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在追寻真知中闪光

2018-08-15 05:16吕冬燕
广西教育·D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江中真知浪花

吕冬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在教学白居易《忆江南》这首词时,我教给了学生运用拆词的方法理解词义。针对“江花”一词,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说“江花”应该是指“江中的浪花”,他的这个答案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赞许;也有学生说指的是“江边的鲜花”,赞同的人也不少。双方意见不一,在课堂上发生了争论。面对学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我想: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旨在鼓励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感悟,能够独立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那么,我就当尊重他们的见解。于是,我让他们各自阐述一下理由。对于我的这个提议,学生并不畏难,思考片刻后,赞成“江中的浪花”的学生代表发表了下面的意见:“清晨太阳出来以后,阳光照在江面上,江面上泛起了点点光斑,倒映在水中的阳光使江水变得红彤彤的,红得似火一般,这便是‘日出江花红胜火。”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美丽的画面,这充分的理由不得不令人信服。而赞成“江边的鲜花”的学生代表并不相让,也发表了充分的理由:“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江边各种各样的鲜花竞相开放,粉红的、紫红的、淡红的、深红的……红艳艳的一片,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像火一般。”双方各执己见,理由充分,谁也说服不了谁。虽然在精心备课时我的理解是“江边的鲜花”,但面对学生振振有词的陈述,我也困惑了。怎么办呢?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会扼杀学生多少丰富的想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肯定了学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尽管如此,我心中依然充满了忐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放学后,我把我的困惑与同组的教师进行了交流。同伴们告诉我,“江花”指“江边的鲜花”:清晨,江边带着晨露的红花是那样鲜艳,朝阳把光辉洒在江花上,那花真是红胜火了。同伴还警告我,将“江花”解释成“江中的浪花”,这种过于随意的解释是很危险的,从字面去望文生义的学习方法很不可取。同伴的警告让我汗颜且惊恐:一味地尊重“个性”,也許会带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后来我查阅了不少资料,不论是实指还是虚指,认同“江花”是“江边的鲜花”的解释仍然是主流,侧重从古诗的对仗性来解读,一句写江边的鲜花,一句写江中的绿水,红绿相映色彩更加明艳。于是,当我再次回到课堂中时,我把自己之前的困惑和研究经历告诉了学生。也许,这并不是最终的答案,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养成“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的学习习惯。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美好。但是,当我们在沾沾自喜的时候,也请千万不要忘了育人的本真——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我们既要给予学生释放个性的舞台,也要引导学生追求真知:一方面肯定学生善于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赞赏学生勇于辩驳,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去追寻真知灼见,让学生的个性在追寻真知的过程中熠熠闪光。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江中真知浪花
实验出真知
以高质量安全托起“江中明珠”新荣光
送你一朵小浪花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浪花一朵朵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分类求难题 讨论得真知
第四章 暧昧之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