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彬 张仁亮
摘 要: 无阅读,无以成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个性化阅读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又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需要,更真正体现阅读的真谛。个性化阅读要立足文本,多元创新,丰富阅读,更要注重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是读与做相结合,是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 语文 阅读 个性化
无阅读,无以成语文。长期以来,阅读分值在考试中占据“半壁江山”,可以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高中阶段学生阅读总体得分仍然不理想,因为学生阅读量不够,也因为阅读得不到有效的方法指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2]
陶行知说:“书是一种工具,只可看,只可用。看也是为着用,为着解决问题,断不可以呆读。认清这一点,书是最好的东西,有好书,我们就受用无穷了。”[3]
叶圣陶说:“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写固然重要,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1]
为达到新课标要求,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真正体现阅读的真谛,高中阶段应重视个性化阅读。
一、个性化阅读的理解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改革的产物,没有绝对的标准,也不可能有确切的含义。因为在阅读与教学中有不同的理解。
(一)个性及个性化
个性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固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称。包括性格、气质、习惯、兴趣、爱好、智能等。个性化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习惯、兴趣等促成某一事情。
(二)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在一定情境中根据自己的性格、习惯、兴趣等形成的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阅读习惯。这种阅读习惯能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这种阅读行为是个性化的、自主的,是“不以教师思想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2]。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一种自主—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包括好奇心、寻求知识和探索秘密的欲望。人的学习不用督促,不用指导,而可以自主进行。这种自主—主动学习会从学习目的、内容、过程与方法中体现出来。在学习目的上,是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在学习内容上,应该是学习者自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知识和经验,应该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充分自由。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应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的材料,并亲身体验学习结果。通过这样一种自主—主动学习,才能学会如何学习,这对人的发展尤为重要。正如罗杰斯所说的:“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4]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這对打破传统语文教参统治,肢解文本,标准到底,起着颠覆性的作用。这种个性化阅读“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2]。
二、个性化阅读的要求
个性化阅读不是随意而读,而是立足文本,多元创新,丰富阅读。
(一)立足文本
个性化阅读要求我们从传统框架中走向文本自身,能对阅读的文本及文本涉及的人生、社会、自然等现象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能形成富有创意思想认识的阅读。只有立足文本,才能使学生的多元化感悟与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协调,避免学生误读。
(二)多元创新
解读是一个过程,是多向多元没有固定答案的。阅读是对文本的深化、升华、再创造。“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年龄、学识、阅历、立场等不同,解读也会不同。我们应珍视学生的直观感受,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能“以教师的思想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2]。
(三)丰富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
张伟忠博士说:“阅读塑造个性,阅读化育气质,阅读改变人生。”[5]
有丰富阅读,才能更好地为个性化阅读打下坚实基础,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阅读就没有语言积累、文化积淀、思想启迪、方法借鉴,也就没有作文质量的保证与提高,同时阅读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语文新课标指出:“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2]
书籍如山海,不能穷其尽。个性化阅读方法众多,下面从四个方面简要谈谈。
(一)选读
读物无数,可根据个人的性格、喜好选择。如:
1.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今中外名著,读它能得到精神的陶冶。
2.名人传记,能展现他们成长的足迹、奋斗的历程和光辉的业绩;展现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执着的追求。读它,有如聆听他们的故事,能得到精神的洗礼。
3.科普书籍,读它可以积累智慧、启迪思维。
4.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无声老师”,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以向他们“请教”。
当然,只要感兴趣又内容健康的,就可作阅读对象。
(二)略读
崔峦老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地、不进行深究的阅读。事实上,内容众多,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略读是广泛涉猎知识的很好途径。
(三)精读
精读也叫细读,可分为三个层次阅读。
第一层,浏览阅读。这相当于略读,即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在这个层次阅读完成之后,会发现一些或疑问,或喜爱,或重要,或有益之处。
第二层,重点阅读。在上一层次发现的疑问、喜爱、重要、有益之处再重点阅读,在这个层次阅读完成之后,对这篇文章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但同时会产生一些新的疑问和渴求。
第三层,全面阅读。在上面的基础上从头到尾再细心阅读,仔细品味字词句、人物语言、感情刻画等,理解作者写作的感情、目的,感知写作手法、风格,感受表达效果等。
经过以上三层阅读,对文章会有比较深的理解,继续阅读,你会成为高手。再三品读,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或启迪,慢慢地,你可成为专家。
好文章,韵味无穷,百看不厌,难以释手,值得精读。
(四)赏读
阅读,既是一种精神体验,又是一种审美欣赏。赏读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优秀的作品或语言优美,或形象鲜活,或情感丰富,或富含哲理,或赞弹人事,当投入精力感受、理解、欣赏时,那种余音绕梁、醍醐灌顶、如沐春风的感觉堪为美的旅程。
(五)读做结合
一般的阅读是“劳心”的阅读,只有“劳心”与“劳力”结合的阅读,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尤其高中阶段,所有阅读都应学以致用,只有读、做结合,才能更好地收获阅读效果。
“劳力”,就是“做”,在閱读的基础上把美言佳句、故事材料摘录下来,供品赏、供思考、供积累、供写作。阅读时有了“源头活水”,写作时才有可能文泉思涌。
陶行知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的‘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3]此语更是道出了读做结合的重要性。
新课标提倡并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事实上,个性化阅读是活的阅读、美的阅读,因为它才尊重人性、张扬个性。
郭思乐说:“‘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的……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6]
个性化阅读,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又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需要,更是真正体现阅读的真谛。为此,高中阶段应重视个性化阅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17.
[3]朱永新.陶行知教育箴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2.
[4]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现代学校心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7.
[5]徐玲英.个性化阅读教学浅识[Z].网文,2013.
[6]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