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校变革课堂教学,提出“自主建构、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这与新课程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吻合的。也与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相吻合的。怎样促进学生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把科学素养真正落到课堂实处,创设一个多元课堂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创设;多元;建构;展示
受大环境的影响,我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整体学习行为习惯不好,基础比较差,而读高中,又不受分数限制,只要想读就可以读,且很多学生是被父母逼着来读高中的。所以大部分学生上了高中,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让他去探究,去建构,可能吗?想想也是,学生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如何去建构、如何合作探究。我觉得,老师要想办法创设多元课堂,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燃起学习热情。
一、 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合作、探究”的课堂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能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前提,而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有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便水到渠成。
身边的资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源泉,学生最熟悉的现象莫过于身边的物理,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感兴趣,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接近学生的经验,这样创设出来的问题情境才有亲切感,才会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 创造性使用教材,给学生一个“学材”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粤教版物理教材可阅读性强,其中有很多精美的物理图片、课外补充材料、小实验、物理学史等等。这些内容既能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且是出题的热点。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是很重要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将教材转变成“学材”,教会学生如何会“学”。使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以期尽早地独立获取知识。
例如,对于“光电效应”和“原子能级跃迁”,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及时给学生以方法指导,用浅显的通俗的实例解释微观领域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与宏观领域中的规律作区别和比较。光电效应发生时间极短用爱因斯坦“光子说”是很容易解释的,一份光子能量只给一个电子,而不是给所有电子平均分配,这也符合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理论,“打破大锅饭,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一份能量只给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就迅速获得能量,“脱颖而出”了,学生听起来非常容易接受。再开句玩笑,邓小平能提出“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他是否学好了物理中的“光子说”呀!这样学生就饶有兴趣精神倍增了。另外,在解释玻尔原子能级跃迁时,我引入螺栓和螺母的配套关系,能级跃迁时原子只能吸收或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不能任意,条件非常苛刻,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把物理规律客观实际多方面联系起来,物理就会变得很容易学习。教材就具有了可读性、可思考性,也就转化成了学生的“学材”。这恰恰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 鼓励、表扬学生,给学生一个“情感”课堂
高中生,懂得了感恩,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一个好的成绩回报父母,但事与愿违,付出努力,成绩却没有提高,这时对学生的鼓励是必不可少的;若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有进步,即使进步很小,更要适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被肯定的喜悦”,学生就会更想被肯定,他就会更自主学习,就会想跟成绩好的同学合作学习,希望取得更好的成绩,得到更大的肯定。我班有一个学生,平时基本不听课,在课堂上想让他回答问题根本不可能,有一天,我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不知什么,他突然冒出一句话,竟然是正确答案,同学们都奇怪看着他,我也愣了一下,但我馬上反应过来,及时鼓励表扬了他。或者是受到了鼓励吧,以后他竟然主动参与小组讨论问题,成为那一小组的积极分子,物理成绩也很快有了提高。
四、 展示自我,给学生一个“自由平等”课堂
上一年,有幸到广州参加“生本教育”理论学习,听了几节小学生的生本课,小学生课堂语言极其“老道”,妙语连珠,让你不得不佩服。而我认为睿智的话语背后透露出的是学生思想的成熟与开放,这就是教育,生本教育的结晶。
学习回来之后,我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多向的进行思维交流,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让他们在课堂上把最想说的,最想做的都表现出来,我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们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举手发言的人越来越多,学生的阐述越来越清晰,表现越来越自信,思考越来越积极……这些无不说明自由平等课堂的实践意义。学生就像一只只飞出笼的鸟儿,振翅翱翔在天空,自由自在,放飞了思想,也张扬了自我。
五、 上好习题课,给学生一个“会解题”课堂
学生中常存在“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所以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对我们这些二三类学校而言,上完每一单元上两到三节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学生能力不强,大多数不能独自解题和总结方法。我认为要教会学生解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加强基础,通过基础题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二、精选好习题,加强针对性训练,克服缺点。即选让学生容易暴露其缺点的各类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三、拓宽视野,增强适应性。选题尽可能涉及不同形式、不同提问角度乃至叙述方法的各类题目,使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样就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增强学生解题信心。
经过不断的锻炼和积累,学生就会养成较好的思考习惯和掌握一些解题思路成为一个“会解题”的学生。
总之,我觉得,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做到:提一些问题让你选择;给一些时间供你思考;给一个平台让你探究;提供一个机会让你演(展示)。在多元的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科素养”才得以彰显,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自主地张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J].人民教育出版社.
[3]林绍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6(96):144.
作者简介:骆玉朋,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市连南县民族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