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VS不上大学: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2018-08-16 00:22布米米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人脉韩寒大学

布米米

今年年初,著名的反大学旗手韩寒发了一条微博,让众人惊呼:“没想到韩寒这个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

韩寒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斜杠青年:作家/职业赛车手/主编/音乐人/导演,而且他还把这些标签都玩成了顶级。但更多人记得的,一定是当初他对“九年义务教育一高考一上大学——求职”这条路石破天惊的叛逆姿态。

2000年,还在读高一的韩寒选择辍学,并出版了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封面上的宣传语是:七门功课亮红灯,照亮我的前程。不管支持与否,所有人都在观望,这个辍学少年脱离大学这条“正轨”之后,到底会中途爆胎还是狂飙突进。之后的18年,人生赢家韩寒从“文学韩寒”“公民韩寒”“导演韩寒”……甚至“国民岳父韩寒”,一路风驰电掣,完美蜕变,成为那些选择不上大学的人口中最完美的论证。

在微博上,韩寒说“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我听到有人美滋滋得意洋洋说,韩寒,我学你退学了。我不理解。我做的不好的地方有什么好学呢?为什么不去学我做的好的地方呢?”打脸就服韩寒,打完曾经不看好他退学的人,又打了那些后来学他退学的人。

大学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又从我们身上拿走了什么。

这些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不上大学”的队伍,一些人像韩寒一样,证明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有一些人在社会上摔得鼻肿脸青。

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吗?韩寒及其追随者们早已用自己的人生作答。

不上大学会死吗?这个世界上很多问题都没有明明白白的答案,但这个问题,我却敢百分百地回答:不会。不然这么多年来,那些没进入大学的,我怕早已尸骨如山了。

但关于上不上大学的辩论永远都不会停战。

正方的辩手常说,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它是最好的路、最捷径的路。大学为我们进入社会准备好了一切: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机会、广阔的试错空间、优质的社交资源、文凭这块通往好工作的敲门砖。这条已知的道路,有导游、有同伴,无数人已经走过,不会出什么乱子。

反方的辩手认为,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重本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成教的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上大学的是在火车上的,他们的路线、路程、速度都是拟好的,不可更改,毫无惊喜。不上大学的人,却可以选择各种交通工具,飞机、汽车、高铁,甚至降落伞、滑板、自行车、徒步……未知的道路,也充满了意想不到的风景,更早出发、不用排队,自己控制路径与速度,甚至还可能更快抵达。

比较哪条路径更优,是一个很难有标准回答的问题,这样的辩论只会无休无止。比起孰优孰劣,我想换一个思维,探讨对于一个18岁的年轻人,无论上不上大学,都该对自己的未来作哪些必需的规划。

考虑上不上大学之前,其实得想清楚一件更重要的事。

人生如果没有方向,无论怎么走,都像是游荡。这句话,对上大学和不上大学的人都是通用的。

对上大学的人来说,大学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各种社会实践,去寻找适合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

如果在大学之前就开启了生涯规划,对自己和社会有比较充分了解的话,那填报高考志愿,就是对人生方向的第一次固定,大学期间,就是在这个大方向里,对未来路径的进一步精确。就像我们本期的采访人物里,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金则宇,虽然专业不算主动选择,但因为喜欢和有生命的事物打交道,所以也算是他认可的方向。大学期间,发现自己对科研理念并不感兴趣,最后找到了用摄影造像的方式去保护植物。

如果在大学之前没有做好生涯规划,上了大学才发现自己所选的专业,不适合自己,就会麻烦很多。有的人可能会通过双学位、考研、出国等方式,另辟道路,也有少数的像张作兴一样,鼓起勇气从大学里退学,回头复读,重新选择大学和专业,修正自己的人生方向。

对于不上大学的人来说也一样,在女团里打拼的曾婧乔,她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做艺人,站在舞台上表演。之后,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形成合力,一起把她带往自己的梦想之地。

真正优秀的人,一定是知识与技能兼备的。

大学是从学校到社会的中转站,它用“半指导”的教育模式,来帮助我们实现过渡:一方面,提供专业学习的系统课程、名师的悉心指导;一方面,不再有中学时期那样几近24小时的监督与管理,给我们自由的空间,让我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千军万马,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这座独木桥,有一部分人却在这个桥上迷失了,肆意地挥霍四年时间,不通过课堂去积累专业知识,也不通过实践去打磨专业技能,沉迷于游戏或者无效的社交里,12点的钟声敲响,大学这双水晶鞋失去了魔力,拿着平平的成绩单和空白一片的简历,被现实打回原形,原来从里到外都是一个灰姑娘。

