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旻昉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天龙八部》是金庸武侠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修正过后的《天龙八部》近一百九十万字,是金庸作品中字数最多的,比他的压轴巨著《鹿鼎记》篇幅还长。《天龙八部》的故事背景,涉及范围层面极广,仅其中地域就遍及中原、大理、辽、西夏、吐蕃等地,也是武侠小说中较为罕见的。书中思想之博大精微,情节之变化万千,人物之丰富多姿,不仅在金庸小说里独占鳌头,就算在当代小说中,也是难得一见的。
《天龙八部》的另外一个特色是:主角不止一个。一般而言,小说都是围绕着一个主要人物推展情节,或以男女主角来铺展故事。《天龙八部》的主角人物就有三位:段誉、萧峰、虚竹。与他们发生感情纠葛的女子更是众多,如阿朱、王语嫣、木婉清、钟灵、西夏公主、李秋水、天山童姥、阿紫、阿碧等。小说故事就围绕着三位主角和这些女子,分成多条主线,主线又衍支线,支线又分出旁支,到头来千丝万缕,繁枝茂叶,但又紧密结合,环扣之间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成为一部庞大但不松散、紧密但又不失余裕的巨构。这种写作技巧,是中国章回小说的标准写法。如果写得好,便能全面性地把人生摆在一个时空里作完整的关照,而不像西方技巧过于“有我”。如果写得不好,便容易结构松散,东拉西扯,冗长乏味。《天龙八部》虽然枝繁叶茂,却使人看得废寝忘食。把它一个片断、一个片断抽离出来作为清闲时读,也耐人寻味,是一部把西方技巧糅合于中国传统小说章法极为成功的小说。
《天龙八部》的三位主人公,自然就是段誉、萧峰、虚竹。
《天龙八部》一书,结构大致分为四大版块,第一大块是段誉的故事(从第一回到第十四回)。第二大块是萧峰的故事(从第十五回到第二十八回)。第三大块基本上是虚竹的故事(从第二十九回到第四十回)。第四大板块则是小说的大结局。讲述段誉、萧峰、虚竹三位主人公的故事(从第四十一回到第五十回)。
段誉:论情说痴道
为何要先说段誉呢?并非全因他是本书第一位出场的主人公,也非他贵为大理皇子之尊。而是因为段誉担任了本书的“潜在叙事者”,起着一种客观上的“导游”和“串场”的作用。
如前文所说,本书在结构上大致可分为四个版块,段誉则在这四个版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大版块本身就是段誉的故事,自不必说。第一卷书的结尾处,段誉被吐蕃高僧鸠摩智抓到江南,则是作者有意要他充当本书的“导游”。由他来介入中原武林的故事,自然而然地与中原武林中“北乔峰(萧峰),南慕容”巧妙地联系起来。而萧峰的出场,也正是由段誉所引出的(第十四回《剧饮千杯男儿事》)。段誉被包不同赶出慕容家的听香水榭,到无锡的松鹤楼酒家借酒浇愁,与萧峰相识、斗酒、结交;其后旁观了萧峰被赶出丐帮的全过程;与萧峰一起经历了丐帮事变;直至第十八回书中,段誉才与萧峰分手,由萧峰一人继续自己的故事。
与萧峰类似,虚竹的故事正式开始之时,段誉早已在擂鼓山聋哑谷等待了。值得注意的是,虚竹最后解开那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围棋珍珑,也正是由段誉开始下第一盘,而其后虚竹成为逍遥派的新掌门。段誉这个串场人物,总要陪伴新主人公三四回以上才悄悄离开。有趣的是,萧峰、虚竹、段誉三人结拜兄弟,实际上是由段誉一人牵线搭桥。他先与萧峰结拜兄弟,然后又与虚竹结拜兄弟,只不过在与虚竹结拜的时候将萧峰也结拜在内。
第四大版块的故事,其实是从萧峰、虚竹、段誉这三兄弟的第一次聚齐才开始的。从三兄弟大闹少林寺,到三兄弟同赴西夏国,直至最后三兄弟聚齐雁门关,迫使辽王耶律洪基发誓终生不发一兵一卒南下侵宋,他们都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萧峰自杀身亡以后,小说最后还是以段誉回到大理,看到慕容复在坟头与村童玩登基游戏作结。
