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专附属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KP)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可引起各种感染,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可分为79个血清型,根据致病性的不同可分为普通KP(cKP)和高毒力KP(hvKP)。与cKP相比,hvKP除了具有高黏液表型,还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具有更高的毒力,可导致多部位感染,如脑膜炎、眼内炎及坏死性筋膜炎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hvKP的荚膜型主要为K1、K2、K5、K16、K20、K54和K57型[2]。在由KP引起的感染中,hvKP所占的比例逐年升高,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逐年降低,产ESBLs和KPC酶的hvKP陆续出现,hvKP在临床感染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研究将分析临沂地区hvKP的黏液表型、荚膜分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从而为hvKP的实验室诊断和临床防治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1.1研究对象 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69例患者标本中培养分离的KP,患者临床表现为具有某一器官或多器官感染。
1.2研究方法 对自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69株KP进行黏液丝试验(String test,ST)、荚膜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寻找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1.2.1ST试验 将KP接种于含5%羊血的琼脂平板上,37 ℃培养16~18 h后,用接种环轻轻向上挑起菌落,如不能挑起黏液丝或黏液丝长度小于5 mm,则ST试验阴性,若黏液丝长度大于或等于5 mm,则ST试验阳性[3]。ST阳性菌落为高黏液型,菌株属于高毒力株,即hvKP。
1.2.2荚膜分型及毒力基因的检测 采用PCR扩增法检测,步骤如下:(1)DNA模板提取:挑取35 ℃培养16~18 h的KP菌落于400 μL去离子水的EP管中,置入100 ℃加热仪中加热15 min,12 000 g离心5 min,吸取上清液,提取DNA。(2)PCR反应:K1、K2、K5、K54、K57、rmpA和aerobactin的引物序列和反应条件见参考文献[4]。引物由上海生工合成,Primix购自Takara公司,含扩增所需缓冲液、dNTP、Taq酶及Mg2+。反应体系为25 μL,Primix10 μL、模板3μL,10 μM的上下游引物各2 μL,水8 μL。(3)电泳及成像:使用100 V电压、1%琼脂糖凝胶对产物进行电泳,凝胶成像仪对电泳后的产物进行成像。
69株KP中具有高黏液表型的hvKP有37株,cKP32株。37株hvKP的荚膜分型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见表1,PCR结果见图1。32株cKP中,K1型占3.1%,K2型占12.5%;rmpA的携带率为9.4%,aerobactin的携带率为15.6%。
图1 荚膜分型及毒力基因的电泳图
表1 37株hvKP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一直以来,hvKP的高侵袭力、高致病性是备受关注的问题。hvKP易侵入血流后引起其它部位的脓肿,如脓毒血症、肺脓肿、全身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脑脓肿、眼内炎及神经炎等,最常见的是肝脓肿,部分感染者短时间内不易治愈,有时反复发作,对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诊断hvKP的依据中,除了其生物学特性,临床症状也是非常重要的鉴定指征,从致病性方面来看,肝脓肿是hvKP感染最常见的症状[5-7]。目前,鉴定hvKP的指标还未形成统一标准,实验室诊断的特征是高粘液表型,但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hvKP都是高粘液表型[8-10]。为此,对该病的防治需要进一步寻求鉴定指征。
血清型K1和K2的荚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重要毒力因子。K1血清型在hvKP菌株的表达率约为47%~81%、K2约为20%[11-12]。因为hvKP菌株引起的肝脓肿以K1或K2型居多,最初这些荚膜血清型被认为是这种感染性综合征的重要的毒力因子。本研究发现K1和K2是hvKP菌株常见的荚膜血清型,因此K1或K2型可以作为实验室的辅助指标诊断hvKP。
高毒力株的高黏液表型与黏液表型调节基因rmpA相关,该基因可正向调控荚膜多糖的合成,使其产量增加,菌落表现为黏液型。Aerobactin是一种铁载体,可与宿主的转铁蛋白竞争铁离子,动物模型显示,aerobactin可使KP的毒力增强100倍,也与菌落的黏液性相关。这两种基因常存在于hvKP中,许多研究表明hvKP菌株毒力水平高是由于荚膜表达增加(高粘液表型)和同时伴随铁的获取能力增加及其它尚未明确的因素。本研究数据表明携带高毒力因素KP的rmpA、aerobactin基因的表达较高,这与文献研究一致。本研究中收集的hvKP全部表达aerobactin基因或rmpA,因此rmpA或aerobactin基因可以作为实验室诊断hvKP的辅助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