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献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勘查院)
火嚼龙潭地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太古界、元古界、奥陶系—志留系、晚三叠系等(图2)。太古界主要为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主要沿东昆仑昆中断裂带以北地区分布,是由各种变粒岩、片麻岩、混合岩、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白云石大理岩、橄榄大理岩及角闪岩等组成的中高级变质岩系[5-6]。该套地层被认为是青海省境内最古老的地层[7-8],为柴达木地块(板块)的结晶基底,金、锑等元素克拉克值较高[1],是有利于金矿成矿的变质岩建造,为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白沙河(岩)组是已知的东昆仑地区重要的赋矿层位[1],青海省著名的果洛龙洼金矿床即产出于该层中。元古界主要为万保沟群,沿昆中断裂分布,为火山—沉积岩系,由一套结晶灰岩、白云岩、变砂岩夹凝灰质千枚岩、板岩、安山岩等组成,代表了大陆裂谷环境的东昆仑洋沉积。该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基性火山岩组、碳酸盐组、碎屑岩组,该套地层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呈断块状产出。奥陶系—志留系主要为纳赤台群,由一套浅变质碎屑岩、千枚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绿片岩组成,总体为陆缘裂陷或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类复理石沉积。晚三叠系主要为鄂拉山组,为一套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火山熔岩及不稳定沉积碎屑岩地层[1]。
图1 火嚼龙潭地区区域构造分带特征
图2 火嚼龙潭地区地质特征
该区断裂构造发育,按其展布方向有NW向、NE向、近EW向3组,以NW向断裂为主,规模大,控制了该区构造格架。其中,昆中断裂为区域大断裂,在区内南部通过,该断裂带呈近EW向延伸,断裂面总体北倾,主要特征为北盘古元古界地层逆冲于南盘古生界或中生界地层之上。区内断裂破碎带发育,宽达400~500 m,构造带内糜棱岩发育,断层泥常见,并普遍发育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碳酸岩化及绢云母化等。断裂构造和侵入岩体为区内成矿和控矿的主要因素,与边界断裂斜列的次级断裂与侵入活动特别是与后期成生的花岗岩类岩体相结合,是区内成矿和聚矿的有利条件[8-13]。
该区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以华力西期—印支期的中—酸性侵入岩为主,是造山期和造山期后的产物。岩体主要分布于昆中断裂以北地区,具有自北而南逐渐减少的趋势,总体上呈近EW向带状展布,多以规模巨大的岩基产出,岩类较齐全,以闪长岩类、酸性花岗闪长岩类、二长花岗岩类及正长花岗岩类为主。各期次岩体相互叠加交织,岩类复杂多样,受构造控制明显,多呈EW向展布,为金、钨、锑等成矿元素活化、运移和富集提供了充足的热源,对金属矿产成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1]。
图综合异常特征
火嚼龙潭地区大地构造属东昆仑弧盆系的北昆仑岩浆弧,构造岩浆演化为华力西期—印支期俯冲碰撞造山环境[4]。该区南侧为昆中深断裂,出露地层为早太古界—早元古界金水口岩群变质岩系,是有利于金成矿的变质岩建造;区内侵入岩岩性复杂,主要为早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及少量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该区接触带构造、构造破碎带及酸性岩脉发育,具有形成岩浆热液矿产的构造岩浆条件。
本研究将火嚼龙潭地区与其南东约30 km的果洛龙洼金矿区进行对比分析。可知:①赋矿地层,该区Au异常主要分布于早太古界—早元古界金水口岩群出露区,果洛成洼金矿床(点)及Au异常也分布于金水口岩群(有按纳格金矿点)和万保沟群(有果洛龙洼金矿床)地层出露区[15-16];②岩性特征,前者赋存于金水口岩群的一套老变质地层中,后者除了与金水口岩群老变质地层关系密切外,还与万保沟群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基性火山岩关系密切[15-18];③构造背景,两地同处于昆中断裂北侧的次级断裂破碎带中,均发育幔源岩浆,成矿与NW向或近EW向构造破碎带、韧性剪切带关系密切[19];④Au异常特征,该区Au异常峰值(379.07×10-9)、平均值(20.94×10-9)和衬度值(5.04)均高于果洛龙洼矿区Au异常峰值(29.86×10-9),平均值(5.79×10-9)和衬度值(2.32)[15-18],可见火嚼龙潭地区找矿潜力较好。
图4 火嚼龙潭地区元素异常套合及找矿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