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章草书法探析

2018-08-16 11:17曾凡朝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章草草书书法

葛 超 曾凡朝

(齐鲁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黄道周(1585~1646),福建漳浦人,字幼玄,号石斋。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历任崇祯朝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隆武朝内阁首辅等职,后募兵抗清,被俘不屈,于隆武二年(1646)就义于南京。乾隆四十一年(1776)谕文以其品行称“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荩溢于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道光五年(1825)清廷将黄道周请入孔庙从祀。

黄道周是明末大儒,著名的理学家、经学家和书法家,时人徐霞客盘数天下名流时,称“至人唯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这里所称道的主要包括黄道周的字画、文章、人品与学问。作为一代大儒,黄道周的人品学问确实堪称古今海宇之少有,所谓学问直追周孔,即指黄道周以六经救世,重拾经世致用的儒家精神,特别是其学术生涯的后期,兼容并跨越汉宋,回归六经,直追周孔。以其礼学为例,“整个明代的《礼记》学,可以称道者唯有黄道周的《礼记》五解”;而黄道周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在明末时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明末著名文人如张溥、吴伟业、吴应箕皆曾问业于黄道周,陈子龙、夏允彝、艾南英、钱澄之等则为其门生弟子”,应该说徐霞客称赞黄道周的文章为整个明代第一,此虽非定论,但不是没有根据。而在书画艺术方面,徐霞客的评价则是将范围缩到了最小,认为是朝上翰林之最,这一点可能受到古代知识分子对学问的观念的影响,因为黄道周也自称“作书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

不过从总体上看,当下学界对黄道周的研究,占据最大分量的却不是在其文章、人品或学问方面,而是黄道周的书法。关于黄道周的书法研究,学界已形成一定规模,涉及黄道周的行草书、草书、楷书、隶书以及书学思想等,并且近五年接连产生七八篇关于黄道周书法研究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可以说学界对黄道周书法的研究蔚为大观。但是,在现有的黄道周书法的研究当中,唯独缺乏对黄道周章草的专门探讨。事实上,黄道周章草同样极具艺术价值,并且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所以本文正是以此作为切入点,对黄道周章草书法的作品现存状况、取法与来源、风格与特色、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一、黄道周章草作品的现存状况

学界之所以尚未有对黄道周章草专门的研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黄道周章草书法自身的问题。在黄道周众多书法作品当中,纯粹意义上的章草作品极少。侯真平先生所考证的黄道周书法作品中,厘定出行草、行书、草书、楷书、小楷、行楷、隶书、隶楷、行草等,唯独没有章草书法,说明了黄道周章草作品的稀少。由于作品本身数量的缺乏,直接导致学界对黄道周章草研究的不足。

但是,我们说黄道周章草作品稀少,并不是说黄道周没有章草书法。黄道周自身对章草书法的创作是持有深刻认识与见解的,他在《书品论》中说道“楷法初带八分,以章草《急就》中端的者为准。《曹孝女碑》有一二处似《急就》,只此通于古今,徐或远于同文耳”,“草书以欧阳询初集右军《千文》为第一,怀素最下。章草晋魏以下无复佳者,张康、陆云所存不多。时人唯有云间周思兼备臻妙旨,今久不可得。吾乡谢光彝章草亦足名家,晋江黄大司马时亦为之,然多葛龚,不尽公手”,可以看出,黄道周并非不重视章草的艺术。那么如何才能从黄道周的书法当中展开对其章草的研究呢?在黄道周众多的书法作品当中,最接近章草风格的应该是《长安偶作九首》、《舟次吴江诗册》等作品;或者说在这些作品当中,体现了章在行中、章在草中的特点。如图 1、图 2:

图1 《长城偶作九首》[11]

图2 《用法次吴江诗册》[12]

《长安偶作九首》是黄道周书法作品中最有章草意味的作品,可以将其视为黄道周章草艺术的代表作。这一书法作品的用笔直取魏晋,其间带有浓厚的隶书意味,点画平铺直叙,使转自如。总体上说,黄道周章草以转为圆,书写以手腕带动,整体笔画一气呵成,圆润、厚重、饱满,富有弹性;并且结字奇趣,明显继承了皇象、索靖的章草风格。

