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爽 袁梦遥 张诗钰
大学生走进非遗的优势在于可以用更加亲近的方式走进非遗,观察到的现象和观点更加客观。“我们都是文化人”团队在雅安、乐山、成都、江油四地进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记录活动。走访当地非遗办,与非遗传承人直接接触,了解记录12项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状况。团队通过访谈记录进行实地调研,制作微博、微信及在网站发表新闻稿等途径推广非遗,并收集非遗相关调查问卷。作为大学生群体,笔者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达到几个目的:一是通过实地体验非遗,对专业课程非遗学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二是弥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三是结合专业知识、经验借鉴,从大学生的视角为地方非遗的保护、活化等提出一些建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作为内陆大省的四川,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地区的非物质文化相继被选入联合国非遗、国家级非遗、四川省非遗名录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分为十个类别,分别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此次活动根据非遗类别和实践的可行性,笔者分别选取和走访不同地方的非遗项目,了解和体验非遗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的内容,及四川省非遗的发展状况。
一、研究计划
此次调研时间为2017年7月至8月,调研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调查对为社会大众、非遗传承人及有关工作人员。
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及政策后,团队召开成员会议,确定从四川省非遗分类的十个类别中,除传统医药外,每个类别选取至少一个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实地调研,以期能更好地了解四川非遗发展现状。
实地走访后,整理实践所得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对四川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状况的总结和评估,并提出建议。进行非遗宣传,普及非遗知识,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推广。
二、问卷数据分析
(一)问卷概况
关于大众对非遗了解状况的问卷调查(共15题),通过网络发放,历经1月总计收回有效问卷121份。经过统计答卷主要为18~30岁的学生群体,男女基本比例为1∶3。
(二)了解程度
在“您知道什么是非遗吗?”这一题中,表现出大部分人(52.67%)对非遗处在听说过但不了解的状态,只有少部分人(4.96%)对非遗非常了解,甚至有一部分人(3.67%)对非遗完全不了解。这说明了非遗在人群中的知名度较低,非遗亟待一定的宣传推广来扩大影响力。
(三)参与程度
在“您参与过有关非遗的活动,或是去过非遗节吗?”中,有40%的人群参与过非遗相关的活动。除此之外,23.14%的人因为身边缺少非遗活动而没有机会参与非遗相关活动。
(四)发展困境
在“您觉得有些非遗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是什么?”一题中,有83.3%的人认为非遗社会推广不够,同时枯燥、难以传承也是非遗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具体结果见图1。
(五)宣传途径
在“您是通过何种方式了解非遗知识的?(多选)”中,可获知70.24%的人从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地方了解非遗,同时57.85%的人也从传统媒体如电视、杂志、报纸了解非遗,人群了解非遗的途径也包括地方活动,如地方非遗节、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这证明了非遗宣传的主途径更偏向于媒体,且人群接收信息也更偏向媒体及活动等方面。
(六)推广建议
为了评估人群对非遗的接受方式,问卷中设置了开放式的填空问题,“您更愿意参加什么类型的非遗活动?为什么?”,其中有“传统节日活动。因为内心觉得开心、自豪、光荣”“有趣才会想去参加。而不是为了参加而参加”“国外活动,中国节日活动做的不丰富,越来越少人参与”等回答。为了使非遗活动得到更好的推广,让更多的人体验了解非遗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适当地选择与一些有趣的活动形式融合,将更吸引人群的参与,让非遗更容易走近人们生活。
三、实地采访调查
(一)非遗发展现状
实地采访调研是本次活动开展的重心。笔者走访雅安、乐山、成都、绵阳江油四地,共调研了包括跷脚牛肉汤锅习俗、成都皮影戏、木偶戏、夹江年画、霧山石刻、南路边茶、四川扬琴、四川清音、嘉阳河川剧、蜀派古琴、向家班狮舞和青林口高抬戏在内的12个非遗项目。
在调研中,笔者接触了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它们各自的发展形式和状况不同。这些非遗项目,许多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也有自发的靠兴趣将非遗传承发展下去,凭着自己的能力将非遗文化传播开来。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发展状况良好的项目,之所以有较好的发展现状,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非遗传承人对这项非遗的喜爱。如夹江年画的传承人张荣强老师,他是先是学习中国画之后接触了夹江年画,出于对夹江年画的喜爱,他研习夹江年画的制作手法,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年画古版,发掘传统夹江年画,为了夹江年画的传承发展而努力。周军老师是国家级非遗皮影戏的传承人,从正式加入皮影戏这个行列到现在已有30年,让他长久坚持下去的理由,也是兴趣。许多非遗人为着非遗的发展传承而努力,他们的热情是所有非遗项目得以传承的根本。
其次,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在有资金助力的发展传承下,非遗才能有路可走。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使人们看到非遗这项工作可以养家糊口,从实际角度出发,生存得下去,才有人愿意来传承这项非遗。例如,作为省级非遗的向家班狮舞,它的传承发展模式便与其他非遗不同。狮舞从古时起便作为演出娱乐市场的一部分而存在,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到了今天,传统娱乐文化市场渐渐衰落。为了传承发展下去,向家班采取了灵活的发展模式:在没有表演的时候,演员们会从事其他行业,如货车司机、酒店保安、幼儿园教师等职业,在娱乐产业化的参与中,向家班狮舞也分得了一杯羹,从而得以传承下去。作为传统民俗的跷脚牛肉汤锅习俗更是如此,作为开遍大街小巷的市井非遗,跷脚牛肉根本不用担心未来的传承发展。