段誉就是这样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乍一看似乎并不十分重要,但实际上处处都有他的影子。他的行踪可谓是根红线,将全书宏大纷繁的人物与故事串接起来,但若将段誉完全看作这样一个“导游”,也未免抹杀了这个人为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在这部小说中,单论英雄气概,萧峰这样一个伟岸的形象称得上是光芒四射,完全盖过了段誉。但段誉形象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恐怕就不是萧峰所能比的了。
一般人对段誉的形象,首先是觉得他呆气十足,大理段家的武功足以傲视武林,而这位段公子却因为不愿练武——不愿学杀人的功夫,从家里逃了出来。逃出来倒也罢了,还要凭一股呆气到处打抱不平。其次就是他因机缘凑巧而学得了一手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常常让你哭笑不得。然而,正因为如此,段誉的形象其实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一种“异类”,或者用新词说,是武侠世界中的一种“新人类”。
首先,他的呆气中,其实包含着一种真正的侠气,刚在无量剑派挨打受辱,转眼间却又到神农帮中劝和,以至才脱虎口,又入狼窝而且是自己找上门来。明明已经借得黑玫瑰,却硬要给此马主人报信,差一点就性命不保……这类事情,有些侠客当然要管上一管,有些则会避之大吉。武功很好的人打抱不平倒也罢了,像段誉这样全然不会武功的人居然也如此“好管闲事”,个人荣辱得失,甚至生死伤亡全然不放在心上,这种呆子英雄岂不是更加难能可贵吗?
其次,段誉在“呆气”之外还有一种“痴气”。他的父母称他为“痴儿”,那是一点也没错的。而这种“痴性”在书中最主要的表现便在于王语嫣。自从遇到了这位“神仙姐姐”之后,便“向来痴,从此醉”,甘做王语嫣身边一只“与众不同的癞蛤蟆”,洋相出尽,委屈受尽,实在叫人啼笑皆非。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江湖英雄莫不嗤之以鼻。他的父亲段正淳何等风流潇洒,而段誉又何等可笑可悲。然而,他的情痴“劣迹”看上去可悲可叹,实际上却是可歌可泣!段誉实在是一只“与众不同的癞蛤蟆”。为了王语嫣,他可以做出常人无法做出的事情——第一不论任何尴尬挫折,总是百折不挠;第二无论怎样的危险境地,甘愿为之出生入死,都将对方的安危与苦乐置之优先考虑之列,而置自身的利益、尊荣、生死于度外。因此,段誉的情感境界,已经大大超过了通常的情爱心理层次,将对方的幸福远远置于自己的爱欲之上。这种真正的情圣的境界,非段正淳之类的风流潇洒可比。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名人温莎公爵不爱江山爱美人,比之段誉的高贵情操,仍是明显有所不及。段誉经受了这人生中第一大考验,我们对他高贵的人格,不该再有一丝怀疑。
最后,金庸对段誉这一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段誉也不同于书中大多数的武林人物,他在书中的种种因缘并非由武功而起,却由于他的种种“侠气”结识了萧峰和虚竹两位义气深重的结拜兄弟。段誉的形象,在书中由一个呆头呆脑、意气用事的大理贵公子,逐步丰满为一个一身侠气、情根深种的血肉丰满的天南一帝。
段誉的故事,不禁让人联想到了佛祖释迦摩尼,联想到那个出家成佛的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由高贵的心灵支配,他不愿意轻轻松松做他的王子,不愿意快快乐乐接替父亲的王位,不愿意简简单单过他的世俗幸福生活,而决心离开皇宫,深入民间,了解天下人的生活苦痛,最终百炼成钢,得成大道。
单从段誉的故事来讲,就可成就一部传奇的武侠小说。但金庸不就止于此,段誉作为一个开场人物达到谋划全篇、展现现场的作用以后,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最令人心折的英雄人物——萧峰,出场了。
萧峰:武侠小说中硕大无朋的身影
在金庸一系列小说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光只有萧峰一人,其他诸如:郭靖、杨过、令狐冲甚至张无忌等,都是小说故事的主角,也都值得去品位。但在这众多人物之中,最值得去欣赏的,仍非萧峰这一顶天立地的盖世男儿莫属!
