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创新策略及实施路径

2018-08-15 02:54林玲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实施路径

林玲

摘要:农民工子女的美育教育是一个重要特色样本。新时期农民工子女教育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多元融入原则、主题集聚原则、多维建构原则、重点突破原则。从完善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顶层设计、强化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基本师资配备、完善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模式、加强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保障机制设计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创新策略;实施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速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当前我国在农民工社会融入及其子女的基本教育保障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本解决了进城农民工子女“有学上”的问题,并逐步向提供具有一定教育质量的基础教育转型。美育教育,作为塑造农民工子女健康情趣、正确审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普适化教育,也逐渐进入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供给视野中。如何根据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基本条件配置、教育现状等,选择一条因地制宜的美育教育道路,已经成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重要议题,对我国美育教育模式的丰富与发展也将带来重要启示。

一、当前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现状——以H市为例

H市是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副省级市,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改革开放先发地区的体制创新优势、文化创新优势等,基础教育及城市基本建设相对健全。近几年来,H市把握国际盛会举办的优势,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以及农民工呈现双流入状态。H市在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教育供给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美育教育作为教育配置中的基本教育单元也逐步进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中,但因为群体对象差异、教育资源的配置落差、群体教育氛围惯性等因素的制约,其教育模式及成效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态势。

美育呈现概念化进入的态势。笔者在走访H市5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及将近50名左右在其他学校插班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后发现,其对美育的感知处于懵懂状态,77.9%的受访者表示“好像知道”“大概了解”,美育教育尚未以一个正式的教育议题进入其主观教育感知中。受访的教师表示,美育作为基本教育内容已经进入其教育内容设计中,但碍于农民工子女学校师资及办学条件等的限制,往往把美育教育作为附加型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开展情况参差不齐。

美育教育呈现“套路化”模式。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开设美育类课程的学校,大都采用城市通用化教育模式,与农民工子女的审美爱好、知识结构、接受习惯与身心特点等存在一定差异,特色化模式及其教育内容开发不足,教育匹配性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到教育效果的达成。

美育教育呈现“孤立化”态势。美育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教育,存在于生活的点滴方面。但是当前无论是在城市小学还是农民工小学中,都把美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建构了专业化的闭环运行体系,对生活美的摄取与熏陶存在明显不足。这种负面效应集中出现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因为“孤立化”的学术话语表达,束缚了美育教育伸展的空间,让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育素材没有得到有效运用。

美育教育呈现“异读化”态势。一些农民工子女学校甚至是学生家长,把美育片面理解为价值观教育与艺术素养教育,把爱祖国、爱社会、爱家庭、爱亲人,讲道德守纪律和唱歌跳舞简单界定为美育教育,把其他教育内容与教育类型作为美育教育的替代性表达,严重制约了美育教育开展的空间,背离了美育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与价值规律,使之陷入发展误区。

二、当前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原则。农民工子女的美育教育一定要结合农民工子女的身心结构特点、接受习惯及审美爱好等。特别是要结合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中产生的文化自卑、感官落差等种种不适应症,有目的地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内容和模式的群体适配性,有效弥合其身心发展上的不足。

二是多元融入原则。美育教育是一种触摸和感知教育。当前结合农民工子女初入城市生活的现状,要走出美育专业化教育的视野束缚,让美育教育真正走入生活,感知学习生活中各种美的素材,将生活中的可以触摸的万千现象纳入美育教育的范畴,比如城市的风景美、城乡小伙伴以及邻居关系中的人情美,生活中的舞蹈美、音乐美以及其他艺术美等。将美育与语文、数学等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用多元融入发挥美育润物无声的精神感染作用。

三是主题集聚原则。美的表现是多样的,美的魅力是多彩的。在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中,一方面要注重发现和吸收多样化的美育素材,让美育沉浸到生活中,但同时防范美育主题的片面泛化与异化,随意置换美育概念,明确不同教育阶段美育教育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与基本内容,美育教育的规格及其教育方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举措,使多样化的教育素材紧紧汇聚到一定时期和一定阶段的教育主题上去。

四是多维建构原则。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特别针对农民工子女而言,其在美育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和其他教育问题及城市体验经历糅合在一起,涉及情志、性格、知识等方方面面,更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會等多元主体共同解决。所以在农民工子女的美育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家庭,尤其是农民工父辈、社区教育及活动、学校教育等的综合功能,引导农民工子女通过多样化渠道、多样化平台进行美育教育,发挥好长辈引领、城市青少年朋辈协同等效应,构建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多元协同机制。

