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和各级渔业部门、相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及援疆援藏决策部署,采取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措施,贫困地区渔业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7月11日,在农业农村部召开的全国渔业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上海海洋大学以及山东、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等省(区)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经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 崔利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将渔业科技扶贫和援疆援藏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渔业科技方面的专业资源优势,全力做好渔业扶贫和援疆援藏工作。
专门成立了院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渔业科技和援疆援藏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工作负责部门和配合部门,统筹全院科技和人才优势条件,制定全院年度渔业科技扶贫和援疆援藏工作方案,将具体任务和工作落实到所属科研单位和部门,形成统筹谋划、分工实施、全院联动的工作局面,确保扶贫和援疆援藏工作落到实处。
“渔稻共作”助千年哈尼梯田焕新颜。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单位与云南有关方面合作,在云南红河县哈尼梯田探索出“渔稻共作”综合种养模式,不但实现了渔稻增收农民脱贫,而且使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得到有效保护,形成具有红河特色的哈尼梯田保护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仅2017年就在10个贫困村扶持农(渔)民3万多人。
“变废为宝”,盐碱地里养出鲜活鱼虾。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河北唐山构建“稻-池多级复合种养”综合利用模式,建立盐碱地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示范区1万亩,辐射累计10万亩。在甘肃景泰县通过“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模式,不但能在盐碱地池塘里养殖凡纳滨对虾、金鳟、等水产品种,而且在塘埂上种植大麦、蔬菜等获得成功,实现盐碱地变废为宝。景泰县五佛乡凡纳滨对虾亩产达194.5千克,亩增产值1.9万余元,再造新田耕作层的土壤盐分由1.40%下降至0.60%,pH值由8.8下降至8.2,适合多种耐碱植物的生长。
针对新疆西藏水生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特点,将资源环境调查研究和生态保护作为科技援疆援藏的重要内容,先后牵头组织开展了“新疆跨境河流水域非生物环境调查”、“雅鲁藏布江中游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西藏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等多个国家级项目,为新疆西藏水生生物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域生态保护与渔业绿色发展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精神,与河北易县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制定帮扶工作方案,并派出挂职干部挂职,助力易县于2017年底实现了“脱贫摘帽”。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珠江水产研究所配合广东省政府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派出驻村干部任第一书记,结对帮扶陆丰市金厢镇望尧村和八万镇新坑村共287户1152人,实施帮扶村项目6项,使村容村貌、基础设施、集体经济和民生福利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在推进产业帮扶的同时,注重加大智力扶贫力度,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一方面选派专家和科技人员“走进去”,到贫困地区和新疆西藏等地开展科技扶贫和援助工作,带动这些地区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和渔业发展。院机关和东海所、南海所、黑龙江所、珠江所目前在贫困地区基层挂职的科技人员就有8人。另一方面,请相关地区的渔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走出来”,通过到院属单位考察交流、学习培训、合作研究等形式,培养当地渔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提高当地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这些人才将是相关地区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力量。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水产学会:培育生态扶贫新产业 打造产业扶贫新范式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水产学会站长、秘书长肖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产总站、水产学会认真贯彻落实部党组扶贫开发工作总体部署,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配合部渔业局,统筹推广体系和学会系统技术力量,在云南元阳、河南长垣、河北涿鹿、湖北恩施、湖南湘西、黑龙江泰来、西藏林芝和新疆等地,精准施策,产业技术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遵照韩长赋部长“将哈尼梯田保护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办实办好办科学”的批示要求,总站学会迅速与云南省红河州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政产学研推用“六位一体”联合推进机制,联合水科院淡水中心、上海海大等单位,努力把千年哈尼梯田打造成景观田、增收田。