此外,黄道周的章草大多需要在其他书体中窥见,即所谓章在行中,章在草中。而《舟次吴江诗册》这一幅作品的章草笔意堪称最浓,结字与《长安偶作九首》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体上看,《舟次吴江诗册》点画右下落笔,顿后提笔,有时会露出上下笔连带的虚尖;横画起笔以露锋或逆锋为主,收笔以磔尾来表现厚重感;竖画多藏锋,笔尖回旋后顿笔再行,但也夹杂一些“空抢”入纸的竖画,“顿笔—折笔—行笔”一气呵成,最后驻笔提收。而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折画和捺画上,折画一波多磔,节奏感强烈。捺画以夸张的磔尾和小磔尾的形态来呈现,夸张的磔尾露锋起笔,右下入纸重顿后提笔。小磔尾形态较为明快活泼一些,露锋出笔后直接重顿再将笔尖挑出去。

尽管黄道周章草书法作品稀缺,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章草艺术的研究。由于黄道周章草书法表现出的章在行中、章在草中的特点,我们在下文对其章草艺术的取法与来源、风格与特色的探讨,将以章草艺术为中心,旁及黄道周的行、草、楷等书体。

二、黄道周章草的取法与来源

黄道周在楷书、隶书尤其是行草书的艺术创作方面,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楷书直逼钟王,遒媚劲健,打破了二王为宗的传统帖学道路,从书法史上看,为书法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气息,同时也为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行草书气势磅礴,大气恢弘,改变了晚明书坛俊朗飘逸的风味,对社会风气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黄道周的章草同样也是不协流俗,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和意义。那么,当我们追寻黄道周之所以形成独特的章草风格时,可以发现其学书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

首先,黄道周的章草取法汉隶。我们说汉代书学是后世书法各体发展的基础,历代章草的发展一样可以追根溯源至汉代隶书。正如余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中提到:“由于章草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书不同,绝对不是把上述‘蚕头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笔调参杂写成的,要参考前人的书迹,要有本有源,才不至于谬误。”而黄道周章草最有特点的,就是捺画和勾。其捺画不似刀戟一般太露锋芒,黄道周章草的捺画明显还保留了汉隶的磔法——重顿后顺势右上平出。正如其人一样,含蓄而有力量,饱满却又不失骨力,这恰好是继承了汉隶中直捺畅快直率右下行笔,重按轻提;短捺短粗壮实的特点,如图3的“史”字、图4的“蓑”字、图5的“良”字。其勾将汉隶稳实的特点内化,不似飞箭一般直挺挺地挑出去,黄道周章草的每一个勾都将笔锋压住,然后拧笔转笔,再慢慢地轻挑出去。竖弯钩在行笔至钩处,蓄力向上推出,如图6的“眠”字和图7的“何”字,最后的勾画写法不是重按急出,而是藏锋起笔后转笔向下,最后捻笔管调中锋,边行边推笔出锋。其特点是一方面体现了书风的朴茂,气势恢宏,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活泼灵动的特质,富于幽默感。从这一点上看,黄道周的章草实际上是继承了汉隶庄重灵活的特点。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其次,黄道周的章草取法魏晋钟繇、索靖、皇象。有相关研究已经提到,“章草领域,历代未有人深入,虽有元代赵孟頫,明宋克、祝允明写章草,或多自撰,往往不可取法。概因二王书法从形式上较为彻底地阻断了与隶分,章草之间的联系,黄书远师钟繇,参以索靖草法,并而取得突破”。除了取法于汉隶之外,魏晋书家笔下的风韵亦消化于黄道周章草的使转和洒脱当中。这一点在黄道周《长安偶作九首》里有较为明显的体现,结字的多样(字势形态的活泼纵逸),用笔的变幻(笔锋的多变),都可以视为魏晋的风范。宋元明人之习章草,一般来说是以魏晋的章草为师,譬如元代赵孟頫、邓文原,明代的宋克,黄道周亦是如此。黄道周主要师法晋代索靖等人的章草,索氏的“银勾虿尾”为他所继承并有所创新;魏晋章草的横向伸拽、右上方拱起以及磔角等特点,在黄道周的章草中创造性地为其所用。沙孟海先生也指出了这一点,说“(黄道周)参索靖草法,他也确是时时心仪章草,所以笔短意长,见于诸体书作。草书笔势稍纵,但仍以落笔方折运行圆劲的短线条为主,牵丝也不作过多夸张,故少见时人之缠绕”。除了索靖之外,书法史上喜欢章草的书家,从赵子昂、邓文原到宋克,他们笔下的章草基本上都跳不出皇象《急就章》的影响,到了黄道周这里也不例外。黄道周章草作字,各字之间均不牵连,笔划下笔尖细,重按后出挑,这些特点显然是从皇象书中而来的。此外,黄道周章草中方健的转折、欹侧多变的结字、朴拙的风格则来自钟繇,这与其学书之总体风格师于钟繇是息息相关的。