五是重点突破的原则。农民工子女的美育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议题,面临着各种课题,有关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的匹配性设计,也有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关系,教育内容与教环境的协调,教育氛围与教育制度的设计等等。需要尽快明确重点突破方向,以重点突破带领整体教育的推进。当前经过调研发现,基于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美育素质弥合与美育心理建构是其美育教育的重点,有待深入贯穿到美育实践中。

三、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实施策略及创新路径

(一)完善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顶层设计

针对农民工子女的个性特质、文化心理、审美爱好、接受习惯等,特别是根据他们在城市社会融入及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弥合和心理适应问题,建立具有群体特色的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实施方案。通过顶层设计,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民工子女审美教育的基本教育目标,根据美育教育的阶段性规律及群体特征,当前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基本目标为基本审美观点与审美立场建构、城乡童年差异化审美待代际弥合等;二是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基本定位,美育教育是义务教育中的基本教育单元,是中小学生素质结构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应确保其基本的课时比例,规避因为主观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教育权重的削弱;三是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实施路径。农民工子女的美育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与全维度教育,应该覆盖到每一个农民工子女,并且充分借助学校、社区、家庭力量,将常规性课堂教育与生活教育融为一体,构建全天候教育模式。

(二)强化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基本师资配备

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是实现“专门师资”与“融合师资”的有效结合。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建立专门的美育教育师资,主要承担专业化美育课程教学,特定群体美育教育特点研究、教材开发及配套教育策略研究等,成为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开展的基础性力量。同时要尝试在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其他专业课程中灌输美育元素,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提高发现美的能力、接受美的熏陶,强化美感意识。学校要有计划加强对全体师资的通识性美育教育意识培养与能力训练。二是实现“学校师资”与“社会师资”的有效结合。美育是一种生活教育,除开在学校规范化的美育教育外,要充分发挥社区及其他教育载体的作用,加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美育教育。比如H市高等教育发达,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丰裕的优势,鼓励高等院校社团组织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带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联合搞活动,融入城市社区生活等,开展有针对性的美育教育,加强文化心理干预与精神帮扶等,扩大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平台,形成开展美育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完善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模式

农民工子女的美育教育是以特定群体为考察对象的全新美育教育样本实践。通过调研,根据其群体特征及资源配置情况,可探索以下四种教育模式。

一是美育的引入性教育实践。动员各级研究机构和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力量,编制针对农民工子女个体特色的专业化教材和校本读物,开展基于课堂的美育引入性教育实践,告诉学生美的重要性、提升发现美的意识、逐步形成观察美的能力,形成基于美的初步主观认知。

二是美育的学校化活动课程。根据“题材贴近性、方式多样性”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美育教育实践。比如举办我是“小小摄影家、观察美丽新城市”的学生摄影比赛;结合音乐舞蹈、体育比赛等发现学校生活中多样化的动感美、艺术感、运动美等;观察和发现语文中的文字美、音韵美,数学中的运算美与逻辑美等,开展多样化的美育教育实现,让学校成为一个体验美、发现美的精神大花园。

三是美育的社区化、社会化课程。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工子女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各类文化文艺活动,以社区为连接触角,感知多样化的城市生活,增强与城市贴近感、融入感,减少因区域环境落差形成的文化隔膜与审美间离。要鼓励所在区域高校青年大学生走进农民工子女,开展结对等,带领他们走进校园、熟悉城市、感知人文、体会生活,用社会美育涵养他们的心灵。

四是家长参与为主要形式的家庭美育介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其家长教育观念及其家庭环境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研中发现,城市农民工群体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群体能力与城市社会落差较大,存在较多生活焦虑与文化不适应症,也较多地表现为脾气暴躁与家庭生活的不和睦等。这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环境的建构。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等,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正确的美育认知,注重在家庭教育中释放美育元素、营造美的氛围,成为学生的心灵守护者与美感建构者之一,实现和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齐头并进。

(四)加强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保障机制设计

一是加强人力资源保障。国家在“国培计划”中可以專门设立和强化“美育师资培养”模块。各级教育机构要建立专项美育师资涵养与建设计划,为美育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建立更符合美育师资培育的职称评审机制,更好地享受“职称评审”的国民待遇,以职称为杠杆有效涵养生源。

二是加强对应的经费保障等。在日常办学经费使用中,要确保美育教育经费的比例。同时开拓社会化资源供给平台,鼓励社会资本更多地关注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的教育扶持,为美育教育提供更加充沛的财力保障。

三是加强各项硬件建设等。在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以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美育课堂。在相应的社会机构建立“学生美育实践基地”等。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开展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这样的案例审视,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群融合等议题,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自伍.教育:让人成为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陈平.美育为什么重要——基础教育中美育的价值和实现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02)

猜你喜欢
农民工子女美育教育实施路径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警惕农民工随迁子女遭遇教育“隐性不公”
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