一是优化模式促升级。引进龙头企业,建成当地首个水产良种场,解决了2万亩梯田供苗问题;优化稻渔关键技术,完善稻渔模式标准,建立示范区8000亩,辐射带动3万亩。
二是打造品牌提效益。培育绿色生态品牌,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实现了“百斤粮、百斤鱼、千枚蛋、万产值”,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900户、1.6万人实现增收,年人均增收示范区1200元、辐射区500元。
三是保护梯田促传承。联合水科院渔机所、华南理工大学等,研究梯田田埂修复技术性解决方案,拍摄文化片,组织稻渔节、长街宴等,促进千年农耕文化传承。
韩部长批示“这件事做的好、做的实,一举多得,应坚持不懈的抓下去,把哈尼梯田打造成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中国样板”。
联合技术发明单位,推动集装箱养殖新模式集成应用,该技术列入农业农村部2018年农业十大引领性技术,现已在全国19个省(区)落地集装箱1300多个,其中用于扶贫近900个,支持各地打造集装箱扶贫新范式。
一是渔电结合的长垣模式。帮助河南长垣县优化集装箱全循环水养殖技术,研发“三去”加工工艺,打造箱香鱼品牌,构建了产加销一体化模式,解决了集中上市销售问题, 600多贫困户成为“不亏钱”的新股民。
二是池塘转型的桂林模式。支持桂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帮助荔浦县,利用扶贫资金发展陆基推水式集装箱养殖,解决了池塘尾水达标排放问题,形成了扶贫高效新产业。
三是渔农循环的元阳模式。指导云南元阳县引入集装箱,培育梯田苗种,提高了苗种质量和产能,养殖粪污用于梯田水稻肥料,实现循环利用。
四是渔旅结合的涿鹿模式。河北涿鹿县将集装箱养殖示范点作为休闲农业景观进行打造,促进了科普型休闲渔业的发展。
另外,集装箱养鱼在西藏林芝也成功应用,成为援藏工作新亮点。
一是智库把脉促扶贫。组建了由院士、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等顶级专家和企业人才组成的专家团队,打造智库把脉机制。该机制在河北涿鹿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茶业、渔业5大特色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合作联动促扶贫。变单纯技术指导为联合技术攻关,有利于短时间内技术熟化、技术落地和成果转化,联合新疆站成功开展底部增养技术集成示范,实现技术模式、主体培育、人才培养同步推进。
三是技术普及促扶贫。每年为对口帮扶地区培训技术骨干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渔)民近千人次,组织到渔业技术模式成熟地区考察交流和现场实训20多团次。
四是“党建强会”促扶贫。建立了学会党组织、党员专家和基层科技工作者联动机制,签订任务书,每年学会专家党员和学生党员2000多人次下乡送技术、送书籍,实现党建扶贫双促进,学会“党建强会”工作法被评为农业农村部示范工作法,被中国科协列为全国学会学习典范。
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 李家乐
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援疆援藏工作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的办学传统,围绕科技合作、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领域,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为服务新疆、西藏等地渔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1年以来,先后派出5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新疆开展对口援疆支教工作,加强沪疆高校的交流合作。“十二五”以来,共有751名新疆籍学生顺利毕业,涉及水产、海洋、食品、经管、人文等专业。同时,共为新疆各地培训渔业管理与技术人员791人次。
在西藏亚东,已为当地培养了7名技术骨干和50名养殖技术人员。2017年有12名毕业生被上海市选派到西藏日喀则从事援藏工作。
与新疆在水产养殖领域有着较长期的合作关系,与新疆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鱼类养殖、本地土著鱼类的繁殖、河蟹的引进、珍珠蚌的养殖等方面完成了一批优质示范项目,建立了一批特色鱼类养殖基地,开发了一批集约化健康养殖新技术与新模式。
与西藏在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研究。与上海市对口支援县——亚东县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2016年至今选派科技人员持续蹲点亚东县,开展亚东鲑鱼的人工繁育工作,已初步掌握了关键技术,为其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促进新疆渔业资源与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与新疆有关单位合作,在博斯腾湖、伊犁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等水域多次开展实地调查研究,为所在地区渔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为解决特色资源大规模开发与珍惜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在西藏亚东鲑鱼自然栖息流域开展增殖放流,实现了鲑鱼资源不降反增。
学校积极为地方渔业中长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重点工程项目等提供决策咨询。“十二五”以来,承担了博斯腾湖、乌伦古湖、额尔吉斯河流域、阿勒泰地区等多地的渔业发展及生态调查规划编制工作,并持续组织专家针对冷水鱼、河蟹养殖等方面开展咨询与服务,为新疆渔业发展出谋划策。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 姜清春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及援疆援藏决策部署,坚持把渔业行业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提高政治站位、落实领导责任、制定政策措施、精准集中发力,扎实推进行业扶贫和援疆援藏工作。
