人口的平均寿命,自然会降低人口的死亡率。另外,它对实行优生、控制生育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在农村地区,由于妇幼保健工作与新接生法的全面的实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儿童的死亡率,在不断提高幼儿成活率的情况下,妇女生育率自然随之下降。
1952~1990 年每千人口医生数、生育率变化与医院床位数如表1所示。
受限與文献资料,本文只列举1952~1999年份的相关数据,但有足具代表性。由表1可知,床位数与医生数不断上升,总和生育的下降趋势十分明显。在此48年间,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与每千人口医生数上升了分别上升原754%和126%,总和生育率则下降77.6%。
从各国各地妇女总和生育率与每千人口床位数、技术人员之间的对比分析可知,每千人口床位数、技术人员与生育率存在反向变动趋势。另外,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流产技术、避孕药物与避孕方法,这也为一部分希望推迟生产或少生孩子的人提供了安全保障。节育技术与避孕技术并不会对生育率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其作为一种工具,能够依照人们的实际意愿深刻地影响生育率的变化趋势。
(四)政策因素
我国针对人口发展所采用的政策即人口政策。中共中央于1955年3月1日颁布《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这也是国内首个与计划生育政策相关的文件。国务院也于20世纪60年代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需要注意的是1949~1954年期间,中国一直保持37‰以上的生育率水平,而在1956年,生育率水平又下降至31.90‰。1996年城市育龄妇女达到6.2的总和生育率,而到了1966年该数据为3.1。由此可知,早在1995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就已经全面开始实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70年代之前的出生率水平。
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可以迅速降低一定时期内的实际生育水平,但要在长时期内稳定低生育水平,只有政策是不够的,归根结底还要靠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从而降低家庭的意愿生育率,以实现没有反复的生育率转变。当然在借鉴有关理论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
参考文献:
[1]潘云华,陈勃.人口生育率下降的家庭经济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
[2]蔡东汉.具有内生人口生育率的Cass-Koopmans模型[J].数学杂志,1998(02).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