到了社会,没有拿得出手的竞争力,有的找不到工作继续啃老,有的只能拿到低微工资勉强养活自己,这些人,大学四年,仿佛上了一个假的大学,也落为了“上大学不一定更好的”的论证。

没上大学的,其实更难。如果没有很好的自学能力,没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那就只能靠体力为生,做着低性价比的工作,往往会成为底层中的底层。

最终,能够在社会上闯出一片天的人,一定是像曾婧乔那样,为了成为艺人,刻苦的训练、学习各种艺人修为,甚至小到站姿各方面。

没有哪条路比哪条路容易,只有那些有好的学习能力,肯学习、肯吃苦的人,才能真正的成为人上人。上大学不是人唯一的出路,但学习卻是人唯一的出路。毕竟谁都没有不学就会的超能力。

上不上大学,在技能的掌握上,确实有所差别。通常来说,同一个领域里,不上大学的人,会有更丰富的实操经验,更娴熟的实操能力;上过大学的人,会有着更扎实和全面的专业知识。

假如现在有一个大公司正在招聘摄影师,你可以拿出什么东西来快速地取信于面试官?一个上了大学的人,可以拿出自己的大学毕业证书,证明自己合格;一个没上大学的人,可以拿出自己拍过的作品,证明自己可以达到要求。但这些都是最低要求。

真正优秀的人一定是知识与技术兼备的。

对于没上过大学的人来说,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途径可以去获取系统的知识与名师的指导了。例如,在网易公开课上,就有大量国内国外名校名师的课程可供学习,很多人也会去自学考取各种资格证书,为自己增添竞争的砝码。

就像香港知名主持人粱继璋说的,虽然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没有受过太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读书,也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

只是一张毕业证书,也不够说服力了。上大学的人,也在越来越重视实践,在我们采访的人物中,张作兴的摄影作品获得了许多的奖项,还登上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吴晶晶制作的《砖头爸爸》入圍了纪录片大会的提名;金则宇组织“理想童年工作坊”深入农村,与农村干部、种植大户商讨农业创业……

这些优秀的人会打破自己所处环境的局限,抹平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成为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

除了自己变得优秀,还要跟更多优秀的人在一起。

从广外退学,再考入暨大的张作兴非常清楚人脉的重要性。

在广外,他也有参加摄影社团,但社团里的人大多只是把摄影作为爱好,这和他想要的不一样。在暨大,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除了传授知识以外,他们在社会上也是让人礼敬三分的专家,甚至还在一些公司担任重要的职务,他们也许可以给张作兴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帮他作一些推荐;一个学院里的同学,在校时可以一起讨论、切磋技术,出校后,彼此就是最牢靠的人脉资源,合作、推介、打探,无一不能,还不再需要你花很大的精力与金钱去建立和维系。

张作兴是这么看待关于大学与列车的那个比喻的:“坐上硬座以后,你会发现身边一群硬座的,坐上软卧以后,你会发现身边一群软卧的。”而那些不坐火车的,三教九流皆有可能。

上大学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优质的人脉圈,这个隐藏价值常常被一些人所忽视。越是事业成功的人,越明白人脉的重要,不但要会做事,还要会做人,俗语里早就给了我们指点。很多在能力上已经臻于化境的人,在离校多年后,再回学校读MBA,主要就是为了结识更多优质的人脉。

不上大学的人,缺少这样一个把大家聚起来学习成长的平台,起步会难一些,但一旦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有心人也会懂得去和那些优秀的同行建立联系,就像我们采访中那位退学后去学跑酷的少年屠峰豪,一开始低调行事,之后和朋友成立俱乐部,发动成员们一起去参加跑酷大赛,在圈子里逐渐有了名声,后来还多次与明星合作、参加综艺录制,他的事业版图的扩大,与人脉圈子的拓展同步。

大学,是很多人人生中的一站,但没有人规定这是必经的站点,它也绝不是评价人的唯一方式,我们实在没必要因为上了大学就有了优越感,懈怠了自己、自毁长城,也没必要为没上大学就短了志气、少了自信,消磨了自己。

只要你最后成功了,实现了你的理想生活,上不上大学并没有区别。但如果没有去做好上面这些规划,理想可就真的远去了。

猜你喜欢
人脉韩寒大学
韩寒作品经典语句
没出生时,就叫韩寒
至善
朋友不是人脉
真正的人脉构筑方式
The Fall of Han
一加牵手韩寒 确定达成深度合作
何为人脉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