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霞
近些年,互联网的崛起和大数据的运用,为贵州旅游的井喷式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而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业发展中的弹性消费,应当在满足游客需求,促进旅游消费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文章以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为案例,对贵阳市旅游商品市场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调研数据整理,提出构建国际视野的商品创意、研发中心,贵阳市旅游商品品牌计划,及搭建旅游商品交流平台等贵阳市旅游商品开发对策。
2015年,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省会城市,获批国家首个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验区,根据总体目标,到2020年,要建成全国领先的大数据技术创新与应用服务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发展的“中国数谷”。近些年,贵州旅游的井喷式发展,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省会城市,贵州旅游集散最为集中的地区,为旅游商品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关于旅游商品发展的研究非常丰富,国外相关研究也不少,但针对贵阳市旅游商品发展的研究很少,而且缺乏具体数据充实研究。本文将以贵阳市为案例,剖析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实现旅游产业与大数据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助推贵阳市旅游商品发展,从而促进贵州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旅游商品概念
苗学玲认为,旅游商品(或称旅游购物品)是指由旅游活动引起旅游者出于商业目的以外购买的,以纪念品为核心的有形商品。本文按照旅游商品属性,参考国务院主管部门旅游服务的基本术语,结合目前旅游业发展趋势及贵阳市实际情况,将贵阳市旅游商品归纳为七大类,包括:观赏、收藏品;地方特色食品、农副产品;茶、酒、饮料品;生活用品;旅游装备品;旅游纪念品;旅游视、听觉产品和其他商品。
二、贵阳市旅游商品市场调研概况
贵阳,作为贵州的省会城市,在4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除景区购物外,其他如令人铭记于心的特色街区等购物环境提升空间和潜力尚大。在贵阳,游客最为倾向的旅游商品购物环境是特色街区,如以延续历史文化与风情为口号的老城街区、家喻户晓的市西路商业街、在全国闻名遐迩的青岩古镇等都是来贵阳旅游的游客心中的“购物天堂”;其次是专卖店或专柜,再次是大卖场与超市,还有少部分的游客会选择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购买,如图1。
图1 旅游购物场所的选择
在列出的7大类旅游商品中,游客最喜欢购买的是地方特色食品与农副产品,占37.67%;其次是旅游纪念品,占23%;再次是茶-酒-饮料品,占15.67%。旅游装备品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约占1.67%。在12类工艺旅游商品的购买意愿中,排列前三甲的工艺旅游商品依次是银饰(金属工艺)、民族服装和刺绣,依次占19%、15%、14%。漆艺旅游商品购买意愿最少,占1.33%,详见图2。
图2 工艺旅游商品购买意愿
三、贵阳市旅游商品开发的对策
根据贵阳市旅游商品的市场及游客偏好分析,现针对贵阳市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国际视野的商品创意、研发中心
在贵阳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支持下,成立贵阳市旅游商品协会,以政府和协会为引导,联合贵阳知名旅游商品企业、重点景区、当地高校、知名手工艺人等,共同成立“贵阳市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构建以旅游商品研发设计为重点,集旅游新产品、新技术的收集展示、信息发布、成果转让、旅游商品品牌咨询、推广应用为一体的开放性平台。
(二)构建贵阳市旅游商品品牌计划
“贵阳市旅游商品品牌计划”将依托贵阳市“十三五”规划的“一个中心”(大数据中心),整合“创意、媒体、渠道、活动、人”品牌五要素,为各类旅游商品牌提供宣传推广提升服务。贵阳旅游商品宣传营销要从销售主导向营销主导、品牌主导迈进。贵阳市旅游商品品牌计划实行竞选式合作,在全市筛选最具代表性旅游商品,和代表性旅游商品龙头企业,联合成立旅游商品品牌营销中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作为“贵阳市品牌计划”的品牌拥有者,不参与经营,主要负责制定“贵阳市品牌计划”品牌标准体系和准入门槛,重点输出品牌模式,从而构建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平台。同时,加强市场拓展和监管,培育和发展运行规范,打造竞争有序、秩序良好的“贵阳市旅游商品品牌计划”商品市场。
(三)构建贵阳市旅游商品集聚中心
贯彻落实“全域旅游”规划创新,通过政府打造公益平台,企业打造市场化平台,借助贵阳大数据环境,以推动资源更好的配置。将贵阳市旅游商品资源进行重新解读、分析与评价,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基础,分析游客消费与需求特征,研究游客消费行为规律。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旅游商品集散中心。
贵阳市旅游商品也将打破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主要以构筑整体的销售平台(线上线下),实现旅游商品O2O新型模式。在强调各类旅游商品的独特性基础上,坚持贵阳市内部旅游商品品牌“四个一”战略模式:统一的品牌形象、统一的店面形象、统一的防伪标识、统一的服务规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造全新的贵阳市旅游商品店铺体系。贵阳市旅游商品集聚中心(线上线下)的设立,将整合优质旅游商品资源,集聚发展,成为贵阳市旅游商品集散、展示、销售中心。
(四)打造区域化特色旅游商品
贵阳市旅游商品同样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与旅游景区(点)的结合不密切,文化含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所以,贵阳市应坚持《中国制造2025》的“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基本原则。全面深化改革,从旅游供给侧改革入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现在旅游商品市场存在的产品雷同问题,应重点发展1-2种特色旅游产品,形成良性互补开发局面。例如,南明区和云岩区作为贵阳市中心城区,应巩固其主导地位,开创新型购物消费模式。着力构建多样化的旅游购物设施,如购物中心、免税商店,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购物街区、夜市、工艺品村等;乌当区重点围繞“大健康”“大数据”形成康养一体化配套旅游商品;花溪区则依据人才聚集优势,联合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引导,企业提出诉求,着力以举办“旅游商品创意大赛”等广发英雄帖等方式,吸收创意开发特色商品。息烽县在借助未来的“华为小镇”、“华为农场”、“华为超市”等一系列项目为平台,打造配套的一系列旅游商品并做好旅游商品输出。开阳县围绕“富硒”生态优势,借助“贵阳十三五规划”中深化与台湾地区在精致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合作,配套打造系列富硒农副旅游商品。修文县借助“三足鼎筑”的文化新格局,围绕“阳明文化园”“阳明文化街区”设计和开发体现阳明文化的旅游纪念品(重点挖掘生活类旅游商品)、旅游工艺品等。在茶产业聚集的区县,借助“黔茶飘香·筑城品茗”的品牌,推出相应的旅游商品系列化产品。
(五)搭建旅游商品交流平台
搭建旅游商品产业平台,进一步发展旅游商品产业,将旅游商品打造成一个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平台,广泛吸收各方资金,让各行各业包括旅游商品企业、金融企业等都能在平台上表演,多方资源整合,互惠互利,形成相互支撑,联合发展,多方共赢的局面。
四、结语
在贵州旅游井喷式发展的今天,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省会城市,应借助大数据的发展大背景,进一步规范贵阳旅游商品消费市场,促进旅游商品市场消费,结合政府形式推出的“贵阳市旅游品牌计划”,以展示贵阳市“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国山地旅游目的地”“西南地区和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形象为核心,聚集优秀的产品,实现多企业合作和多产业联盟,以促进贵阳市旅游商品提档升级和品牌提升,助推贵州全域旅游发展。
(作者单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