最末,黄道周的章草集各家之长。从上文所引黄道周的《书品论》内容,可以看出其书风的形成远取汉魏两晋,并以此作为通古今之变的枢纽,再从旁吸取各代书家的养料,由此依根而生。多采众长则更善,黄道周博取各家之长,远追魏晋,近取宋代名家。在此,我们以其受苏轼的影响为例。黄道周的章草由于受到苏轼的影响,结字常取斜势,其书法特别注重取势,一幅作品中常常有大长撇、竖、横的出现;在字与字的处理关系以及结字上,左旁偏出,右下角则趋于内收。总体上看,虽然黄道周把目光放在了汉魏质朴古拙的书迹上,但二王“疏放妍妙”的传统帖学对黄道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清人秦祖永在《桐荫论画》中所说“黄氏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所以我们可以说黄道周章草中的“逸气”,就是从二王一路来的。于是,黄道周章草风格的主要特点虽是质朴古拙,但在细微之处其实不难发现有二王的笔意,譬如点的呼应、细笔画的连带关系等。这一部分内容将在下文的分析中详细展开。

三、黄道周章草的风格与特色

关于黄道周章草书法的风格与特色,本文尝试着从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从笔法上看,黄道周章草将魏晋各家的笔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劲健古拙的用笔方法。首先,其起笔多作外拓,横画笔短意长,多以方折起笔。此虽略带习气,但奇崛刚劲。重按轻提,整个笔画显得有些迟涩感;方圆并运,使得整个篇幅不显单调。其次,竖画体式开张,每笔或斜、或正、或侧,每个字或俯仰、或立卧、或端正,富有天真烂漫之态。横收敛则竖开张,竖收短则横拉长,横竖设计相得益彰。例如图8的“穷”和图9的“年”二字即十分明显。再次是撇画捺画,一个字的气势全在于撇和捺,也就是说一个字的体式是否开张,字的气势大或不大、能不能舒展得开,单个字的结构是不是富有趣味性,全在于撇捺上。黄道周章草的捺画可谓千姿百态,如图10的“波”字的捺画,笔力雄健,用墨饱满,本应向外延伸开去,却戛然而止,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又如图3的“史”字的捺画,侧锋入笔,行笔到最后转为中锋,整个锋面的转换过程一气呵成,可以说中侧锋的频繁转换是黄道周章草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最后是使转有姿态,波磔多、含蓄少是黄道周章草中使转的主要特点。例如图11的“涎”字和图12的“刳”字。转折带有明显的圆转之势,方圆结合,体现了黄道周章草中篆书隶书的古质内涵,表现出雄肆质朴纯真的美感。黄道周这种古拙、萧散而又奇宕的章草风格,正与傅山提倡的“四宁四毋”相呼应,体现了晚明时期书法审美风尚由“飘逸秀美”到“古拙质朴”的转变。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从字法上看,我们说章草的结体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能够在法度之中自由变换姿态,不像真书那样拘谨,也不如今草那般活泼。黄道周的章草打破传统章草(如索靖、皇象)的四平八稳的书写结构,似乎有意在字的空间分布上造成险峻峭拔之势,形成短画长短不一,部身与部首时合时错、时分时离、时奇时正的特点。具体地说,其字形特点就是“上面松散,下面紧密”,也就是说其字形往往成不规则的倒立的多边形,如图13的“宜”字、图4的“蓑”字、图14的“怪”字、图15的“惊”字等,多呈醉态,往往给人一种重心不稳的感觉,但是最后一笔却又如造房的屋梁,恰到好处地撑起了整个字。或者我们可以说,黄道周的章草是介于传统章草与今草之间的中间状态,也就是说比于今草更加显得稳重朴素一些,如图16的“叹”字则刚好说明了这一点,放逸却不放纵,不似今草的豪迈奔放。从字如其人的角度上看,黄道周耿直的个性决定了他在结体上追求奇掘朴拙,是一种介于宁静而又冲突的复杂书法风格。最后,在黄道周的章草中,最与众不同的是一方面在该甩出去的地方却戛然而止,造成一种意犹未尽的美感,如图10的“波”字最后一笔;另一方面,在该收住的地方却洋洋洒洒地甩出去,然而又不显得突兀,如图12的“刳”字的最后一笔。

