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2018-08-18 06:07潘运伟袁婷付志伟张翾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全域景区空间

潘运伟 袁婷 付志伟 张翾

自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以来,目前已经分两批推出500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成为中国最为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伴随全域旅游的实践,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特征等问题也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与讨论。

全域旅游并不同于纯理论或者说一般的抽象理论,不是在诸如“文献梳理”式的考据、所谓“模型范式”的推演中产生的理论,而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依托、以实用为目标的理论。杨振之认为全域旅游与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战略理论体系高度契合,是在该理论框架下研究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成果,其核心是结合钻石理论和区位理论,着力培育全域旅游产业集群。全域旅游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旅游资源、产品、空间、产业等方面的全新认识,有学者提出“四新八全”“四全三化”“四个变与三个不变”等不同解读。全域旅游强调“处处是风景,人人皆旅游”,旅游资源需要从自然的、人文的类型进一步拓展到社会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设计应该做到全时段、全天候、全季节,要从“单要素旅游产品提升到六要素吸引物”。有的学者提出“全空间”“景观全域化”等观点,本质上全域旅游要从封闭的点线空间,向开放的、以目的地为依托的板块旅游空间体系转变,从而推动我国旅游空间域从景区为重心向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转型。在产业方面,全域旅游除了要优化提升要素产业之外,发力点主要在关联产业和融合产业上。

有学者认为全域旅游的核心不在“全”而在“域”,全域旅游也就是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备。针对全域旅游中容易引起误解的“全域”,有学者建议使用“全方位旅游发展的理念与模式”或者“现代旅游产业与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理念与模式”进行阐述。此外,也有学者对全域旅游实践过程中“去景点化”“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全域”等声音提出批评。

旅游是一种空间消费,是一种通过空间变换而形成的经济,旅游经济问题既是一个产业问题,也是一个空间问题。全域旅游戳人神经的是“全”不是“域”,实际上不同地方的资源特点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不一,“全景”“全空间”“景观全域化”等说法既不符合实际,更不利于指导实践。

本质上,全域旅游是对空间经济学理论的灵活运用,其强调对旅游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发展序列的把控,践行空间经济学的“点-轴-域面”时空演进体系。目前,学界对全域旅游的空间问题研究不足,本文即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探讨典型的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以期对全域旅游研究与实践有所帮助。

一、发展模式

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三类空间模型。全域旅游虽然强调“全域”,但由于不同区域的区位、气候、游客、资源特点的不同,全面发力的“面域”布局既不实际也不科学。从实践来看,全域旅游空间模型仍然呈现点、线、面三种不同的类型(见图1)。

(一)龙头引领模式

龙头引领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增长极理论,它是一种以景区景点为核心驱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模式。陕西省宜川县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宜川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创建单位,著名的壶口瀑布景区就位于该县。2016年,宜川全县检票游客125.7万人次,壶口瀑布景区占97.2%。基于这种现状,宜川县提出“强龙头、壮骨干、通经络”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强龙头”是指强化壶口瀑布的龙头地位,按照“5A”景区标准丰富景区产品,完善服务设施。“壮骨干”是指在全县遴选培育一批高A级骨干景区(如秋林古镇、蟒头山等),壮大夯实全域旅游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以风景道体系建设为切入点(通经络),通过森林、田园、川道等风景道加强壶口瀑布景区与其他景区景点串联,从而更好地带动全县旅游发展。

“龙头引领”的内涵在于把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围绕龙头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整合资源、塑造品牌、提升服务,从而带动更广泛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整体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是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全域旅游并不能简单“去景区”。从发展模式上看,甘肃“旅游大景区”模式、浙江特色小镇实践、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实践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一种全域旅游“龙头引领模式”。

(二)旅游风景道模式

旅游风景道模式的理论来源于点轴理论,它是一种通过线性的旅游风景道整合资源,拓展旅游空间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面积20.3万平方千米,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温带草原生态系统。2016年锡林郭勒旅游接待总人数为1 450万人次,其中近五成为自驾游客。针对大尺度分布的风景旅游资源与市场现状,锡林郭勒盟提出“以建设草原风景线体系为抓手”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草原风景线体系”由“草原快线”和“锡林风景线”组成。其中,“草原快线”主要以国省干道为基礎,连点成线,拓展发展草原列车、草原航班等实现跨区快速交通联系;“锡林风景线”以乡村公路为基础,构建约5 000千米的风景线体系。在此基础上,锡林郭勒还根据沿线资源特点,推出“千里边疆风景线”“万里茶路风景线”等一系列特色自驾线路(见图2)。

旅游风景道模式突破了过往以景区建设为中心的旧发展模式,让路上的“行程”变为“游程”,它既是一种旅游基础设施,也是一种新业态产品,目前国内多地推进的“美丽公路”建设其实也是类似的发展思路。这种模式适用于游览尺度大,自然景观独特优美的地区。从配套设施上看,自驾车旅游对应的空间形态是自驾营地、风景道、观景台、旅游小镇、汽车旅店、汽车客栈等,这就要求旅游地在建设风景道时,进一步完善自驾旅游的空间形态结构,提升自驾旅游服务体系,如汽车租赁、紧急救援、道路标识、自驾路书等。

(三)全域景区模式

“全域景区”指的是把整个区域看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普陀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被誉为“海天佛国”的佛教圣地普陀山就位于这里。早在2015年,普陀区就出台了《“全景普陀”建设工作规划》,提出“每条河道都要成为景观,每块区域都会是景点,每个视角都将现美景”的目标。在随后的《普陀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6-2030)》中,明确提出“产城融合”“景城共生”的发展思路,力求形成“一体两翼三带四群岛”的全域景区发展格局。近年来,结合“全景普陀”的发展要求,当地还有“六进六美”“一岛一品”“主题定位差异化、服务标准规范化、岛际互联便捷化”等提法和举措。

