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深圳 518052)
张大波 侯刚强 谢井文姜 梅 张 刚 张刚平
听神经瘤起源于内听道前庭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的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8%~10%。肿瘤早期常位于内耳道,随着体积增长逐渐发展进入桥小脑角区。由于该区域有重要的神经、血管穿行,手术切除损伤大,复发率高。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小听神经瘤具有重要的意义[1-2]。磁共振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无颅骨伪影干扰,能够多平面、多序列扫描及三维成像等诸多优势,成为后颅窝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本文通过对16例小听神经瘤行3D flash序列扫描,并与常规自旋回波序列对比分析,评价其在小听神经瘤诊断中的价值。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听神经瘤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9~68岁,平均52.1岁。临床常表现为听神经、面神经受损症状。其中患侧耳鸣伴听力下降15例;头晕13例,其中7例伴呕吐;患侧耳深处或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后壁麻木感9例;行走不稳9例。
1.2 检查方法病例均采用西门子Skyra 3.0T磁共振仪器,使用头部32通道正交线圈。所有病例均先行常规2D-SE序列T1WI、T2WI平扫,然后行静脉注射Gd-DTPA增强(剂量0.1mmol/kg),SE序列T1WI及3D flash序列扫描。常规2D-SE T1WI扫描参数为:TR 550ms,TE10ms,矩阵320×256,翻转角90°,激励次数3,层厚5mm,层距0.5mm,扫描13-15层。3D flash序列扫描参数为:TR 18ms,TE 4ms,矩阵320×256,翻转角28°,激励次数2,层厚2mm,层距0 mm,重建28层,显示整个小脑及桥小脑角区。对3D flash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
患者的影像资料经统一处理后,由3名具有神经MRI诊断经验的影像科医生阅片,结论以2名或以上阅片医生的共同意见为准。
1.3 观察指标薄层轴位图像及多平面重建图像主要观察病变:位置、大小、形态、出血、坏死、囊变及强化程度等指标;观察病变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根据以上情况对病灶检出率、病灶数目及图像质量方面对常规2D-SE和3D flash增强扫描两种技术进行比较。在肿瘤实性部分测量其信号强度为SI(肿瘤),在图像外、视野内的空气部分测量其信号强度SD(空气),正常听神经测得的信号强度为SI(脑白质),ROI(感兴趣区)大小均为40mm2,信噪比(SNR)=SI(肿瘤)/SD(空气)。对比噪声比CNR=|SI(肿瘤)-SI(脑白质)|/SD(空气)。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内比较采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例听神经瘤中,左侧7例,右侧9例。肿瘤均呈小类圆形结节状,病灶最大径0.3cm~1.1cm。本组16例肿瘤信号均匀,均未见明确坏死、囊变及出血灶。增强扫描强化明显,病变与周围组织结构界限清晰。3D flash增强扫描技术检出所有16例小听神经瘤,而常规序列有3例未检出。3D flash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明显强化,信号均匀,病变边界显示清晰(图1-3),内听道内神经根及邻近的小血管显示清晰(图4-5)。
图1-3 为同一患者T1WI,T2WI和增强3Dflash序列,常规序列病变显示不清,增强3Dflash序列清晰显示左侧内听道内微小听神经瘤。图4-5另一患者常规增强T1WI和增强3D flash序列,后者病变及周围神经血管结构显示清。
比较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的秩和检验结果,P<0.0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3D flash增强扫描技术图像的信噪比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序列,3D扫描图像的对比噪声比优于常规磁共振序列。
表1 两种扫描技术病灶检出率、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
桥小脑角区是位于后颅窝前外侧的锥形三角形立体空间,该区域有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以及小脑上动脉等重要的结构走形。该区域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好发部位,约占颅内占位的6%~13%。听神经瘤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小听神经瘤指的是最大径小于15mm的肿瘤。利用先进的影像学手段早期发现小听神经瘤,对于提高诊断减少漏诊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4]。
由于颅底骨伪影影响,CT检查无论薄层扫描还是增强均难以发现小听神经瘤。常规MRI序列能够发现微小听神经瘤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层厚,层厚越小越有利于发现微小听神经瘤。但是随着层厚的减小,噪声会相应增大,因此常规序列对小听神经瘤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内听道的小听神经瘤多表现为类圆形或管状边界清晰的结节灶,病灶体积小,T1WI常表现为等信号,病变显示欠佳。此外,T2WI由于ETL过长,图像高频部分丢失,从而导致滤波效应。而且易受脑脊液波动伪影的影像,图像质量欠佳,可能导致漏诊或误诊[5-6]。
磁共振3D flash技术具有空间分辨率高,能够进行连续薄层扫描的优势。采用内插重建技术,层间可以重叠,有利于多平面重组等图像后处理。其扫描速度快,采集时间短,一般控制在十余秒左右,能够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本研究3D flash扫描采用2mm层厚,层间距为0mm。16例小听神经瘤均清晰显示,3例常规扫描序列未检出的小听神经瘤经3Dflash扫描均清晰显示。由于颅底血管搏动在相位编码方向产生搏动伪影,会对内听道内病变的观察产生较大影响,而3D flash技术则能有效消除这种伪影,从而保证了对内听道内细微病变的良好观察[7-8]。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3D flash技术在小听神经瘤的检出率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磁共振序列。
信噪比(SNR)是指观察组织的信号(SI)与背景组织信号(SD)之间的比值:SNR=SI/SD;对比噪声比(CNR)是两种组织信号差值的绝对值与背景噪声之间的比值:CNR=|SI病灶-SI组织|/SD背景。SNR、CNR是评价磁共振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多因素影响[9]。磁共振3Dflash序列是一种快速三维容积T1WI脂肪抑制成像技术,采用全新的K空间填充方式,在保证K空间中心对比度的同时也不损失K空间周边部分的数据,因此具有良好的信噪比。本研究采用的技术在SNR和CNR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磁共振序列,能准确显示小听神经瘤的边界、周围结构毗邻关系。由于3D flash能够进行连续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因此能充分地显示肿瘤的强化过程,可以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细小动静脉血管的关系,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用的信息。
总之,相比常规的磁共振增强,3D flash增强技术扫描能更有效地检出微小听神经瘤,较清楚的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更多更详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