自2015年起,每年由厅领导带队分赴全省各市开展渔业精准扶贫调研,制定完贫实施方案,理顺行业扶贫工作机制,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建立完善全省渔业行业扶贫工作台账,确保精准到户、到人,全面、真实、准确,2016年~2017年落实全省渔业行业扶贫任务8646户、18727人。
注重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结合,加大对贫困地区渔业发展政策、资金、项目的投入。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资金4.56亿元支持渔业脱贫攻坚。在贫困村相对集中地区,优先、集中安排建设项目,吸纳带动贫困户脱贫。鼓励项目单位带动贫困人口脱贫。鼓励以财政扶贫资金或土地量化折股、定期分红,让贫困群众长期受益。
加大深度贫困地区帮扶力度,支持菏泽市大力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共帮扶贫困户1196户、2549人。支持和引导渔业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引进企业到东平县开展渔用绳网生产加工项目建设,通过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共安置贫困人口470余人。
2012年,山东筹集资金50万元,向新疆提供100万尾优质罗非鱼苗种。援疆苗种由乌鲁木齐红雁池水产公司接运并养殖,实施期间,共派遣专家5人次无偿提供技术帮助。滨州市积极与新疆开展东西部合作,将新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17年滨州市在新疆收贮卤虫卵700多吨,交易额近亿元。山东友发水产公司还将与新疆艾丰生物制品公司签订6000万投资协议,在新疆开发加工丰年虫卵及医药保健品。
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年度机关党建重要任务,列为“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学习研讨主题和调研课题。与东平县银山镇南堂子村开展脱贫攻坚“双联共建”活动,坚持把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十八大以来,省厅累计选派25名第一书记到滨州市无棣县25个村开展帮包工作,经过帮扶,帮包村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围绕贫困渔民实际需求,积极组织贫困渔民参加渔业行业关键技术培训,提高贫困人口从事渔业的就业能力和生产技能。2016-2017年共安排培训贫困渔民1296人次。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巡视员 胡嘉晖
十八大以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渔业援疆援藏和省委、省政府精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部署,通过项目支持、技术人才交流等方式,积极组织实施渔业援疆援藏和省内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签署对口援疆协议。2014年与新疆水产局签订了《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对口援助新疆渔业协议书》,约定从“无偿提供适合新疆养殖的优质鱼苗、虾苗,发展养殖生产”“人员交流”“技术培训”“组织专家到新疆指导南美白对虾养殖”“开展水生动物防疫方面的技术援助”等方面援助新疆渔业发展。
二是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2012年以来,与新疆渔业主管部门多次进行人员交流和参观学习。2012年,厅领导带队,专程到新疆水产基地调研考察。2013年,新疆水产局组织水产管理干部和企业代表20多人到我厅繁育中心参观并引进了20万尾“广特超”罗非鱼到新疆养殖。2015年、2017年,省厅先后派出两批次技术人员8人到新疆指导帮助当地集装箱循环水养殖工作。
三是无偿提供优质水产种苗。2014年,按照新疆水产局的请求,省厅组织茂名市金阳养殖公司等企业无
偿提供了两批南美白对虾苗种给新疆养殖,数量1050万尾;省厅还协助新疆水产研究所引进全雄性罗氏沼虾苗20万尾进行试养。
为做好渔业援藏工作,省厅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到西藏林芝地区开展集装箱循环水养殖试验,协助建设集装箱循环水养殖基地。目前,集装箱养殖鱼类生长良好,利润每斤达到13元,一套集装箱(3个箱)养殖可获得利润约9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集装箱养殖试验获得成功,得到广东省、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肯定。2017年6月,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马兴瑞带领省党政代表团视察了该集装箱循环水养殖试验基地,充分肯定了养殖试验成果。
厅党组高度重视,制定工作方案。根据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省厅于2016年制定了《推进我省渔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工作方案》,建立对口帮扶机制,确立雷州市海角村为厅对口帮扶点,每年安排人员进行驻点帮扶;同时,加大对其他贫困渔村渔民的扶贫力度,确保按期完成贫困渔村人口全部脱贫目标。
摸清贫困底数,确保数据精准。
按省委省政府明确的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8000元、相对贫困人口占村户籍人口5%以上的标准,省厅会同省扶贫办派出工作组深入各地市对渔民渔村贫困情况进行摸底,确立了430个贫困渔业村,共23670个贫困户、61809人,并全部纳入广东省精准脱贫攻坚行动计划。
发挥产业优势,做到精准扶贫。
针对相对贫困的粤东西北地区,省厅重点在品牌培育、技术指导、疫病防控、渔港建设、渔民减船转产和渔船更新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
一是开展品牌培育。组织开展“一月一品牌”活动,推动贫困市县开展稻田养鱼、品牌创建和推广等活动。
二是开展技术指导,强化疫病防控。每年都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对重点养殖区的养殖户开展养殖技术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培训,建立了2000亩安全用药示范区。