首先来看萧峰的出场,在无锡的松鹤楼上,落魄的段誉初见萧峰时:“段誉见这人身材甚的魁伟,三十来岁的年纪,身穿灰色旧布袍,已微有些破烂,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一张四方国字脸,颇有风霜之色。顾盼之际,极有威势。”“段誉心底暗暗喝了声彩:好一条大汉!定是燕赵北国悲歌慷慨之士,不论江南或大理,都不会有这等人物。”
如此精彩的出场描写,使得萧峰的形象刚一出场便在读者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加上先前“北乔峰(萧峰),南慕容”的铺垫,萧峰出场的气势是郭靖、令狐冲等人所无法比拟的。
随着如此精彩的出场,作者刚一开场就给萧峰安排了两场精彩的描写。与段誉的斗酒无非是要进一步表现萧峰的豪迈并深化萧、段二人的关系。杏子林一役不仅进一步表现了萧峰粗中有细的性格,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萧峰悲剧命运的开始。
萧峰是顶天立地的男儿汉,不为美色、名利、权势所动,一生光明磊落,不屈不挠,行事只求义所当为,武功天下无敌。但是,他却受命运拨弄得令人触目惊心。他在命运的安排下,弑师伤亲,叛祖逆族,被逼残杀武林同道,被逐出丐帮,还失手打死了他最心爱的红粉知己。但陷害他的大恶人却是他的父亲。最后在忠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这位顶天立地的一代豪杰,却被这种不可抗拒的命运捉弄至斯,令人可悲可叹之余也就有了更多的深思。
萧峰的遭遇使我想起了与他生活于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英雄人物——林冲。虽然一个是历史人物、一个是小说家虚构,但二人的命运却有相似。林冲的悲剧来源于社会制度对他的逼迫。“逼上梁山”乃是对其命运的真实写照。萧峰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被逼而出的呢?萧峰的悲剧命运,虽说源于当年雁门关外一役,但说到底,还是跟当时辽宋之间的民族恩怨、社会形势相关。萧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无论他对宋国多么忠心,一旦契丹人的身份被揭穿,仍不免为中原武林所不齿。这是他挣脱不了的宿命,他越是挣扎,就越显出他的悲壮、他的无奈。
在金庸前期的作品之中,关于命运,总会从一开始就加在主人公头上,如杨过、张无忌等。但通过主人公自身的一番努力之后总能冲破命运的藩篱而最终获得圆满的结局。在《天龙八部》中,萧峰却终未能冲破命运获得圆满。他之所以生活在夹缝之中,归根到底是由于当时辽宋交锋以至于两国人民水火不能相容的大背景。而在此,金庸跳出了以前的观念,将书中最伟岸的形象塑造成了一个契丹人,最后于辽宋交锋的战场上为两国之间的和平而献身。至此,萧峰的形象完全得到了一个升华,变为超脱种族之争的象征,成为了一种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的象征!
