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院藏乾隆瓷

2018-08-18 06:41高雪张语师
收藏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清乾隆窑变粉彩

□ 高雪 张语师

图1 清乾隆 矾红彩留白缠枝花纹碗

乾隆时期正处于清代盛世康、雍、乾三期的巅峰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瓷器的生产也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乾隆皇帝博古通今,有着极高的艺术鉴赏水平,特别是对瓷器的生产更有着独到的见解,常有亲下谕旨指定瓷器器型、品种烧造之事。乾隆一朝瓷器的生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品种之丰富,种类之多样,装饰之华丽,都是历朝所难以相比的。《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制瓷业集我国历朝名窑之大成,制做了许多精巧的瓷器。不仅官窑成就显著,民营窑厂也兴旺发达。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笔者通过对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乾隆瓷器的整理,综合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

胎体或薄或厚均质地细腻,厚薄适中,修胎规整。釉面匀净润泽,并显坚致。

二、造型

既有继承前朝康雍式样,也有仿制明代式样、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还有创新式样,造型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陈设观赏瓷、文房用具等。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总体看,乾隆瓷器的造型达到无物不备的境地,端庄规整,大小器物制作均甚精致,无论工艺多么复杂和细致,都能随心所欲,竭尽制作之能事。

三、纹饰

图案纹饰的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内容多含福禄寿和太平盛世的寓意。彩器中的色地轧道和万花地锦上添花、开光图案等,此时广为流行。繁复交混使用的色地装饰、剔花轧道及大面积加施金彩等,更增添了富丽堂皇的气氛。纹饰中演化出许多连续性的规矩图案,画风严谨而细腻。

图2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图4 清乾隆 珍珠地粉彩开光六棱瓶

四、款识

青花、蓝料、金彩诸款。方框内书写宋体、楷书或篆书,字体规整。

图3 清乾隆 粉彩攒盘

为了使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乾隆瓷器,现从吉林省博物院藏品中选出数件作品加以简要的介绍。

1.清乾隆 矾红彩留白缠枝花纹碗(图1)

高6.5、口径12.7、底径5.7厘米,传世品。侈口、深腹、圈足。碗外壁以矾红彩留白画缠枝花卉,器里白釉,底足青花署“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书款。矾红地留白瓷是乾隆时期常见的品种,器型有碗、盒等,胎极薄,工艺精湛。矾红釉自明宣德时期烧制成功,以后历代皆有烧制,因为铜红釉烧造难度大,作为替代品,以铁为主要呈色剂的低温红釉应运而生,且因为呈色稳定,成本低廉,因此颇受欢迎。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因此称矾红,又称铁红。

2.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图2)

乾隆赏瓶高37、口径9.1、足径12、腹23.3厘米,瓶撇口、细长颈、圆鼓腹,高圈足微向外撇。足内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3行6字撰书款。造型端庄、古朴、青花色泽鲜艳。腹部主题图案绘一周缠枝莲花纹。青花纹饰从上至下依次绘海水、如意垂云、焦叶、回纹、缠枝花卉、如意云肩、莲瓣和卷草纹。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御窑器。

图5 清乾隆 矾红藏草瓶

图6 清乾隆 仿龙泉桃形洗

图7 清乾隆 白瓷三足提梁壶

乾隆青花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典型乾隆器,一类是乾隆仿古器。典型乾隆器生产量极大,是当时社会大众生活用瓷、陈设用瓷、外销出口瓷的主体。其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的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现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从工艺制作上看,其胎体的成型、青料的绘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乾隆仿古瓷不像雍正仿古瓷要求那么严格,但产量却远大于雍正朝。仿古的方法基本沿袭前朝,仿的最多的是明宣德青花瓷。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民窑青花种类丰富,色彩艳丽,画面多样,精瓷与粗瓷的差别很大。赏瓶,初名“玉堂春瓶”始见于雍正,以后历朝都有烧造,成为官窑传统器型。瓶呈撇口、长颈、圆腹、圈足,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是清代皇帝定制专门用于奖赐有功大臣的,取其“青(花)莲(花)”谐音,意在“为政清廉”。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

3.清乾隆 粉彩攒盘(图3)

高2.3厘米,通体由内外两层共9块组合而成,里心一块,外围8块,称为“九子攒盘”。整器为圆形。第一层为主盘八方形,第二层为副盘如意肩形。器壁浅坦,口沿外折,唇边,盘面平整。足为随形线平足。主盘纹饰为紫红色压花和山、水、树,副盘盘唇绘红彩几何菱形花纹,每块里心分别彩绘白地菊花、绿地月季花、黄地牡丹花、酱褐色地金彩描花卉、兰地绘有荷花和缠枝花纹饰、粉地兰草花、蓝地球状形及五彩花绘等纹样。外壁白釉,绘红、黑染状彩。器型规整,厚薄均匀;釉面细润,柔和,富有层次感。盘底施釉,无款,胎釉结合较密。这件攒盘整体纹饰连贯流畅,用笔匀净,起落有致,内外两层纹饰相互呼应,俗中藏雅。

