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侠
与前几次个税改革相比,人们除主要围绕个税起征点展开热议外,专项附加扣除、地域差异等都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在全国人大网意见征求专栏,列在第二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下称“草案”)已提意见数不断攀升。自6月29日征求意见起至7月28日截止,个税草案已提意见数累计超过13万条,远高于同期征求意见的其他三个法律草案。而且,由于过于拥挤,网站甚至一度陷入瘫痪。
每次个税法修改都牵动人心,这一次更不例外。
此次个税改革是1980年个税法出台以来的第七次修改,被业界称为“我国个税制度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其中包含很多“首次”:根据《草案》,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4项劳动性所得将改变以往的分类征税模式,首次实行综合征税;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
与前几次个税改革相比,人们除了关注个税起征点之外,专项附加扣除、地域差异等也都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在税收制度改革里,个税起征点的修订一直是热点,因为它关系到每个人的钱袋子。
按照财政部部长刘昆的说明,5000元起征点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按此标准并结合税率结构调整测算,取得工资薪金等综合所得的纳税人,总体上税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特别是中等以下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但5000元起征点一经公布,就引起民众的热议,其中不乏不赞同的声音。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综合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需要科学测算,根据近些年工资收入增长、物价上涨、基本生活费用标准等数据建立模型测算出来。但目前相关数据并未披露,因此也看不出来5000元如何体现了前瞻性。”
“7年前,个税起征点是3500元;7年后,房价翻倍、物价上涨、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个税起征点才提高到5000元,太低了!起码要到1万元。”在IT公司负责网络运营的小刘来北京工作已经5年了,月薪税前1万元出头,扣去2000元“五险一金”后,每月需纳税300多元。拿到手的工资除去每月3000元房租和日常开销,谈个女朋友都显得捉襟见肘。“买房、结婚就更不敢想了,就我这点钱,别说首付,连贷款都还不起。”小刘无奈地对《中国报道》记者说。
像小刘这样呼吁提高个税起征点的人不在少数。网上有一份流传较广的个税起征点上调至5000元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8.1%的用户不满意,认为起征点过低;33.4%的用户能接受,但是认为起征点还是有点低;只有8.5%的用户满意,认为起征点合适。
“确实偏低。由于中国区域差距太大,5000元收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还难以立足和保障基本生活。而在中西部地区,5000元则可以保障体面的生活。”同济大学经济学教授石建勋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施正文也持同样的看法:“在考虑满足人民生活美好向往,物价上升、经营性费用扣除等基础上,我认为起征点定在7000元比较合适。”
“起征点从3500元提高到5000元大概涨了40%,但2011年实行时GDP是48万亿元,2017年GDP是82.7万亿元,同比增长近70%。”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晓东看来,考虑到工资占GDP的比例,加上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情况,以及刺激消费的迫切需求,8000元至10000元的起征点是比较合适的。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上升,个税收入也不断增长。据财政部网站披露,2017年个人所得税预算数为6460亿元,决算数为7180.73亿元,为预算的111.2%,比预算超出了720.73亿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指出,这说明仍有较大减税空间,尤其是个税应在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等方面体现出税收的“反哺”目的,应通过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加大抵扣力度等改革来真正降低民众的税负水平,这也是回应民众关切的体现。
自1980年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起,个税起征点已经调整了3次。对于个税起征点的设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认为,把个税起征点设定成为一个自动调节的机制和物价水平挂钩,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趋向。“比如每3年以权威的CPI指数或者物价指数为具体口径自动调整,这就省去了耗费精力反复讨论起征点怎么调的麻烦。并且,个税起征点和物价挂钩也有国际经验,回应社会诉求,也不会出现太大偏差的选项。”贾康说。
事实上,上调起征点只是“看得见”的减负,更多减负体现在“看不见”的改革举措里。
“与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相比,此次个税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首次增加了教育、医疗及住房等专项附加扣除,这将大大减轻老百姓的税收负担。”石建勋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早在今年2月,他就在中国人大网站的征求意见栏就个税修正案的3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其中“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5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与《草案》中专项扣除的内容不谋而合。
《草案》提出,拟增加规定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对此,刘昆解释说:“专项附加扣除考虑了个人负担的差异性,更符合个税基本原理,有利于税制公平。”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李女士和丈夫都是工薪阶层,房贷和儿子的教育支出是他们最大的生活开支,专项支出抵个税的消息让她既兴奋又很迷茫:“听说教育支出和房贷利息可以抵扣个税,具体怎么扣?房子要分大小吗?孩子上课外班和兴趣班的费用算不算?现在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各种辅导班特别多,费用动辄每小时一两百元,就这一项,一年就得两三万元。”
对于专项附加项目究竟具体应如何扣除,《草案》并没有明确,而是规定:“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确定。”对此,一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认为,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标准如何确定,法律应作出比较明确、原则性的规定,不应留出太多的自由空间,以真正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要进一步完善税前扣除制度,体现人权保障。目前修正案草案至少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扣除是否科学合理需要进一步研究;二是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韩晓武认为,个人所得税改革应立足长远,科学合理地构建税前扣除制度,扣除标准和个人宽免制度都需要根据通货膨胀率予以指数化调整。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草案》对专项抵扣的细则不明确,操作性不强。”石建勋也表示,抵扣要尽可能简化,利于税务部门征收,如果税务部门直接针对个人将会大大提高税收成本。
前两年,“北京月薪两万生活指南”“上海月薪三万生活指南”曾一度刷屏,知乎上“刚毕业月薪过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也是长盛不衰的话题。
仅凭直觉,“月薪过万”似乎是一个看起来相当光鲜的收入。实际上,在一线城市,即使月薪三万的小中产,在除去“五险一金”和个税之后也就剩下2万多元,再加上房贷、车贷、吃饭、交通、奶粉、幼儿园、培训班、人情往来等支出,每月能剩下的也没多少了。而在三四线城市,月薪一万却可以住大房子、无贷款压力,生活富足。但正是这些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工作的工薪阶层,成了个税缴纳的主力军。根据财政部的统计,2017年全国个税收入11966亿元,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总额超过4600亿元,占个税总额的近四成。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海、北京2017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39791.85元、37425.34元,逼近4万元大关,最低的是西藏,人均10320.12元。
“我國各省份的人均月消费支出情况各不相同,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人均消费支出往往相差很大。在全国范围内规定统一的免征额,难以充分反映各省份的实际消费支出情况,不利于实现税负公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鲜铁可说。
石建勋也支持根据区域设定个税征收标准:“国家最好设定一个基数,如7000元起征点,同时允许各地方执行30%至50%的浮动,具体数额由地方人大会议决定。”
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魏朗看来,个税起征点还应该全国统一,但专项附加扣除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调整:“比如,不同地方房价不同,贷款利息也会不同,可以设定不同的限额。在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全国统一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同地区纳税人负担的差异性,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扣除,这是有利于实现公平、合理税负的。”
而贾康则完全不赞同个税“因地制宜”的说法,他认为,个人所得税面对的调节对象是人力资本,按照市场经济、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要求,人力资本在统一市场上,不应该碰到税收壁垒,否则会影响人力资本的流动。而且,从技术上看,如果省市之间个税起征点征收不同,对短暂停留于不同省份而取得的收入征税将面临很大困难,甚至会掺杂弄虚作假,令管理成本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