众所周知,金庸小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总要为书中的主人公设计一套专属于一人的武功。在《天龙八部》中,段誉有专属于他的“凌波微步”和“六脉神剑”。虚竹亦有他的“小无相功”和“天山六阳掌”。慕容复更是有他闻名天下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而惟独萧峰没有独门武功,他的武功“降龙十八掌”,虽说在本书中没有第二个人能使,但熟读金庸的读者都知道,这套武功是属于《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郭靖的。作者为何不为萧峰设计独门武功呢?也许这正是为了要突出萧峰其人天生的勇武。在聚贤庄一役中,他居然使出与对手相同的武功。即使使用一套再平常不过的武功“太祖长拳”,也将少林寺中的一流高手玄难打得手无招架之力。这就表明,什么样的武功到了萧峰的手上,都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威力,这也是萧峰这位天生英雄的最好证明。
萧峰有着天生的勇武,更有着一股常人无法比拟的英雄气概,表现在他“虽千万人吾往矣”一往无前的豪迈之中。最好的例子,当然就是为了阿朱而独闯聚贤庄。明明已经知道中原的英雄好汉要在聚贤庄商议对付自己之策,明知此行极其凶险,没有任何把握保得住自己的性命,但为了找到神医薛慕华为阿朱治病,仍是毅然前往。看到这里,不由叹服萧峰那种英雄之气。
在萧峰的英雄本性中,也有着一股豺狼之性。如血战聚贤庄杀英雄好汉无数,逼死谭公谭婆,更亲手打死阿朱。那个时候的萧峰,受复仇情绪的控制,就表现出豺狼兽性的一面。于此,侠义豪迈和“动物凶猛”共同组成了萧峰的本色。这也正是《天龙八部》中的萧峰形象与其他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大不相同的地方。
当然,萧峰之成为萧峰,还在于他打死阿朱之后,逐渐恢复理性,仁人之心克制了他的复仇冲动。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同情,使他获得了少林高僧“唯大英雄能本色”的赞誉。最后,为宋、辽和平而献身,就更是达到了人道主义精神境界的最高峰。作者对萧峰自杀的描写实际上是完成了一座永恒不朽的人道主义者的英雄雕像。
金庸笔下的英雄无数,但如萧峰般这样将英雄气概发挥到极致的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却为数不多,与他相似的惟有“使之大者”的郭靖。能够塑造出如此伟岸的人物形象,自然也体现出金庸非同一般的写作技巧。
虚竹: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天龙八部》一书的三位主人公之中,虚竹出场最晚。因此,他的故事较短,也较为简单,但并不影响这个在金庸笔下拥有独特魅力的人物形象。
虚竹的故事,一言以蔽之,是“想当和尚而不得”。而另一方面,超强的武功、掌门人的地位、真诚的友谊、美满的婚姻等世俗人梦寐以求的种种“福缘”,对虚竹而言却又是“无求而得”。这就意味着,在虚竹所经历的简单的故事中,有着更加深刻的人生内涵。
虚竹的故事在第四卷书中。第四卷书中的回目组成的一首词,名《洞仙歌》:“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且自逍遥没人管。奈天昏地暗,斗转星移,风骤紧,缥缈峰头云乱。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梦里真真语真幻。同一笑,到头万事俱空。糊涂醉,情长计短。解不了,名缰系贪嗔。却试问,几时把痴心断?”——此词大致可以作为虚竹故事的一种注释。
相对于虚竹传奇般的人物命运,对于虚竹形象的塑造,金庸虽未加以过多的笔墨,但读来给人的印象仍是栩栩如生。从虚竹之母叶二娘和灵鹫宫在第一卷书中出场,到第四卷书最后虚竹任灵鹫宫主人并与叶二娘相认,作笔伏线放得之长不禁令人叹服,此乃作者纯熟技巧体现。
在书中,虚竹从头到尾一直给人以傻头傻脑的小和尚之感。到卷末,他任灵鹫宫主人,统率三十六洞七十二岛一路群豪,革为西夏驸马,却也未曾将他在读者心目中小和尚的形象有所更改。在制服丁春秋,天下扬名之时却仍说:“我想在少林寺出家,师祖、师父他们却赶了我出来,这丁春秋伤天害理,作恶多端,却能在少林寺清修,怎地我和他二人苦乐的业报如此不同?”有趣的是,虚竹如此羡慕丁春秋,却不知丁春秋在少林寺中也加倍羡慕着他。这正好体现了金庸在书中的“有求不得,无求而得”之思想!