三是加强渔港建设。继续加快建设15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湛江企水镇、汕尾碣石镇、河源东源县)渔港升级改造。2015年底,安排11亿元建设13个现代渔港和区域性避风锚地,其中示范性渔港单个投入在2亿元以上(湛江硇洲港、阳江闸坡港)。
四是推进渔民减船转产和渔船更新改造。按照农业农村部的部署,省厅对渔民减船转产进行配套补助,在中央补助标准5000元/千瓦的基础上分年度分别增加3000元、2000元、1000元。截至2018年3月,全省完成减船数2342艘、约15.6万千瓦,更新改造渔船2349艘。
五是做好对口扶贫村脱贫工作。2016年以来,省厅向对口扶贫的海角村累计下拨扶贫资金约3200万元,其中农业农村部2000万元,主要用于渔港设施改造、渔村环境整治、生产生活设施升级、渔村产业扶持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 吴志强
2014年以来,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依托区位优势、自然环境优势、产品市场优势、群众基础优势和产业互动优势,提出了大力实施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种稻养鱼7万亩,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使项目实施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
2016年,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在全县15个乡(镇)全面铺开,全县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总面积7.5万亩,占全县稻田面积12万亩的62.5%,实现产值1.21亿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已覆盖70%以上的贫困户。目前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贫困户每人每年稻渔增收1000元以上。
三江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扶贫产业来抓,把该产业发展列入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稻渔综合种养项目领导小组,设立项目办公室,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
出台《三江县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决定》,明确提出把稻渔综合种养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广泛宣传,加强责任落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技术到位“五到位”,全县上下掀起了稻渔综合种养的热潮。
为加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两茶一竹(木)、种稻养鱼”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稻渔综合种养的田基硬化改造,每亩一次性给予1000元的水泥、砂石补助;每亩给予300尾的鱼苗补助,鱼苗补助连续两年;再生稻每亩补助200元。2014年以来,全县已累计投入稻渔综合种养专项补助资金1.8亿元。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后劲。
探索和打造稻渔综合种养的新模式,不断促进种稻养鱼增质增量。开展地毯式、扫荡式的水利勘测,摸清底数,新建重修,并整合农业、畜牧、水利、发改、扶贫等部门的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保水田面积,延长保水期。为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实行多品种立体开发。水稻品种主推再生季强、品质好的野香优3号和中浙优1号。
鱼苗养殖方面,主要放养已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的“三江稻田鲤鱼”,使稻田形成“水上有稻、水中有鱼”的立体开发模式,收到“一水两用、一田两收”的效果,并通过科技普及、示范带动、点面结合的形式来推广。
三江县民族风情浓郁,旅游优势明显,是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旅深度融合,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联动起来,结合“稻鱼节”“侗族多耶节”及“五一”“国庆”等众多节日,让游客参与钓鱼、下田捉鱼、田边烤鱼、品鱼等活动,体验侗乡稻渔综合种养农耕文化的乐趣。打破了产业边界,突破农业发展“天花板”的上限,实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升级。
为加强三江稻鱼品牌树立,合理种养,科学管理。采取生态健康的种养模式,采取统一播种,统一移栽,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产品无农药残留,提高水稻和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和品质质量,实现“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
积极引导各村屯成立民间护渔组织、老人协会,制定村规民约,加强渔政治安管理。杜绝毒鱼、电鱼、炸鱼、盗鱼等现象发生,保护稻渔综合种养成果,保护农民的种稻养鱼积极性。经检测,三江稻田鲤鱼属于“富硒”产品。三江稻田鱼因绿色健康、肉质鲜美而广受消费者欢迎。
四川省水产局局长 赵勇
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水产局认真贯彻农业农村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厅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把渔业产业扶贫作为行业工作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以“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助贫困户脱贫奔康”为主线,增添措施,真抓实干,渔业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落实规划引领。为切实抓好渔业产业扶贫工作,将渔业产业扶贫纳入了藏区、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整体规划,结合贫困地区渔业资源禀赋,制定了《四川省渔业产业扶贫规划》,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技术、资金等支持。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水产局局长为组长、四个副局长为副组长的扶贫领导小组,明确局内各处室的扶贫职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同时,将渔业产业扶贫纳入目标考核,分解工作任务和目标到市州渔业主管部门,层层压实领导责任。
