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
摘 要: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之中,到底需要构建什么样的主流价值观, 才能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保持一致呢? 马克思论述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发展,其逻辑联系是: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自己的生活才能够成为他的对象--因此人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关键词:自由 价值 分工 核心价值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
中国的物质经济不断地快速发展,而灵魂的脚步亟待赶上。在阅读《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之后,我似乎感受到恩格斯笔下的魅力马克思,感受颇深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自由发展” 与“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论中鲜明地指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论述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发展,其逻辑联系是: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自己的 生活才能够成为他的对象——因此人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的特征在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维持肉体生活的需要”所束缚。离开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自由选择,人的生命活动就是无意义的,如同动物一般。这意味着人的发展即人性的自由的展开。
就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人的 “全面发展”问题,表述为人应该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 “全面的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有了非常经典的具体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 [2]由于这段文字是针对社会分工而言的,所以这里讲的“随我自己的心愿”并不是指个人的偶然行为,而是指分工局限性的突破,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因此,“作为 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
二、“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与分工相联系。 马克思曾经摘录过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一段描述:原始部落易洛魁人(新墨西哥以北的印第安族系)当他们被发现的时候,正处在野蛮时代。他们自然赋予的有利条件来生存,来建造武器保卫家园。尤其在军事方面最为突出,部落的易洛魁人几乎每个人都有多技之长,被形象地称为美洲大陆土著的“刽子手”。而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的分工愈发繁杂,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技术、文体艺术、工业文明像万花筒一样喷薄而出,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进行解构。
第二,人的“自由发展”和阶级相联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出,从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的关系而言,劳动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发挥形式。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与对象建立关系,人才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表现出来。从人所获得的自我肯定的欢乐而言,劳动是一个重要的来源。马克思据此认为:就发展状态而言,人性的异化表现为人的片面性,“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的时候,总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尽管私有制本身也把占有的这一切直接实现仅仅看作生活手段,而它们作为手段为之服务的那种生活是私有制的生活——劳动和资本化。“因此,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这个存在物必须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这样他才能够从自身产生出他的内在的丰富性。”1因此,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三、 一个人应该先追求“全面发展”还是“自由发展”呢?
17 岁的少年马克思留下了一篇关于青少年职业选择的文章,他以浪漫主义的激情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 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说是命运也好, 说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也好,马克思本人的人生道路证实了他的少年激情并非虚妄之词, 而是直达成人社会的共识:不是个人指认的价值选择,而是社会指认的价值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实现。
在必须进行的职业选择中,马克思以尊严为价值标准,他说:“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 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从中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在“知识 改变命运”的诱导下,教育放弃完善人格、养成合格人性的目标,大肆奉行““锦标主义”。例如有着部分学生秉承“曲线高考”之目的,去学习艺术。当有了功利性目的,这类学生不仅不能“全面发展”,连按自己兴趣发展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其所坚持的“自由发展”同样是毫无意义的。
马克思的核心价值——自由,其内涵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更新,它的当代价值也在不断地被提升。对其当代价值的探究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才能有所收获。所谓有待之逍遥,是一种相对自由,它需要依凭一定的条件,仍然无法彻底克服外在的束缚与障碍。庄子以水之载舟、鹏飞万里以及列子御风等寓言来说明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以此来启示现实生活中的人够在行为上和生活中获得内心宁静,在精神中得到高度的自由,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459-4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