攒盘,从文意上看,“攒”是移动之意,对盘而言应是“能移动之盘”。《说文解字》曰:“攒,聚也。”所以,攒盘是以分割成数件的盘相攒组合为一个整体,是由多个盛装物品的盘子组合起来的礼器。先为大盘,后民间次以小盘,渐次而组合在一起,始成攒盘。攒盘这种工艺,成型较难,由于每组分别有几十块组成,需有及其严格的设计,并准确地把握各部分的尺寸,才能使烧成的个体组合严密、不留缝隙。

此种组套式攒盘,始于明代万历晚期,康乾兴起,并延续至晚清。攒盘,是康熙时期富有时代风格的器物。它自明代晚期出现以来,至康熙时发展为各式各样,一组攒盘的组成,少则5个,多者达20多个。大多由内外两层、三层组合而成,构成不同的形状,可组成圆形、四方、六方、八方,或叶形、牡丹花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式样。攒盘以少数拼凑者,据块数而论,旧有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之说。技法上雕、刻、画、绘均有。色彩上有青花、粉彩、三彩、五彩、色地轧道、斗彩、贴花、印花等。纹饰以四时花鸟、人物、山水、吉祥话语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等。

4.清乾隆 珍珠地粉彩开光六棱瓶(图4)

高37、口径12.2、腹19、底11.2厘米。此瓶侈口、短颈、瓜棱腹,圈足,珍珠地。器内器底为浅绿釉。纹饰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六面开光,上部为粉彩绘婴戏纹饰,6个姿态各异的童子正在玩耍,腹部主题纹饰以粉彩绘高山流水、庭院楼台,配以树石花草、间饰人物,画工精湛而极富层次变化,景深意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康熙后期问世后,经过雍正一朝的发展,在乾隆时期达到极高水准。

乾隆时期除了“白地”绘粉彩外,还有“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品种。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花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5.清乾隆 矾红藏草瓶(图5)

高22、腹9.4、口径3.4、底12.1厘米。圆口、圆唇、长直颈,颈部突出扁圆形饰,溜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倒盘式底。从口沿起花纹饰依次为:云雷纹、花瓣变体莲瓣、如意云头、桃型饰、莲花朵、变体蕉叶、粗细双环、变体莲瓣。此瓶制作规整,纹饰描绘得十分精细,是典型的乾隆官窑精品。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颈。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品。

图8 清乾隆 兰地黄龙纹盘

6.清乾隆 仿龙泉桃形洗(图6)

高2.3、长13、宽11.8厘米。器型为半个桃形,一端有桃枝、树叶及一小桃,通体青绿釉,底有9个支钉痕。

图9 清乾隆 粉彩开光文字挂瓶

图10 清乾隆 茶叶末釉鼻烟壶

龙泉窑在清代已经很少能烧出上佳的器物了,而且自康熙中期以后基本上处于停烧状态。乾隆时景德镇除仿五大名窑也仿烧龙泉窑,而这时的龙泉窑一些传统的烧制技法已经失传,烧成的器物釉面缺乏那种厚润如玉的感觉,稀薄泛黄,已经失去龙泉青瓷不尚纹饰、以神胜形的传统风格。本文介绍的这件桃形洗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些胎釉上的缺陷,但它的造型和装饰都很别致。是乾隆朝为数不多的龙泉瓷中的一件精美之作。

7.清乾隆 白瓷三足提梁壶(图7)

白瓷是我国古代的著名瓷器。系在含铁量低的瓷坯上施以纯净透明釉烧制而成。釉料中没有或只有及微量的呈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过高温火焰烧成的素白瓷器。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出现。清代白瓷生产主要集中在景德镇和德化两地。

8.清乾隆 兰地黄龙纹盘(图8)

盘高4.4、口径25.3、底径16.1厘米。碗敞口、斜弧腹、圈足,内外壁均为兰地黄釉双龙赶珠纹。内底为正面赶珠龙纹。圈足内白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书款。

图11 清乾隆 炉钧釉灯笼瓶

龙是封建权威的象征,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皇室使用的器物上充满着龙纹。作为一种纹饰或图案,龙纹在瓷器上出现大抵是在五代时期,龙纹使用最早没有太多的禁忌。元代时对龙纹瓷的烧造有了规定,到了明代,统治者对龙纹实行垄断,凡饰有龙纹的瓷器大多为官窑器物,清代对龙纹的使用更加严格,五爪龙纹严禁民间使用,三爪和四爪纹民间方可使用。此盘器型规整,釉面莹润,双龙图案生动传神,呼之欲出,是乾隆时期官窑制品。

9.清乾隆 粉彩开光文字挂瓶(图9)