与“全域景区”类似的还有“全域景区化”“全域‘5A”“‘5A城镇”等说法。全域景区的概念对我国旅游景区从门票依赖向综合产业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概念不清、内涵不明,有学者对此也表达了担忧,认为这和“去景点化”和“彻底摒弃门票经济”一样,是一种略显偏激的曲解。实际上,全域景区模式有一定适用条件:一是全域旅游资源品质较高且分布比较均匀;二是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条件较好,能够支撑“全域”发展;三是行政区面积不宜过大。上文提到的舟山普陀区陆地面积仅450多平方千米,较小的面积有利于集中精力进行“全域”打造。

(四)城乡联动模式

从旅游发展主体来看,城乡联动模式有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两大主体,二者都有较高品质和较大影响力,齐头并进。江苏苏州是城乡联动模式的典型代表。

苏州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品质极高,古城、古镇、古村、名湖、名园、古遗址和古运河等遍布全市,为城乡联动发展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苏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基于城乡旅游联动的思路提出“一核、一环、六板块”的布局。“一核”指的是苏州古城和工业园区(新城),重点发展遗产文化旅游和苏式会奖旅游。“一环”指的是“环城游憩带”。“六板块”是苏州周边的六个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重点发展水乡休闲度假。三大空间各有重点,由此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格局。近年来,苏州还在重点培育“姑苏城外”的品牌,以引导乡村旅游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和全域化发展。原有的“东方水城”的城市旅游加上“姑苏城外”的乡村度假,苏州诠释了城乡联动发展模式的核心内涵。

国内除了苏州以外,杭州、成都都是城乡联动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类城市显著的特点是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比较发达,互为补充,融合发展。同时,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联系较为紧密,有发达便捷的交通支撑和服务配套。上文提到的苏州,为了进一步串联集散散枢纽和主要景点,于2015年推出了14条“苏州好行”旅游巴士线路,实现了水陆衔接,城乡旅游联动。

(五)乡旅连片模式

“乡旅连片”与“城乡联动”模式类似,都是面状发展的模式。区别在于“城乡联动”有“城”和“乡”两个发展主体,而“乡旅连片”主要是以乡村旅游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长三角腹地,有“中国竹乡”之称,是“两山”理论和“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安吉县生态环境优越,境内群峦叠嶂,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质量常年达到一级。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安吉县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实现乡村旅游46.6亿元,并于2017年成功举办国际乡村旅游大会。“十三五”期间,安吉将引导全县形成大竹海、黄浦江源、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大特色发展组团,实现乡村旅游差异发展,全域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方面,安吉形成了农事体验、生态度假和景区依托三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超市”,及精品民宿、乡村精品酒店、生态博物馆、家庭农产、乡村自驾露营和户外运动等一系列乡村旅游新业态。特别是“安吉生态博物馆群”,该群落由1个中心馆、12个专题馆、多个展示点组成,遍布城乡,成为展示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的重要载体,有力支撑乡村旅游发展。在此基础上,安吉还通过190千米的“美丽公路”建设,连接12个乡镇和62个村,未来还将创建15条美丽公路,真正实现“乡旅连片”。

“乡旅连片”的内涵在于以乡村生态环境或优势农业产业为依托,以乡村旅游作為资源整合抓手,以农旅融合,以及乡村旅游与体育、文化、健康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为路径,实现旅游全域连片发展。采用这种模式有三个基本要求:第一,背靠巨大的客源市场,乡村旅游需求旺盛;第二,自然生态资源或农业产业资源较为突出,且全域分布;第三,要有较强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能力。国内除了安吉以外,浙江的桐庐县、四川浦江县等也是“乡旅连片”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结论与讨论

传统的“点式”旅游发展空间模式使得旅游活动呈现“飞地”困境,急需在区域范围将旅游做“面式”扩展,即从“景点旅游”向旅游目的地建设为中心转变。但这种向“面式”和“全域”的转变并非完全指向空间的“全覆盖”和“全景化”。本文根据各地全域旅游建设实践,梳理总结了龙头引领、旅游风景道、全域景区、城乡联动、乡旅连片五种空间发展模式。上述五种空间模式代表了点、线、面三类不同的区域旅游发展思路。笔者认为,空间侧重点的不同不是区别全域旅游的核心因素,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特点、旅游发展阶段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合理的空间谋划和模式选择,具体见表1。

尽管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模式呈现点、线、面各有侧重的现象,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其空间布局仍应体现全局性、整合性、融合性等特点,这也是突破“景点旅游”的根本要求。

第一,全域旅游要求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因此必然要求从“点”拓展到更大的空间,其涉及的景点开发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支撑等内容也要求进行全局性空间谋划。即使是“龙头引领”模式也不仅仅只是强调“龙头”的建设,还强调对整体区域的“引领”和辐射带动。

第二,全域旅游的“整合性”体现在特色产品建设、主题线路组织、品牌形象共建等内容,在空间上突出体现为旅游线路的串联,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加强通景公路、绿道、风景道等是空间载体的建设。

第三,全域旅游要实现“旅游+”的转变,必然要求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与更多的产业进行融合,把有条件的生产性空间和生活性空间转变为休闲旅游空间,在空间模式上就会呈现更多的“点”被纳入旅游产业体系。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猜你喜欢
全域景区空间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创享空间
“摘牌”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