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噻虫嗪包衣对玉米种子的安全性及矮花叶病的防治效果

2018-08-17 03:16杨印斌张战备王娇娟王艳萍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花叶病噻虫嗪减产

杨印斌,张战备,王娇娟,王艳萍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 运城 044000;2.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山西 运城 044000)

玉米矮花叶病是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病害。该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发病,但感病阶段主要在生长前期。它发生的迟早与玉米产量损失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感病越早产量损失越大,一般可减产20%~80%,成为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1]。

我国最早记载该病发生于1968年的河南省新乡和安阳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玉米矮花叶病发生的面积和程度都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现已成为我国玉米上最主要的病毒性病害。如,受玉米矮花叶病的影响,1993年甘肃省成县玉米减产超过10%,1995年减产30%[2];1994年陕西陇县玉米制种田绝收,1995年陇县和凤县玉米减产50%左右[3];1994—1997年河北省抚宁县连续3 a每年减产10%左右[4];1995年陇南地区和天水玉米减产10%~20%,制种田减产50%[5];1995年山西省忻州地区玉米减产约50%[6];1995年辽宁省 300 hm2玉米杂交种减产70%[6];1996年河北省和山东省玉米因发病严重出现毁种现象[7]。据统计,玉米矮花叶病一般轻病田减产10%~20%,重病田减产30%~50%,部分地块甚至绝收[8-9]。

玉米不同品种间存在着抗性差异,关于玉米的抗性鉴定有很多研究[10-11]。有研究通过不同栽培模式防治矮花叶病对玉米的危害[12],也有研究是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提高对矮花叶病的抗性[13]。蚜虫是传播该病的主要介体,玉米矮花叶病毒都是通过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国外有报道,至少有23种蚜虫可以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14],我国报道有6种蚜虫可以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15-17]。介体蚜虫的大发生是玉米矮花叶病流行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北方地区,玉米生长季节正值高温、干旱时节,给蚜虫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生态环境条件,因此,控制蚜虫数量,尤其是在3~5叶期治蚜,可减少蚜虫传播病毒,以达到防治玉米矮花叶病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用35 g/L咯·精甲和60 g/L戊唑醇杀菌剂与不同剂量的30%噻虫嗪杀虫剂复合配比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找到既能保证玉米出苗的质量,又能确保苗期高效防治蚜虫危害,继而减轻矮花叶病的发生程度,以筛选出较为适合的剂量配方,为玉米生产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SKM66,供试药剂为30%噻虫嗪,均由北京山凯姆农业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7年4—8月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冯村乡杨余村进行。试验田每666.6 m2施大北农锌硼双动力40 kg作为底肥(N≥25%,黄腐酸钾≥8.3%,锌+硼+硫+镁+钙≥8%,由青岛新化红牛化肥进出口有限公司生产)。试验设4个处理:T1.每100 kg种子用35 g/L咯·精甲150 g+60 g/L戊唑醇50 g+30%噻虫嗪400 g包衣;T2.每100 kg种子用35 g/L咯·精甲150 g+60 g/L戊唑醇50 g+30%噻虫嗪600 g包衣;T3.每100 kg种子用35 g/L咯·精甲150 g+60 g/L戊唑醇50 g+30%噻虫嗪800 g包衣;T4.种子不作任何处理(CK)。试验由北京山凯姆农业有限公司按设计用药量和包衣比例,在室内提前将玉米种子包衣。小区面积2.5m×20m;株行距25 cm×60 m;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单粒播种。4月20日播种,出苗期为5月2日,8月24日收获,生育期120 d左右。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出苗期调查:播种后10 d开始调查,隔天调查1次,直到全部出苗结束。每处理调查中间2行出苗数,计算各处理出苗率。出苗50%的日期为出苗期,比较出苗期早晚。

前期保苗数调查:调查记录小区内所有幼苗数量。

病虫害情况调查:苗期调查出苗情况,分析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效;在矮花叶病高发时期统计发病情况及防效。

测产方法:在玉米收获时,每小区玉米全部脱粒,晾干称质量。

矮花叶病分级标准:1级,全株无症状;2级,果穗上部少数叶片发病失绿变黄,其余叶片无症状,病株高度略低于健株,减产较轻;3级,全株中上部叶片有褪绿条斑,或2~8片叶褪绿,随后又逐渐恢复为全叶均匀黑绿色,植株不明显矮化,果穗结籽粒数低于健株,减产20%~30%;4级,全株1/2左右叶片失绿变黄,株高明显降低,果穗较小,减产50%~60%;5级,植株2/3以上叶片失绿变黄,株高明显降低,果穗小,不抽雄或抽雄吐丝不结实,减产严重或近于绝产。以上5级标准的提出主要是根据叶片为害度,即显症叶片数及叶绿素被破坏的程度,同时参考了病株高度、单株产量等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剂量药剂包衣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2.1.1 出苗期 2017年4月20日播种,4月30日陆续出苗,至5月16日出苗结束。玉米苗达2 cm高,即为出苗,每个处理出苗数达到应出总苗数的50%为出苗期。调查结果显示,前期(4月30日)T4(CK)出苗速率最快;T1在5月2日出苗数超过对照;T2出苗效果较差。各处理每小区总苗数平均为310苗,各处理平均总苗数达155株以上即为出苗期;从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出苗期均为12 d(5月2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T1出苗数最多,T4的出苗数最少(表1)。