高8.9、口径5.1、腹8.5、底6厘米。喇叭口、束长颈、溜肩、椭圆,腹上部略鼓,足底外撇,平底。一面削平,上有坡状内凹及二圆孔。肩有二螭状细耳(一缺),内饰绿釉,外口沿为一周连体回文,主体部分为红地勾莲纹,开光内白釉地墨书乾隆御制诗一首,并有篆书乾隆朱款。外撇足上依次饰一周变体莲瓣纹,小联珠纹、描金卷草纹。削平一面施朱红釉。底描金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单行横写。

10.清乾隆 茶叶末釉鼻烟壶(图10)

通高8.5、口径1.2、底径2.3厘米。瓷质,有珊瑚盖。此烟壶圆口、直颈、广肩、筒腹、圈足,全器施茶叶末釉。

乾隆朝是鼻烟壶的鼎盛时期,其制作规模最大,品种质地繁多,选材精良,造型新奇,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是装饰繁缛,精工细作。

茶叶末釉是乾隆时期著名的色釉品种,是高温一次烧成的乳浊釉,施釉较厚,釉中含有很多不规则的黄色小点。釉面为失透状,釉色黄、绿相间,在暗绿色的底釉中闪耀着许多美丽自然的黄色星点,犹如将茶叶研成细末调在釉里,古朴清丽,耐人寻味,俗称“茶叶末”,绿者为茶,黄者为末。茶叶末釉得名于它的颜色,但这只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名称,根据它们颜色的细微差别,还有一些别的名字,如“蟹壳青”或“蟹甲青”。乾隆时期的茶叶末釉釉面平静或有棕眼和丝纹,不及雍正时期的滋润。

11.清乾隆 炉钧釉灯笼瓶(图11)

高23.2、口径7.8、底8.2厘米。灯笼瓶,瓶式之一。因形似长圆形灯笼而得名。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圆腹、圈足。该器物腹部贴对称双暗耳,通体施炉钧釉。乾隆时炉钧釉主要特点是蓝、绿、月白色交织而成。器底为3行“大清乾隆年制”6字篆书款。底款有要磨掉的现象,即一说所谓“挖款充旧”;另一说称此类器物乃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抢时流失民间,光绪时宫廷命端方、庆筱山查寻收回,有人怕因隐匿不报而被治罪,故挖去官款。炉钧釉灯笼瓶是由北京文物总店调拨的,属馆藏二级品。

12.清乾隆 窑变釉如意双耳瓶(图12)

高22、口径4.5、腹12.5、底6.2厘米。侈口,长颈,如意双耳,折肩,弧腹内收,圈足外撇,通体窑变,腹部两道突出弦纹,底有3行刻款“大清乾隆年制”6字篆书款。器底为酱色混白亮釉。此瓶釉面由红、蓝、月白各色交织而成,窑变釉色有深浅、浓重之分,釉面光润晶亮,玻璃质强,形体端庄,比例适度,造型、釉色、款识上均是乾隆晚期窑变釉的风格。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乾隆年间已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鼎盛时期。单从釉色来看,仅仿古彩瓷上贡给皇帝的就有57种之多。既有仿制的古窑名器,也有新创烧的新紫釉、米色釉、天蓝釉、窑变釉等品种。其种类繁多,更涉及古铜彩、漆器、东西洋彩等许多奇巧之物,可谓斐然大观。这件窑变双耳瓶正是这一时期景德镇官窑窑变釉瓷中的佳品。

图12 清乾隆 窑变釉如意双耳瓶

窑变釉自北宋钧窑,主要表现为蓝、红两大类,原是人们在烧瓷过程中因不能控制釉料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窑内温度而意外得到的一种釉色。其着色剂为氧化铜在还原过程中呈现的一种铜红釉,且以其变化莫测的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朱砂红、胭脂红、天蓝、天青等许多美丽奇妙的釉色而闻名于世。世人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钧窑釉色的千变万化,但当时人们并未完全掌握铜红釉的成色技术。然而就其本身来说,钧窑铜红釉的出现,结束了中国陶瓷工艺史上长期以来以青釉瓷为主流的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陶瓷发展史上一件划时代的技术创新。到了明代,景德镇御器厂才真正掌握了红釉器的成色技术。永乐、宣德年间曾烧制出被誉为“宝石红般釉色”的红釉瓷。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经过郎窑、年窑,特别是唐窑的不断积累、创新,在仿制出梦幻般美丽色彩的钧窑器的同时,又新创烧出堆脂如玉,光润如宝石般五彩斑斓的窑变釉色。其工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为大观。这件双耳瓶,作为这万花丛中的一点红,正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这朵奇葩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猜你喜欢
清乾隆窑变粉彩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清乾隆时期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酥油供灯研究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特色窑变组壶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瓶上花枝簇簇俏 记一组清乾隆时期壁瓶的修复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