一是做好渔业提质增效。十八大以来,在有扶贫任务的160个县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3个、推荐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个、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25个、创建无公害水产品产地241个、达到46.5万亩。
二是做好产业融合发展。各地依托城市区位、自然资源、乡村旅游等优势,鼓励发展休闲渔业,2017年休闲渔业产值32亿元。累计向农业部推荐“最美渔村”1家、“有影响力的休闲渔业赛事”3家、“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7家。贫困县各类休闲渔业基地超过1000家,其中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0家。
一是切实做好企业帮扶活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组织化手段,精准破解分散贫困户单打独斗的局面。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积极组团企业开展各类推介活动。如帮扶马边县的巨海渔业,带动了1000余户群众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
二是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扶贫任务的县水产企业超过1500个、水产专业合作社达到3289个、水产养殖专业大户9894户、家庭渔场1412个。
一是做好定点帮扶。先后选派2名人员到凉山彝区挂职副局长,蹲点开展帮扶。累计选派了20人次到藏区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开展产业技术帮扶工作。据统计,全省水产行业年均派出技术人员驻村帮扶超过500人次,开展各类技术服务5万人次以上。
二是做好技术培训。年培训达30万人次以上。三是强化科技帮扶。派出四川省淡水鱼创新团队深入到汶川县、井研县、雷波县、甘洛县、对藏区渔业产业扶贫出点子,找路子,与藏区渔业科技合作8项次,累计开展现场技术指导20场次、技术培训3000人次。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十八大以来,省级财政累计向有扶贫任务的县投入水产专项资金2.5亿元,并严格落实所有财政资金一半投入到88个贫困县。
二是加大项目督查力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加强项目资金督查力度,在贫困地区抽取10%的项目进行绩效考核。
三是用活金融扶贫。建立小额扶贫贷款机制,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每个贫困户发展产业,可免息贷款2万元~5万元。
四是整合财政资金。每个贫困村都建立了30万元以上产业扶贫基金。
近几年来,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精准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指示精神,根据农业农村部、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总体部署,切实加大了渔业扶贫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渔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努力实现了“渔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努力争取外援,联合省扶贫办出台了《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指导意见》,3年多来全省各地共争取扶贫资金用于稻渔综合种养1.5亿元。
二是调整局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出比例,从2016年起年省财政安排渔业发展专项资金980万元,其中切块55%到全省51个贫困县用于渔业扶贫。
三是2015年以来从渔业油价补贴统筹用于渔业生产发展资金中安排了2760万元,用于支持贫困地区渔业发展,特别是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四是支持贫困地区渔业特色产业园建设,近3年来我省共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园建设8个,每个支持资金100万元,共计800万元。
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引导贫困户发展了稻-蟹、稻-鳖、稻-虾、稻-鱼、稻-鳅、稻-蛙等模式,农户普遍亩增收1000元~3000元。
一是通过建立“渔业龙头企业+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紧密对结。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全省51个贫困县共培训10余万人次。
三是创新种养模式,集成创新了“稻虾共作”和“渔稻轮作”等种养模式,提高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省局负责郴州市桂东县沙田镇胜利村扶贫点,在产业开发中,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大力发展禾花鱼、泥鳅养殖,把禾花鱼养殖变成了一条助推精准脱贫的希望之鱼。2017年该村共发展禾花鱼养殖289亩,每亩收入1000到4000元不等,通过该村的示范,带动了桂东县33个村5000多亩稻渔产业发展。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委副书记乌兰的高度肯定。
湘西自治州组织兴办标准化稻田养鱼示范点30个,引导成立26个专业合作社,辐射推广8个县市85个乡镇5000余户。全州1200个贫困村有三分之一以上区域开展了稻田养鱼产业,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每亩渔业产值在1400元以上,纯收入一般在1000元以上,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的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