从章法上看,晚明人作字,篇幅章法极具特色,明初董其昌吸收了五代杨凝式布局空旷的特点以处理章法的布局,比董氏稍晚的黄道周接受了其影响,突出结字的横势,拉大字距,着力于创造出一种空灵的境界,但字距又不是格外悬殊。并且每列都有较为分明的中轴线,例如图17中的右起第五列。从整体上看,列与列之间遥相对望,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相较列与列之间显得紧密,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给人以空阔爽朗之感。总而言之,黄道周的章草放纵中有收敛,奔泻中有停滞,也因此,其章草书法远远望去呈现出秀丽的景象,但细细观察却又不失活泼多姿。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从墨法上看,黄道周的章草注重个性,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其酣畅遒密的墨韵也是他的书艺上不可忽视的。从黄道周章草书法作品可以看到,其整体上的用墨是偏浓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枯笔。枯笔的出现弥补了墨色单一的不足,使得作品有黑、白、灰的对比,也增加了作品的丰富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鲜明的节奏感。浓墨与枯笔的线条交互出现,更加有力度感,使得线条看起来更加沧桑老辣。析言之,黄道周的章草包含重墨、浓墨、渴墨三种用墨方法。图17中,重墨和渴墨的对比最为强烈,这也是黄道周在作品处理时的一种方法,每一列的第一个字(图中为“矮”“蓑”“经”“惊”“现”“波”等字)用墨大胆,形成淋漓大气之感,中间穿插进个别的同样用墨大胆的字(如右起第一列的“宜”字、第三列的“叹”和“良”字、第五列的“兴”字),与首字形成呼应。而渴墨的应用则正好填补了重墨留下的空白,一重一轻的搭配产生了强烈了视觉效应。渴墨的用墨方法也作用于单个字上,主要是通过不断调整笔锋,使整个字的笔画不断出现墨色轻重的变化,因而以中锋显示出的渴墨的字的穿透力,比于浓墨要强烈得多,震撼力更强。

综上所述,黄道周章草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各个方面都具有十分独到的特色,其中有对前代艺术家的继承,也有属于自己的创新与突破。那么,在论述黄道周章草艺术的取法与来源、风格与特色之余,有必要对其章草书法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的厘定,由此或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他的章草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四、余论:黄道周章草的书法史地位

从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看,章草发展到元代,在赵孟頫的倡导下得以复兴,这一时期的章草多秀美飘逸,少有古拙之气。尤其是在赵孟頫章草《临急就章》中,将行草笔意杂糅进来,并利用波磔、方笔、折笔等进行装饰化处理,形成了一种今草章草难分的书体。到了明代初期,宋克的章草则继承这种妍美秀丽的章草风格,宋克所书《急就章》将章、今合一的手法推到了极致,笔法更加注重取巧,字形更加奔放,将狂草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由赵孟頫开创,经由宋克进一步推广的章、今不分的书风,一直到明末黄道周的出现才得以改变。

黄道周将这一时期的章草从各体杂糅中分离出来,他不仅重视对传统章草在表层的点画借鉴,更是将目光放在了章草内在的古意,使其融化进入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或者说对自身书风的全面渗透上。所以不论是其楷书还是行草书,或多或少都有章草的笔意在里面。并且黄道周一方面继承魏晋的篆隶笔法,另一方面又吸纳唐宋的意趣,这种理念直接影响了他对章草书风的理解,即既显得质朴古拙,又有潇洒飘逸的气象。正是从这一点上,黄道周实际上对章草书法发展趋势的转变具有扭转之功,或者说为此做出了贡献,也正是这一点奠定了黄道周章草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所以到了清代,书法家们尊崇“若欲复古,当写章草”的口号,可以看到清代章草的取法是沿着黄道周的路数,更加往前一步。具体表现为随着碑学的兴起,清代章草在黄道周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用笔有迟涩感的金石气。我们可以看到有清一代,沈增植、王遽常等人继黄道周之后,在纯正的章草道路上迈出了很大一步。正如崔自默指出:“寐叟(沈增植)章草书,用笔筑基于汉隶、北碑以及隶楷过渡体,而结体取横势,诡变多姿,方笔翻覆则承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之风采。其笔法滞涩老辣,方多圆少,欹侧矫险,奇崛从生。”王遽常作为沈增植的弟子,章草到他这里已经摆脱今草的束缚,而独立成一门纯粹的的书体。从以上所述中可以概括,黄道周上改元代秀美的章草书风,下启清代纯朴章草的形成,一洗明末书坛羸弱的风气,在章草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后代书家学习章草指明了方向。

