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上海成为天下英才最向往之地

2018-08-18 02:16郑思思常征陈禹东
今日海南 2018年5期
关键词:上海人才科技

文|郑思思 常征 陈禹东

2018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并强调“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赋予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重任。

“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今年3月末召开的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抓人才是上海构筑战略优势、打造战略品牌、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一选择和最优路径,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指示要求,持之以恒厚植上海发展的人才优势,坚持党管人才的政治导向、人才引进的高端导向、人才配置的市场导向、人才发展的国际导向、人才服务的精准导向,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让上海成为天下英才最向往的地方之一。

筑台引凤提升发展厚度

上海的发展,从来都是靠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有什么样的未来。

上海自贸区成立近4年,不断创新制度,招揽人才无数。

上海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正如李强所强调的,坚持党管人才的政治导向,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把手”带头抓“第一资源”,寻觅人才要求贤若渴,错失人才要有切肤之痛。

针对科技创新人才追求事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看重机遇平台的特点,上海注重搭建干事创业的宽广舞台,厚植科技人才。

首先是搭建事业平台,全球引才。比如,着力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显示度,依托张江实验室,积极推进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上海光源二期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等新一批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和落地,集聚和培育一支代表国家抢夺科技“话语权”的战略队伍,吸引集聚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级化学泰斗巴里·夏普莱斯等近500名海内外顶级科学家。

其次,上海建立起信息平台,科学识才。据了解,2016年底,上海启动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建设,从全球近3000万名专家学者数据中筛选了25万名高层次专家,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全球视角的高层次科技专家数据平台,为上海市精准引才聚才发挥支撑作用,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外省人才主管机构的关注。

与此同时,上海注重提供成长舞台,全力助才。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截至2017年底,上海累计承担928项,获中央财政资金预算超过220亿元,排名全国第二。适时启动实施硅光子、国际人类表型组、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市级重大专项,持续加大青年科技人才资助力度,实现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资助额度翻番,鼓励支持更多年轻人大胆探索。在沪两院院士2017年新增13人达到178人,创近12年来历史新高。

放权松绑提升创新浓度

真正的人才,最看重的是成长的舞台、发展的空间。针对科研人员期待拥有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等实际情况,上海积极放权松绑,营造好环境,注入新动能,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

第一步,编制成果转化“三部曲”,增添创新动力。制定出台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条例》和《行动方案》,落实“三权下放”,允许高校、科研院所从转让、许可净收入、作价投资形成的股份或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作为奖励和报酬。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上海理工大学等一大批科研人员获得了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

第二步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厚植创新潜力。修订上海市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在职人员可以列支劳务费,提高劳务费限额比例,取消了间接费用中用于人员绩效支出的比例限制。明确财政资助竞争性项目劳务费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下放有关经费预算调整权限。积极探索开展机构式资助,在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中,探索实施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给予稳定支持和经费使用自主权,将科研经费投入由事前报批改为事后考核,有力激发了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第三步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创新活力。对标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举办“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近五年来,上海的参赛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上海市发展众创空间500余家,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活动超过1万场次,孵化企业16万多家,带动就业超过17.2万人。

优化服务提升感受温度

从细微处,最容易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针对科研人员希望排除工作生活困扰、能够潜心科研的诉求,上海市各相关部门发扬“店小二”精神,为科技人才提供高质量服务。创造品质生活,大力提升城市生活的丰富性和舒适度,着力解决人才普遍反映的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让上海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

聚焦关键,精准服务。设立全国首家“千人计划科技服务专窗”,对入选中央和上海市“千人计划”人才及其核心团队,组织推送科技政策及科技计划项目信息,提供项目申报、政策辅导等服务。2017年协助136位“千人计划”专家及核心团队申报立项116个。健全“科学家月度座谈会”等联系服务机制,举办年度科学会堂草坪音乐会,搭建高层次科技人才联谊交流平台,建设科技工作者“一门式服务中心”,受到普遍欢迎。

聚焦难点,协同服务。构建大党建引领服务大科技的机制,每年走访在沪中央科研单位的上级部门,争取他们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更大支持。积极破解科研人才集聚区住房难问题,会同中科院上海分院与嘉定区共同推进针对基础科研人才的“科嘉人才苑”建设。上海市区联动,携手解决科研用地、用房等难题。

聚焦需求,主动服务。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大需求,系统梳理上海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的18个主题、74个方向,给科技人才提供方向指引。充分发挥科技系统资源优势,深化“双自联动”,完善“1+3”人才服务和管理体系,即科技创新国际人才研究院,人才服务平台、人才实训基地、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实施创新人才维权援助,给科技人员提供便捷服务。

猜你喜欢
上海人才科技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欢乐上海迪士尼
毛遂自荐
科技在线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