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明,顾 杨,刘 军,王 宏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000;.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新疆 石河子 83000)
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是临床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1]。各种缺血性疾病所致的脑卒中可导致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与发展,并最终导致痴呆的发生。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使患者发生痴呆的危险因素增加4~12倍[2]。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也是导致躯体残损以及认知损害的重要因素。虽然在欧美等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在我国仍呈上升趋势,脑卒中导致的并发症及后遗症对患者造成的损害有增无减。同时,卒中后认知障碍更进一步加重了脑卒中本身所致的躯体、社会及心理等各方面的损害,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故而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诊疗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显示,以大型综合医疗机构、基层社区以及患者家庭所构成的脑卒中康复模式能更好地减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4]。因此,寻找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预测标记物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CD146是一种具有跨膜结构的黏附分子,是免疫球蛋白(LG)超家族的成员[5]。国内外对CD146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入组患者血清CD146浓度的变化情况,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8月来我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8例作为病例组,将来我院健康体检的52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搜集入选者的病历资料等。病例组观察随访3个月,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评,并根据其结果分为有认知障碍64例,无认知障碍54例。入组标准:入组者年龄要求在40~80岁之间,理解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符合2014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其中对照组要求Mo-CA评分≥26分,既往无脑卒中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排除标准:排除不能言语表达、丧失视力及丧失听力能力等影响量表测评者;排除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排除严重器质性精神障碍伴认知功能损害者;排除正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
1.2 实验方法:所有入组者禁食、禁饮10 h后取静脉血约5 ml,离心处理后得到血清,置于-80℃超低温冰箱保存待检。所有标本在全部采集完成后采用一次性人血清MCAM ELISA试剂盒,按说明书操作流程完成实验,计算血清CD146浓度。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两组计量与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Spearman法进行两指标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分析并寻找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受教育年限、糖尿病等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资料比较
2.2 卒中后有认知障碍组与无认知障碍组比较:两组年龄、受教育年限、吸烟等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相关性分析: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D146浓度与MoCA值呈正相关(r=0.725,P<0.01)。
2.4 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受教育年限、吸烟、CD146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教育年限、CD146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存在回归关系。见表3。
表2 卒中后有认知障碍组与无认知障碍组资料比较()
表2 卒中后有认知障碍组与无认知障碍组资料比较()
项目 有认知障碍组(n=64)无认知障碍组(n=54) t/χ2 值 P值年龄(69.33±10.04 60.28±12.04 -4.452 <0.01性别(男/女,例) 31/33 35/19 6.371 0.745受教育年限(>12年/≤12年,例) 10/54 20/34 7.080 <0.01 ,岁)高血压(有/无,例) 39/25 41/13 3.014 0.083糖尿病(有/无,例) 22/42 23/31 0.838 0.360冠心病(有/无,例) 17/47 23/31 3.359 0.067吸烟(有/无,例) 17/47 25/29 4.975 0.026饮酒(有/无) 28/36 26/28 0.228 0.633三酰甘油(,mmol/L) 1.38±0.41 1.38±0.79 0.020 0.984总胆固醇(,mmol/L) 4.16±0.94 4.00±0.98 -0.862 0.390低密度脂蛋白(,mmol/L) 2.57±0.78 2.44±0.83 -0.833 0.407高密度脂蛋白(,mmol/L) 1.10±0.28 1.03±0.28 -1.334 0.185同型半胱氨酸(,μmol/L) 21.17±7.72 20.70±7.18 -0.345 0.730尿素(,mmol/L) 5.42±1.62 5.18±1.62 -0.777 0.439血肌酐(,μmol/L) 70.80±14.50 67.92±18.35 -0.950 0.344血尿酸(,μmol/L) 272.75±77.35270.41±78.29 -0.163 0.871 MoCA(,分) 18.11±4.14 26.43±0.57 15.890 <0.01 CD146(,pg/ml)6.24±1.21 10.45±1.72 13.087 <0.01
表3 受教育年限、CD146与缺血性卒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016年中国脑卒中大会报告显示:各种脑血管疾病引发的脑卒中致使我国的患病人群残疾率达75%,更严重的是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6]。在部分欧洲国家采用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显示,脑卒中后3个月发生认知功能损伤的比例为24%~39%;然而选用综合神经心理测评显示,在同类人群中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损伤的发病率高达96%[7]。另一项国内研究采用 MoCA、MMSE、缺血指数量表(HIS)等对患者进行的测评显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总体发病率为80.97%[8]。本研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卒中后3个月行 MoCA评估,认知障碍的发病率为54.42%。可见,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发生可能与患者所处的地理位置、种族、诊断标准、评估标准等因素相关。
受教育年限和年龄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高龄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引起认知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9]。Elbaz等对年龄介于65~85周岁的老年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受教育年限越高的老年人,脑卒中后发生认知障碍的几率越低[10]。本研究中,受教育年限、年龄既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也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其中受教育年限更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一结果表明受教育年限越高,脑卒中后发生认知障碍的概率越低。但年龄不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OR=-0.022,P=0.410),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及样本单一等因素所致,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目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含义有两种[11]:其中一种称为脑组织老化复合缺血损伤,主要表现在部分早期已经有阿尔茨海默病(AD)潜在病理改变的患者上,这种脑组织的老化在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可加速认知障碍进展;另一种则认为引起认知障碍的主要直接原因就是卒中。Bloom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可使tau蛋白变成有毒性的聚积态物质[12];同时,有毒性的tau蛋白通过反馈途径加重β-淀粉样蛋白的毒性[12]。有研究发现,CD146参与细胞迁移的过程需要WNT5A-CD146轴调节[13-14],要维持此轴的平衡需要 WNT5A 的启动,而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的实施,需要WNT5A的参与,导致WNT5A信号上调,诱发引起AD患者脑中的神经变性或细胞死亡的炎性反应。因此,CD146参与细胞迁移的过程可能抑制β-淀粉样蛋白诱导神经毒性实施的过程。凃滔等通过行为学的方法,证明CD146的缺失对小鼠神经系统发育和正常行使功能均有影响[15]。同时实验也表明CD146可能参与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促进神经元突触的延伸,突触的改变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11]。这都证实了CD146对认知功能改善的重要性。本研究中,无认知障碍组CD146浓度高于有认知障碍组,表明了血清CD146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显示低浓度的CD146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D146浓度与MoCA值呈正相关,表明了CD146浓度越低,认知功能损害越严重。
综上所述,CD146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保护性因素,在临床中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诊疗和康复有一定的辅助依据,可能成为其特异性的标记物。本研究不足之处是横断研究,没有进行时间、疾病发展过程方面的纵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