总而言之,黄道周以其耿直的个性与深厚的儒学修养促成了质朴古拙、潇洒飘逸的章草风格,这种风格主要是透过灵活多变的笔法、天趣烂漫的字法、疏密对比明显的章法以及丰富并饶有趣味的墨法来实现的。黄道周用酣畅的笔墨写出的富有刚健精神的章草,为明末书坛注入了一股新的生气,打破了传传相因的字体,为后代章草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整个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本文的写作幸蒙厦门大学侯真平先生指点,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注释:

[1]《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谕文》,《黄道周集》,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3页。

[2](明)徐霞客:《滇游日记七》,《徐霞客游记》卷七下,褚绍唐、吴应寿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79页。

[3]蔡杰:《〈月令明义〉对〈月令〉的儒学化诠释》,《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2期。

[4]郑晨寅:《黄道周文学思想引论》,《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5](明)黄道周:《黄道周集》,第 596 页。

[6]学界对黄道周行草书、草书、楷书、隶书以及书学思想等的研究,例如郑墉《黄道周书法美学思想初探》(《漳州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周劲松《黄道周的书学思想》(《艺林撷英》2013年九月号下半月刊)、吴振锋《黄道周书法的“遒媚”说》(《中国书法》2013年第12期)、闫冬雪《黄道周楷书艺术特征探析》(《书法赏评》2013年第2期)、罗觉华《黄道周小楷〈孝经颂〉的艺术解读》(《闽台文化交流》2011年第1期)、赵越《张瑞图与黄道周小楷艺术比较》(《艺术中国》2014年第1期)、刘瑞鹏《黄道周、倪元璐行草书的差异性研究》(《书法》2018年第2期)等。近五年相关黄道周书法的硕士学位论文有成虎城《黄道周草书的线条与空间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黄华《黄道周书法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余杭《黄道周“八分书”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余中元《王铎与黄道周书法化较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国腾飞《明末“三株树”大字行草书创作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李海霞《黄道周行草书风格研究——兼谈自身的创作》(东南大学2017年)、黄焕华《儒者黄道周的书学研究》(西南大学2017年)等。

[7]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下册,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15~746页。

[8](明)黄道周:《黄道周集》,第 596 页。

[9]黄道周《长安偶作》,纸本,九开,尺寸不详。崇祯十年书。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在《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中编为“京1~2782”。(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下册,第636页)

[10]黄道周《舟次吴江逢高硁斋阁老移棹下询慨然有作四章》,纸本,24.8 X 15.3厘米。崇祯十七年十二月五日,赴弘光政权召用途中,书于吴江(今江苏吴江县),赠弘光朝卸职阁臣高弘图。雍正七年(1729)四月高弘图后裔高凤翰装订成册。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有全册影件,编码“京1~046”。(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下册,第659页)

[11]黄道周《长安偶作九首》图例来自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黄道周卷》(荣宝斋,1994年)第104~119页。下文引用不再另行出注。

[12]黄道周《周次吴江诗册》图例来自《中国书法全集·黄道周卷》第223~233页。下文引用不再另行出注。

[13]余德全、孟成英:《章草大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11年,前言第1页。

[14]陈远鸣:《论黄道周书法对20世纪书坛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5]刘欣耕主编:《历代草书技法通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16](清)秦祖永:《桐荫论画》,北京:中国书店,1983 年,第 139 页。

[17]“四宁四毋”指“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傅山《训子帖》)。

[18]崔自默:《章草》,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111页。

猜你喜欢
章草草书书法
从《新定〈急就章〉及考证》考察民国章草由盛转衰的原因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发幽造秘”
书法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西丽小学作品集
飘风忽举 鸷鸟乍飞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