再者,非遗项目列入事业单位也使非遗能够被保护传承下来。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成都皮影戏、木偶戏、雾山石刻、四川扬琴、四川清音、嘉阳河川剧和蜀派古琴这几项非遗项目均被列入了事业单位,以剧团或者附属于其他文化单位的形式发展下去。在发展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保障,但同时因为事业单位化的原因,非遗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制,如剧团的人数规模、发展模式均有一定的限制。
(二)非遗发展困境
雖然各地的非遗都在政府支持和自己传承人的努力下有所发展,但许多非遗仍然面临着困境。一是发展的困境,非遗成为了一种自娱自乐式的发展。二是传承的困境,也就是无人可继。非遗发展面临的困境,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不高,认为部分非遗没有吸引力。在笔者通过网络发放的121份调查问卷中,有57人认为非遗面临困境的原因是“枯燥乏味,不符合现代人的欣赏”,这也说明了非遗的传统文化难以获得认同。
第二,有些非遗难以向产业化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如雾山石刻的非遗传承人邓国军老师所讲:在非遗展上遇到有人提出要大批量订购石刻,但因石刻雕刻难度大所需时间长,他无法向别人做出保证批量生产,只能放弃订单。
第三,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有一些政府部门可能更加重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有一点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文化建设在政府工作上便有所缺失。
第四,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在调查问卷中得知,以皮影戏为代表的非遗因在宣传推广中常见,大家的认识度还较高,而以青林口高台戏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因为普及度并不高,大家对此类非遗并不了解,甚至还存在10%的人根本没有听说或者了解过非遗的情况。这些状况同时也说明了要推广非遗的迫切性。
非遗传承也同样面临着困境,有些非遗项目,因为学习和出师时间较长,有着不能速成的特性,使得许多学员不能坚持下来,造成无人传承的情况。以皮影戏和雾山石刻为例,这些非遗项目学会制作,达到出师水准,需要的时间长、难度大。在学习期间,学生的生活毫无保障,也不能保证未来的发展如何。这些传承的困境使得许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望而却步。
四、非遗发展推广的建议
经过两个月的调研和学习,笔者根据获得的一手和二手数据资料,结合实际调研经验,针对如何解决非遗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讨论,以各地的非遗状况为例,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第一,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政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带领非遗参加国内国际活动,扩大非遗的知名度。以乐山为例,乐山的非遗保护与发展注重文化资源整合。乐山市是一个历史文化旅游大市,拥有多个非遗项目。乐山非遗办隶属于乐山市文化馆,在政府的支持下,乐山非遗的保护整合工作进行得有序且有效,城市建设中处处彰显文化氛围。
第二,推动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型。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只有推动非遗向产业化发展,以经济的支持为非遗传承助力,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传承非遗。
第三,利用新媒体宣传推广非遗,当今社会QQ、微信、微博各种新媒体发展迅速,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根据调查问卷,82%的人都更倾向于从新兴媒体去接受非遗的信息。笔者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渠道,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并在校园取得良好的影响,因此通过新媒体进行文化宣传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
第四,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前提下,适度改革一些展示或者表演形式,使其符合现代大众审美,如开发非遗相关的文创产品,但同时一定要坚持“万变不离其宗”。近年来,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行文化振兴。学校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大学生可以以文化为主题进行创新创业,开发文化新活力。
第五,利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政策,进行“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学生群众中,推广和宣传非遗文化,提高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度,使非遗文化深入人心;笔者在大学策划实施了“非遗课堂”交流学习活动,吸引了大批青年的参与,事实证明,青年人大多有了解传统文化的渴望,但缺乏切身体验和参与的主动性。在学校建立文化宣传平台,给青年人提供了一个了解接触文化艺术的机会,会有效提高青年人的参与热情和文化认同感。
第六,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大多数18~30岁的青年,认为非遗传承比较重要,愿意传承非遗文化,并且愿意参与非遗活动,但对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因此,通过学校及社会媒体的影响,在社会上营造保护传统文化的氛围,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才能使非遗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同时,经过对非遗推广形式的调查总结,笔者认为微博、微信、宣传册、纪录片、新闻稿等方式,向社会群体推广非遗,用镜头和笔将非遗展示在更多人面前,将更有益于让社会公众关注、了解、爱上非遗,使非遗得到传承。
五、结语
在走访调研中,笔者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技艺、现状等情况。不同于对书本或网页等二手资料的调研,笔者从亲身经历中更能真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重要性,切实地体会到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的浅薄,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局限性。在此,笔者呼吁青年人,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呼吁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激发文化活力,将传统文化带入校园、带入生活,将中华文化发扬传承下去。
笔者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研,打好了本专业调研非遗的地基,之后对非遗的调研也会继续开展,并采取多种手段,使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