表1 不同剂量药剂包衣处理对玉米出苗期的影响

2.1.2 出苗率 由表2可知,3种不同剂量处理对种子的发芽和出苗率都有促进作用,以T1出苗率最优(93.53%);其次为T2和T3(均为89.36%);对照的出苗率最差,为86.10%。

表2 不同剂量药剂包衣处理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2.1.3 保苗率 从表3可以看出,药剂处理对玉米苗都有防虫保苗的作用,各处理相对保苗率从大到小依次为 T1>T3>T2。

表3 不同剂量药剂包衣处理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

2.1.4 不同剂量药剂处理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5月20日,在田间挖取各处理苗龄大小基本一致的玉米苗,观察其根生长情况,结果发现,每个药剂处理的玉米苗相比对照须根多且长(图1),说明药剂拌种对玉米根系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提高了玉米根系的吸肥吸水能力,增强了玉米的抗病力。

2.2 不同剂量药剂处理对矮花叶病的防治效果

5月26日未见植株发病,5月31调查结果显示,田间部分苗发病,且每个处理都有植株发病;7月1日在玉米抽雄期、灌浆期进行了矮花叶病病情调查(每处理每个重复随机调查30株)。从表4可以看出,病情指数由低到高依次为T2(37.33),T3(37.77),T1(40.88),T4(48.44),相对防效以T2最优(22.9%),其次为T3(22.0%),再次为T1(15.6%)。

表4 不同剂量药剂包衣处理对玉米矮花叶病的防治效果

2.3 不同剂量药剂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产量测试结果显示,T2处理产量最高,折合公顷产量达5 865.41 kg,比对照增产8.68%;T3处理次之,比对照增产6.55%;T1处理仅比对照增产1.63%。经统计结果分析,所有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表 5)。

表5 不同剂量药剂包衣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剂量药剂处理的玉米种子出苗数和出苗率均高于对照,说明对玉米苗生长安全性没有问题;各处理在保证玉米出苗正常和植株健康生长的情况下,都有促进玉米根系生长的作用,增加其须根数量和根系的长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玉米苗期吸收水肥的能力,进而增强玉米抗旱、抗病能力,最终为增产提供有力保障。

在不同剂量药剂处理对玉米苗的安全性方面,每100 kg种子用35 g/L咯·精甲150 g+60 g/L戊唑醇50 g+30%噻虫嗪400 g包衣效果最佳。由矮花叶病防效结果可知,3个不同剂量处理均对该病均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以每100kg种子用35g/L咯·精甲150 g+60 g/L戊唑醇50 g+30%噻虫嗪600 g包衣防效最佳。产量结果显示,每100 kg种子用35 g/L咯·精甲150 g+60 g/L戊唑醇50 g+30%噻虫嗪600 g包衣处理产量最高,达到5 865.41 kg/hm2,比对照增产8.68%;每100 kg种子用35 g/L咯·精甲150 g+60 g/L戊唑醇50 g+30%噻虫嗪800 g包衣处理产量次之,为5 753.42 kg/hm2,比对照增产6.55%。由于2017年7,8月份长期高温、干旱,春播玉米正值扬花授粉时节,花粉成活率低,导致玉米授粉不良,且在收获前夕,又逢秋雨连绵,使春播玉米遭受穗腐病侵害,产量受到了严重影响。以对照折算公顷产量为5 399.46 kg,据调查,该产量可代表当年当地春播玉米的平均产量。

综上所述,3种剂量包衣对玉米苗的生长、病虫害的防治以及玉米增产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经济角度考虑,以每100 kg种子用35 g/L咯·精甲150 g+60 g/L戊唑醇50+30%噻虫嗪600 g包衣处理为最佳选择。以上结果仅为当年一地的试验情况,其结果受外界气候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不能够完全代表该药剂的防治效果,建议下一年继续重复试验,以使该药剂在生产中尽快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花叶病噻虫嗪减产
无人机洒药相邻藕塘减产 谁来担责?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①
甘蔗主要亲本自然条件下抗甘蔗花叶病测定
预防“倒春寒”保证果树不减产
大豆花叶病的识别与防治办法
大豆花叶病的识别与防治办法
苹果花叶病如何治?配方施肥来缓解!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二铵减产 复合肥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