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阳
(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儿内科十二病房,辽宁 辽阳 111000)
NRDS(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经常出现在早产儿当中,是因为PS(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对患儿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1]。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是治疗新生儿早产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手段。现如今,临床当中经常应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械辅助通气包括有NCPAP(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MV(控制性通气)以及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其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2]。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我院进行治疗的早产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一共有9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一组各46例。当中,治疗组男30例,女16例。胎龄在28+5~35+2周,平均为(30.23±1.54)周;对照组男32例,女14例。年龄在27+1~34+2周,平均为(29.07±1.58)周。
1.2 临床方法
1.2.1 PS治疗:对两组患儿采取呼吸道清理、心电监护以及保暖等相关治疗,并且在气管当中推注70 mg/kg PS(生产厂家:杭州Elisa kits),根据患儿病情,在首剂以后的12~24 h重复进行推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推注方法为:常规气管插管以后,在插管距离患儿牙龈的4~5 cm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将针头向下斜刺入气管插管的管腔当中,在气囊正压通气的时候,分3次均匀速度推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60 s以内完成,推注完成以后将针头拔出,推注间隙和推注后继续气囊正压通气5 min。
1.2.2 通气治疗:治疗组对患儿采取NCPAP进行治疗,吸氧含量在40%~60%,氧流量每分钟在5~8 L,呼吸末正压在4~6 cm H2O。对照组采取CMV通气模式,吸氧含量在40%~60%,氧流量为每分钟10 L,吸气峰压为15~20 cm H2O,呼气末正压为3~5 cm H2O,呼吸机频率每分钟在30~35次,吸气时间在0.45~0.75 s。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儿的pH值、PaO2、PaCO2水平、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中搜集所得的所有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相关计量资料均应用 表示,两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pH值、PaO2、PaCO2水平情况对比:对照组患儿的pH值为(7.21±0.09),PaO2水平为(46.2±8.7)mm Hg,PaCO2水平为(45.2±9.5)mm Hg,治疗组患儿的pH值为(7.35±0.05),PaO2水平为(85.5±5.6)mm Hg,PaCO2水平为(36.5±6.5)mm Hg,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pH值、PaO2、PaCO2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改善情况对比:治疗组患儿的呼吸机使用时间为(62.7±9.1)h,用氧时间为(92.7±11.3)h,住院时间为(18.1±5.4)d;对照组患儿的呼吸机使用时间为(86.5±8.5)h,用氧时间为(123.5±19.7)h,住院时间为(23.5±6.1)d,治疗组患儿的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改善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改善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呼吸机使用时间(h) 用氧时间(h) 住院时间(d)治疗组 46 62.7±9.1 92.7±11.3 18.1±5.4对照组 46 86.5±8.5 123.5±19.7 23.5±6.1 t值 - 5.293 4.518 11.497 P值 - <0.05 <0.05 <0.05
现如今,随着临床医疗的日益发展,早产儿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问题,然而与其呼吸相关的疾病,例如,早产儿肺损伤等相关造成相关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早产儿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造成的一种呼吸道疾病,是造成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3]。其症状主要包括有肺顺应性较差、呼吸困难以及肺功能残气量明显降低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是当今我国公认的有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规方法,其作用主要在发病诱因的治疗,对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以及分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肺上皮细胞再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使肺顺应性以及肺功能残气量得以进一步提高[4]。注射使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是国内首例从牛肺当中提取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使患儿的氧合功能和肺部换气功能得到明显改善[5]。
根据研究表明[6],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使肺泡气液界表面张力明显降低,使肺顺应性明显增加,使萎陷的肺泡充分扩张,使肺泡通气以及换气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大多数患儿采取70 mg/kg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次以后就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控制性通气以及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是当前临床经常应用到的机械通气方式,可以使呼吸功能衰竭患儿的氧合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使患儿的病死率明显降低。然而由于这是一种非生理性的正压通气,肺组织无法承受这种压力,也许会使肺损伤进一步加重,一旦没有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则会造成患儿出现生命危险。根据研究表明[7],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无创性通气方式,在呼气末维持肺泡正压的时候,能够有效避免肺泡塌陷,使肺功能残气量明细增加,使肺顺应性得到明显改善,使肺内分流明显减少,使氧合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还可以使呼吸做工明显减少,使已经塌陷的肺泡再一次得以充分扩张,使呼吸道的阻力明显减少,以及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的加温湿化装置,可以对呼吸黏膜给予有效保护,对痰液的排出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使患儿呼吸道保持通畅。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患儿的pH值为(7.21±0.09),PaO2水平为(46.2±8.7)mm Hg,PaCO2水平为(45.2±9.5)mm Hg,治疗组患儿的pH值为(7.35±0.05),PaO2水平为(85.5±5.6)mm Hg,PaCO2水平为(36.5±6.5)mm Hg,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pH值、PaO2、PaCO2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的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相关报道相一致[8]。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早产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显著,使住院时间和呼吸机应用时间明显缩短,使并发症明显减少,进而有效改善患儿预后,具有临床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