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顺燕
【摘 要】高中化学相对于初中化学来说融入了更多新的理论概念和化学原理,计算量也扩大了,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主动地突破学习重难点。尤其是“物质的量”、“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这三部分内容,更是令学生感觉吃力,成为高中化学学习的“分水岭”。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采用放慢速度、类比迁移、实验教学以及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突破化学难点,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化学;三大难点;迁移;实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注重以人为本,从三维目标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学科素养。可是在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对化学知识的讲解,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没有益处,并且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高一是整个高中的起始阶段,教师要明确高一化学教学中的难点,注重从学习方法上多指导、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在思考和分析中使得学生逐步掌握化学知识学习的有效方法,进而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突破学习上的重难点,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放慢进度,分步进行化解
对于刚刚跨进高中校园的学生来说,化学知识的难度无疑是增加了很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面对“物质的量”、“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这三大难点,更是让很多学生摸不到头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阶梯式教学,首先给学生介绍基础知识,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采用放慢速度,分步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探究。首先指导学生从得失氧的角度初识氧化还原反应。之后以学过的化学反应为例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探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借已知学未知。最后,让学生回顾钠和氯的原子结构,从电子得失角度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为了直观感知电子转移,教师可以演示导电性实验,证实化学反应中确实有电子转移的发生。教师这样的分步教学,会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完成了第一步任务后,就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带领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
二、类比迁移,转化疑难困惑
为了突破学习上的重难点,教师要关注知识的类比迁移,借助学生熟悉的知识来引导学生探究未知的知识。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类比迁移,避免了教师直接灌输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类比中产生联想和想象,突破学习困惑。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新概念。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瓜子”来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通常会用“袋”或者是“斤”这样的单位名称来购买瓜子,这样比较好计算瓜子的重量。可以说这是一种通过聚少成多、化整为零的方式来购物。同样,在化学学习中,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等为例,它们比瓜子还要小,很难通过数数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计算。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引导“物质的量”这个概念,使学生通过形象具体的对比了解化学中的新概念。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进行类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生在思考中顺利地实现了类比迁移,很好地接受了这个新概念,进而可以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的关系”“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概念,解决这个抽象概念给学生带来的困惑。
三、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动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没有比动手实验更能深化学生的理解。动手实验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識,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原理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内化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电解质”的时候,学生对于强弱电解质以及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理解起来很困难,感觉抽象,不好区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将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氯化钠、氨水、氢氧化钠、乙醇、醋酸溶液的导电性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学生会发现与乙醇溶液相连灯泡不亮,与醋酸、氨水溶液相连灯泡较暗,而与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相连灯泡较亮,由此很容易得出这些溶液在导电性方面存在差异。而溶液能够导电主要是由于存在离子的定向移动。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分析得出乙醇溶液中不存在离子,乙醇在水溶液中不能电离,全部以分子形式存在。而醋酸、氨水溶液中存在部分离子,醋酸和一水合氨在水溶液中只能够部分电离。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大量离子,由此得出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全部电离从而导电。由此对比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能否因自身电离而导电,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在于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不同。在观察中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会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对于难点知识的突破。
四、联系实际,主动体悟难点
新课程倡导知识的学习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难点或者是困惑,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知识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化学原理,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已经习以为常,这时候教师用化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会使学生的认知更准确,更深刻。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铁锹生锈的现象来思考在这个化学变化过程中,谁的化合价升高了,谁的化合价降低了,谁具有氧化性,谁具有还原性,进而分析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生活中的知识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减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畏惧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快速运转和思考,在分析中形成自己的感悟,内化知识,实现有效学习。
总之,在学习难点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实现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绍芝.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的巧解方法[J].高考(综合版),2014年01期
[2]陈献忠.浅谈“物质的量”教学难点及处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