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霞
【摘 要】学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激发师生自我效能感必须从教学准备开始,自制教具、学具能够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继而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向促进认知、能力和素养发展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教具;自我效能感;教学准备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里的学生指的并非是班级里要能够步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部分群体,而应该是所有的学生,而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因此我校推行了分层走班教学,目的就在于发展师生的自我效能感。而对于分层走班教学而言,课前的教学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能够吸引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必须从学生的学龄特点和学习心理出发,进行学习资源的整合,其中教具、学具是重要的一环。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用磁板以及即时贴制作了一些可以任意粘贴在黑板上使用的教具,现结合具体的教具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一、教具制作应具有直观性
制作教具的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重难点,因此教具制作必须具有直观性,例如,笔者制作了如图1所示的“双受精”教具。
双受精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一向是个难点。教参配套的光盘中有相关的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可是,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观看了动画之后,对于双受精过程还是很懵懂,一些细节仍然没有能关注到。由此,我设计了一张拼贴图。磁贴包括了柱头、花柱、子房、胚珠、花粉、花粉管以及精子几部分。通过拼图的过程,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雌蕊的结构,以及整个受精过程。对于这种游戏式的学习,学生容易接受,且兴趣浓厚,收到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二、教具制作应蕴藏思想方法
仅仅只有直观性还不够,还应该借助于教具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这部分生物内容所包含的学科思想方法,透过教具就能够掌握知识与方法。例如,笔者制作的如图2所示的“食物链与食物网”教具。
本教具由食物链以及食物网中的各个环节构成,包括青草、白菜、鸡、黄鼠狼、狐狸、兔子、老鼠、鹰等。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课本中有一个活动是用纸片和胶带来制作食物链和食物网。但学生做好的作品不容易向全班同学展示出来,这套教具正好可以解决此问题。另外,部分学生总是数不清食物网中共有多少條食物链。通过展示这套教具,让学生在黑板上数出食物链,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数的方法。
三、教、学具制作应具有可实践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具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学具的制作应该具有可实践性,即能够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重要器材。例如,笔者制作的如图3所示的“分析色盲的遗传方式”教具。
本套教具包括红卡8张、蓝卡4张、黄卡8张和一张蓝色棋盘格。红卡表示带有正常色觉基因的X染色体,黄卡表示带有色盲基因的X染色体,蓝卡表示不带有色觉基因的Y染色体。要求学生分别用卡片摆出母亲色觉完全正常(不带色盲基因)、患色盲病、色觉正常(携带色盲基因)3种情况,以及父亲色觉正常、患色盲病两种情况的基因组合。当摆放好表示父母亲基因组合的卡片后,还需要在棋盘格的上方和左方摆放父母亲所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类型。最后在棋盘格中摆放出表示子女细胞内染色体组合的卡片。本套教具可用于模拟所有可能的基因组合。通过摆放所有父母基因组合卡片,可以判断出男性更容易患色盲病。
再例如,笔者还引导学生制作了“寻找蝴蝶”的教具,而且将教具与学生的“表演”相融合,本套教具包括A4纸大小彩色磁板6张,各色蝴蝶若干。将蝴蝶黏贴在不同颜色的磁板上,让学生扮演小鸟来寻找蝴蝶,看看哪些蝴蝶最容易被发现。我们发现蝴蝶颜色越是与背景颜色相近越是不容易被发现。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明白,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总之,我们在制作教具时,应该要综合考虑其直观性、可演示、互动性、游戏性、趣味性等,而且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善于积累教具,要让教具成为一个系列,反复使用。实践经验表明,自制教具并不复杂,容易制作,而且易于保存且花费少,制作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教学中使用以上教具,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效果,如果让学生参与到教具制作中来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方法的理解,还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2]田红云.体验式教学的认识论基础及应用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6):80-82
[3]范士红.综合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张永红.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