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雪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明沈周《溪山秋色图》卷为该博物馆亚洲艺术部重要的藏品之一。1976年,此图卷被时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董事会主席Clarence Douglas Dillon(1909~2003年)从Earl Morse夫妇手中购入,并于1979年捐赠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98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之后在1987至2016年间多次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成为代表该馆中国艺术的重要藏品之一(图1、图2)。
此《溪山秋色图》卷,纸本,淡墨,纵20.6、长640.7厘米,为沈周老年仿倪瓒笔意的长卷,尺幅较首都博物馆藏沈周《仿倪云林山水图》①更长,所绘远山、近坡、树石等景物更加丰富,结构舒朗,用墨简淡,突出了深秋湖野萧瑟的意境。此《溪山秋色图》卷末有沈周、姚绶(1422~1495年)、陶赓、罗振玉(1866~1940年)等4人跋尾,另图上有孙毓汶、山本悌二郎、穆思3人藏印,是一幅流传有序的沈周晚年佳作。而图卷末尾处另一方“莲生审定”朱文方印的归属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图3)。1969年,普林斯顿大学藉由“趋古:Earl Morse夫妇收藏明清绘画展”出版了《趋古(In the pursuit of Antiquity)》(下简称《趋古》)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此《溪山秋色图》卷的基本信息,此书作者认为此印应属清代诗人项鸿祚(1798~1835年)。②而笔者通过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沈周《桃花书屋图》轴之上印记及文献资料的对比,认为此《溪山秋色图》卷之上的“莲生审定”一印应属王懿荣,并且此“莲生审定”之印与孙毓汶诸藏印一同出现,还揭示了孙、王二人通过鉴赏活动所建立的密切的私人关系,故特撰此文以请方家指教。
图1 沈周 溪山秋色图卷引首
图2 沈周 溪山秋色图卷局部
项鸿祚,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词人。《趋古》一书中认为此“莲生审定”印属项鸿祚,应根据其字与生辰判定。但此“莲生审定”若为项氏存印存在着两个疑点。首先,项鸿祚祖上虽为富商巨贾,但到其辈,家道中落,年仅38岁就穷愁而卒,这让人不禁怀疑其是否有能力接触到明代沈周一辈的书画珍品,更不需提鉴藏钤印了。其次,观“莲生审定”一章的钤印位置在孙毓汶“迟庵书画”之右(图4)。按照通常古书画钤印原则左下角为最优位置来看,此“莲生审定”的位置不如孙毓汶收藏章的位置,其钤印时间应在孙毓汶钤印之后。项鸿祚于1835年在孙毓汶还未成年时就过世了,显然说明此“莲生审定”一印不属于项鸿祚。
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沈周《桃花书屋图》轴之上同样有一枚“莲生审定”朱文方印,从其篆刻风格与外框左侧缺刻来看为同一方印,这枚印记或可为我们进一步确定“莲生审定”的归属(图5)。沈周《桃花书屋图》轴左下部另三方印鉴分别为“明善堂览书画印记”(弘晓,1722~1778年),“杨氏海源阁藏”(杨绍和,1830~1875年),“莱山真赏”(孙毓汶,1833~1899年)(图6)。笔者曾撰文《沈周〈桃花书屋图〉流传考略》一文,③论述此图应是怡亲王载垣(爵位继承自弘晓)因“辛酉政变(1861年)”被牵连之后,家道中落,藏书佚散,随怡亲王府藏书一起被杨氏海源阁收入。因杨氏收书与怡亲王府抄家间隔时间并不长,加之项鸿祚活动在钱塘一带,距离怡亲王府所在地北京和杨氏海源阁所在地山东两地均比较远,故此《桃花书屋图》轴中间被项氏收藏的可能性很小。其次,以杨氏海源阁的身份,邀请一位钱塘没落文人前来鉴赏并钤“审定”印的可能性极低,况且项氏在1860年前后不过十几岁。因此,此“莲生”应是与杨绍和或孙毓汶年龄相仿之人钤印,因而王懿荣的可能性最大。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莲生、濂生,号古现村人,养潜居士,山东福山(今山东烟台)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任国子监祭酒。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进北京时,任团练大臣,抵御侵略军,七月京城失陷,投井死,谥文敏。王懿荣好古精鉴赏,工书法,行、楷、篆、隶皆精,乃发现及收藏殷墟甲骨第一人。在王维朴所撰《诸城王氏金石丛书提要》中记载王懿荣有“莲生考藏金石文字”“莲生珍藏”等印记,并记录了一则王懿荣题记:
公题曰:“借㦸门叔氏所藏拓本,校补其造象拓本,得诸嘉荫簃者最汇,故多出两录外。戊辰六月(1868年)荷花生日。莲生。”④
此则题记说明王懿荣24岁时便已使用“莲生”一字,并刻多方印章,虽未记已刻有“莲生审定”一印,但可以推测王氏或是在之后的时间里刻制了此枚“莲生审定”印章。
另外,杨绍和、孙毓汶与王懿荣同为山东人,活动年代相似,且皆好古精鉴藏。杨氏海源阁虽地处山东,但杨绍和之子杨保彝曾赴京供职,这就给了三人同在北京进行鉴赏活动的机会。
而上海博物馆藏元钱选《浮玉山居图》的跋尾则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猜测。王懿荣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跋中称赞了此画“意境殊绝”,并言:“今此卷与利津李氏旧藏《弁山雪霁》卷同归迟庵八丈太夫子(孙毓汶)秘籍。计此二十年间得见霅溪山水卷子者三,深兴眼福不浅。”⑤说明王懿荣是在孙毓汶收藏了此卷之后得见。王懿荣落款自称“门下再传弟子懿荣谨记”,说明了王氏与孙毓汶的关系。孙毓汶愿意拿出这些珍藏书画给这位门生鉴赏并题跋,可见其对王懿荣的重视与欣赏。
最后,回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溪山秋色图》卷,图卷之上再一次出现了孙毓汶鉴藏印与“莲生审定”一同出现的场景,不仅证实此“莲生审定”实属王懿荣,且再次印证了孙、王二人关系之密切。
图3 沈周 溪山秋色图卷之上的“莲生审定”朱文方印
图4 “莲生审定”印的位置
注释:
①倪葭《沈周〈仿倪云林山水图〉的流传与影响》,《中国书画》2017年5月。
②Roderick Whitfield: In pursuit of Antiquity: Chinese Paintings of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Mr. and Mrs. Earl Morse,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1969, Pp51.
③李雪、于成龙《沈周〈桃花书屋图〉流传考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2月。
④王维朴《诸城王氏金石丛书提要》不分卷,民国十九年铅印盉盦著书本。
⑤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12册,上海书画出版社。
图5 沈周 桃花书屋图轴之上的“莲生审定”朱文方印
图6 沈周 桃花书屋图轴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