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生态德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

2018-08-16 12:39张旭
吉林农业 2018年17期
关键词:吉林德育绿色

张旭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吉林132000)

我国的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强国而服务的。党的十九大之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更应在绿色发展理念下进一步思考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生态德育建设。

本课题组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入手,通过调查问卷、集中讨论、深入实践等方式,了解该校学生对于生态德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本校生态德育教育的开展程度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一步做好归因分析,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生态德育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推动全国高校生态德育建设取得质的突破提供参考。

1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为了保证此次调查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本课题组在问卷中共设置了20个问题,涵盖了大学生对生态德育建设的了解程度、学生喜欢的生态德育教学方法、学生对生态德育的态度以及如何提高大学生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等方面,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大一至大四各个专业中随机抽取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无记名调查。最终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90份,有效问卷980份,有效回收率为98%。调查问卷一经回收,课题组立即检查核对,确认无误后输入计算机进行编码,形成了有效的调查数据,随机抽样人员构成见表1。

表1随机抽样人员构成

2 调查结果分析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作为一所专业性强的特色农业院校,是推动我国农业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尤其是生态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通过调查数据结果分析,便于对当前高校在生态德育建设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2.1 高校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对生态德育认识不到位

当前,各高校几乎都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术业有专攻”的优秀毕业生,却忽视了学生最该具备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整体面貌的象征,加强对青年人才的道德教育意义深远。目前,虽然各高校开设了相关的德育课程,但仍以传统的“人际教育”为主,主要内容局限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对生态德育认识不到位。

据此,在校园里展开了调查。一是针对“绿色GDP是什么”这个问题,有78.8%的学生知道“绿色GDP是把生态资源环境状况作为衡量GDP的重要指标”(C);有9.7%的学生认为“绿色GDP是把GDP作为衡量政绩的指标”(A);有8.7%的学生认为“绿色GDP是通俗意义上的国民生产总值”(B);另外,还有2.9%的学生不知道“绿色GDP”指的是什么。(统计数据见表2);二是针对您对绿色消费的看法,28.3%的学生选择“食用没有污染的食品”(A);12.3%的学生选择“尽可能的少消费”(B);59.4%的学生选择“一种适度调节的消费”(C),数据统计见表3。总体来看,学生对于绿色GDP有一定的了解。

表2对绿色GDP的理解

表3 对绿色消费的看法

2.2 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和行为的缺失

虽然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做到身体力行。对于这类情况,我们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当您需要扔垃圾,但周围却没有垃圾桶时,您会怎么做。有9.5%的学生选择“没人看见,就扔掉”(A);8.3%的学生选择“随手扔掉”(B);82.2%的学生选择“先自己拿着,再扔到垃圾桶”(C),数据统计见表4。二是您对踩草坪的看法如何。30.2%的学生表示“行动上反对”(A);19.8%的学生表示“很经常”(B);50%的学生“心里反对”(C),数据统计,见表5。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向学生介绍生态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增强生态意识,最重要的是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做到思想与行为并驾齐驱。

表4 当您需要扔垃圾,但周围却没有垃圾桶时,您会怎么做

表5 您对踩草坪的看法

2.3 高校生态德育内容失衡,方法较为单一

当前高校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传统的高校德育内容单调,传授方式多以灌输式为主,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相脱节,极难引起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情感上的共鸣。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生态德育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时,6.2%的学生认为没关系(A);83.7%的学生认为十分密切(B);10.1%的学生不知道(C),数据统计见表6。在问及“如果学校开设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课程您是否愿意选修时”,25.2%的学生表示一定选(A);62.3%的学生看情况再定(B);3.7%的学生为了轻松拿学分可选(C);8.8%的学生表示没兴趣(D),数据统计见表7。在问及“您希望德育课的课堂教学最好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方法”时,40.5%的学生选择“多给学生独立思考、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机会”(A);50.5%的学生希望“组织主体辩论、模拟仿真、角色扮演等活动”(B);仅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C),数据统计见表8。可见,若想引起学生对生态德育的兴趣,必须对生态德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一方面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生态德育内容,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4 学校生态德育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脱节

表6生态德育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

表7在农业院校开设生态德育建设课的态度

表8您希望德育课的课堂教学最好采用的是

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完美衔接,即所谓的“三位一体”。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重点,社会教育是补充。但由于三者在认知水平和利益考量上存在差异,其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和行动上存在出入。学生在学校树立起来的生态意识有时在父母或者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会发生转变;或者学生在学校经过长期学习和熏陶形成的有关生态方面的认知,却由于家长存在不同的看法遭到否定,于是便造成了学生在生态认知和行为方面混乱的局面。

从表4、表5中的数据分析,也显示了在生态德育中,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缺失。在对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的塑造中,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都不应缺位。家庭成员应积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从点滴小事做起;社会应通过舆论等手段及时向公民传递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与社会接触中加强自己的生态德育建设。

3 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生态德育建设方面总体情况良好,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继续加强本校及其他高校的生态德育建设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对于当前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的现状做好归因分析是当前最紧迫的课题,对提出切实合理的建议指明了方向。

3.1 生态问题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复杂性

生态问题不是由某种因素单独引发的,而是各种因素长期发酵的结果,其中有经济方面的、有思想方面的。破环生态的行为和保护生态的行为出现后,影响具有延迟性和滞后性,有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表现出来。鉴于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淡薄。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名思政教师,要具有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加强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素养是当务之急。只有自己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在日常教育中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力量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对生态德育的重视程度。

3.2 高校德育目标理想化,与学生实际脱轨

高校在德育建设中注重对学生的“人际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能力;教育重点放在使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忽视了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这样的人。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德育内容大而空,与学生的兴趣需求脱轨,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降低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德育课程注定会被学生抛弃。在调查过程中,学生普遍希望在德育课堂上,多给自己独立思考、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机会,多组织主题辩论、模拟仿真、角色扮演等活动。完善生态德育内容,促进教学方法多元化、灵活化、趣味化是未来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的主攻方向。

3.3 高校生态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降低了师生对于生态德育的重视程度

生态德育评价是生态德育建设的最终环节,也是了解生态德育效果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前高校仍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使得学生缺乏树立生态意识、践行生态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为加强师生对于生态德育的重视程度,生态德育评价体系需提上日程。

猜你喜欢
吉林德育绿色
绿色低碳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吉林卷
吉林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