《天龙八部》中,有两段最为奇妙精巧的故事,偏偏都与这位呆头呆脑的虚竹有关。
《天龙八部》新修订版手稿
这两段故事,一是指擂鼓山聋哑谷的谷主聪辨先生、聋哑老人苏星河邀请天下武林才俊破解他师父留下的围棋珍珑,却无形中成了天下英雄的人品、性格、心理、气质或精神境界的测试或展示。段誉、慕容复、鸠摩智、段延庆乃至旁观的丁春秋、范百龄、少林玄难等人的性格气质或心理奥妙都在这里被深刻地揭示出来了,其奇妙之处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更有意思的是,苏星河在此时此地摆下此一围棋珍珑,目的是为他的师父寻找一位合适的衣钵传人,结果却是大大出人意料,所有与会者中凡有心参与者全都没有资格获选,偏偏是全无此心的少林寺小和尚虚竹被选中。
无独有偶,书中的另一段让人称绝的故事,是西夏公主招驸马。“酒罢问君三语”,也像是那个围棋珍珑一样,将所有到场的天下英雄的性格及心理的奥妙给“拷问”了。包不同、段誉、慕容复、吐蕃宗赞王子等人的回答,称得上是各有其妙,正是他们不同的心理特质的自然流露。虽然最终没能入选,但对小说而言,却是一次极其重要的展示各人性格与心理境界的大好时机。同样有趣的是,这一次轰轰烈烈的西夏公主招驸马活动,结果却又是出人意料地结局——所有有心者再一次成为“陪客”,而原本当段誉陪客的虚竹却出人意料地成为“得主”。
这两个故事,不仅在传奇情节的设计上称得上是“极品”,而且显然还有深刻的寓意。有求不得,无求而得。人生奥妙,尽在于斯。同时,也不得不为金庸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击案叫绝。
这个题目,借自倪匡先生所著之《赏析金庸》。
书中除段誉、萧峰、虚竹三位主人公之外尚有为数不少,但性格鲜明且与书中故事有巨大牵连的人物。他们或美或丑,或可恶或可爱,或生或死,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遗憾的是,到最后能得善报的都为之寥寥,大多数的人物转眼成空,归于尘土。
慕容复是除主人公之外给人以最深印象的人物,“北乔峰(萧峰),南慕容”。慕容复尚未出场时已先声夺人,让人以为他当为本书主人公之一的人物,加之他清秀俊雅,武学渊源,若得之正道,则当为武林一代宗师。然而这位连萧峰都神交已久的慕容公子,因自己贵为燕国后裔,而一生为兴复大燕奔走,自己从小到大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快乐,没有所爱之人,到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疯癫潦倒!不禁使人扼腕叹息。
同样做着皇帝梦的段延庆从小多难,颠沛流离,虽最后练成一身高强武功,但到末了也是好梦成空。与之同列“四大恶人”的叶二娘、南海鳄神、云中鹤,到最后也都死于非命。这三人中除云中鹤之外,南海鳄神之可爱,叶二娘之义烈、可怜,也都让人唏嘘不已。
段正淳风流无羁,处处留情,到头来,不仅让自己的儿子去承受他所造成的后果,自己还身死风流之下,他的几位“夫人”也因此而魂消魄散,阿朱、阿紫更是命运凄惨。这些与段正淳有关的诸多人物的悲惨命运,皆源于他早年的用情不专,真可谓是真正的孽情了!
鸠摩智与丁春秋,早年为非作歹,到最后一个功力全失、一个身困少林。虽未能翻云覆雨,但比起前面几位人物的命运结局来说,却又是幸运之至了!
三位主人公也未必最终得以善果。萧峰身死雁门关,与母亲一起归于尘土,似乎乃是一个轮回;段誉身登大宝,却要无时无刻不受那一夜之间父母俱亡的折磨;虚竹似乎是幸运的,但他瞬间父母双亡,且欲做和尚而不得,终身未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可谓是悲之一生了!
《天龙八部》的主题,起点当然是佛家的慈悲之心。悲天悯人,破孽化痴,常有触动灵机的笔墨。但这部书的终点却不是佛家的“彼岸”,而是人世间的现实世界,其通往终点的途径也不是佛家的“空、无”,而恰恰也是人道的真、情、义!
《天龙八部》是一部鸿篇巨著,在金庸的小说里,无论是从字数还是从故事人物的宏大都可称是首屈一指,尤其是书中那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久久不能磨灭。一部《天龙八部》,正如金庸自言,包罗万象,涵盖众生。即使是有些小疏漏,也并不妨碍《天龙八部》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