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为
摘 要:美国虽然不是东亚国家,但其一直以来都是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因素。面对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格局新的形势,加之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美国的东亚政策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总的来说美国东亚政策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其在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考量。
关键词:美国;东亚;冷战
中图分类号:D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4 — 0052 — 03
随着二战后,美苏对抗的不断加剧,加之东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战后历届美国政府都视东亚为对外战略的核心区域。维护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是其东亚政策的核心和出发点。美国向来对于东亚地区的局势,起着关键作用。其战略总目标是扩大和维持美国的主导地位,降低和打击区域大国挑战意图和能力,美国东亚战略始终坚持“一个战略中心,两个战略基本点”,即以维持美国主导地位为中心,维持地区力量平衡和防范挑战势力为基本点。〔1〕
一、美苏东亚对抗形势
在世界传统地缘政治中,东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东亚处于海权和陆权的交汇区,域外大国和本地区大国相互争夺,古已有之。而东亚国家中的一些新兴力量的出现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东亚冷战史上, 弱国的民族主义始终是共产主义和反共产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之外的一大思想潮流, 造成美苏两国都难以把握和理解的一种局面, 那就是国际强弱斗争、跨国意识形态斗争和国内社会-政治冲突三者相互交织。〔2〕
二战结束后,东亚地区诸多国家纷纷独立,民族主义热情高涨,对于旧殖民国家有相当的排斥情绪。独立自主的内政外交思想成为了众多东亚新兴国家的共识。此时东亚地区没有出现区域性的强国,因此,东亚尚未有政治核心,区域政治力量较为分散。两极格局的形成,无疑加剧了东亚地区政治局势的分化。部分民族国家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下,纷纷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如越南、朝鲜,还有许多新兴国家出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倾向,部分地接受了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美国为了维护其在本地区利益,对于新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遏制围堵政策,增加对于反共政权的扶植力度,强化美国在本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增强美国与苏联争夺的筹码,提升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地位。但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并不完善,较少具有多边性。东亚地区虽然有东南亚条约组织,但其内部组织和约束力不能与北约同日而语。东亚地区独立中立国家更多,因此活动空间更大。因此,东亚地区的两级对抗较之欧洲比较松散,并未出现美苏直接对抗。〔3〕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冷战处于苏攻美守时期,苏联在东亚开始扩充自己的实力,表现在军事方面。苏联将其海陆军约30%的力量集中到了远东地区,其地面部队部署数量也较60年代大幅度增加。苏联增加了其在南千岛群岛(日本北方四岛)的军事部署,威胁到了日本的安全。苏联海军力量此时也有大幅提升,苏联太平洋舰队无论从舰艇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有了大幅度提升,并且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具有相当实力的包围势态,进入了如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等具有相当战略意义的地区。苏联方面的动作,使得东亚地区军事力量的对比出现了失衡,引起域内部分国家的恐慌。因此,美国里根政府开始转变其前几任总统的东亚战略,开始主动应对苏联在东亚的扩张趋势。但由于70年代的经济滞胀的影响,美国经济并未完全复苏,在东亚地区付出巨额的财政支出以对抗苏联不太切合实际。里根政府在处理东亚问题上,多采取外交的方式,在政治上对苏联形成遏制态势,巩固其与东亚国家的同盟关系是此时美国战略中心。里根政府还积极倡导“太平洋经济共同体”,放宽与东亚国家贸易限制,减少贸易摩擦,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定技术上的支持。此时美国政府相信,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对于美国维护在东亚地区的利益有所帮助。
二、冷战后期东亚地区新格局
冷战后期,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东亚地区国家自身的发展,地区局势也出现了转变。东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了不均衡的权利扩散。经济领域,日本成为东亚地区一枝独秀,尤其是到80年代,日本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1985年日本海外凈资产达到1298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1987年日本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跃居世界首位,1989年日本对外投资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投资国。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日本也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试图掌控东亚事务的主导权,试图冲破美国对其限制。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此时也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出现了像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这样的新兴工业国,它们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但是,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国之间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存在着差异,所以东亚格局上仍呈现出各种力量相互杂糅、相互制约,多核心,权利扩散的局面。因此,维持力量上的平衡,防止任何一个国家的异军突起,是此时域内国家所关心的。同时,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各国纷纷致力于军事建设,例如朝鲜的“拥核自保”,日本对于和平宪法的不断突破,向海外派遣自卫队,不断扩充军费等等。这些行为都为地区就是的安全稳定形成威胁。
越南战争后,美国试图从东亚脱身,70年代尼克松主义的出台,更是为美国的在东亚的战略收缩提供了指导性帮助。8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力量在东亚威胁的减弱,东亚的战略局势,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依然存在,但是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关系增强,经济上的合作成为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域内国家利益关系逐步密切。随着国家利益联系的不断增进,各国的安全也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随着“非传统”威胁的出现,东亚国家间安全方面的合作的重要性凸显。随着东亚国家合作契机的不多出现,以东南亚联盟为代表的区域多边合作机制的出现,使得东亚地区国家合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高度。传统的东亚国家有较为相同的文化、习俗和民族性格,这无疑增强了域内国家彼此的信任和认同感。整体上冷战末期东亚呈现出缓和、合作为主的地区形势。因此,美国在冷战末期直至冷战结束后的东亚政策,也以缓和、战略收缩为主,战略重心放在了巩固传统同盟关系的基础上,加强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东亚地区经济的一体化,采取平衡战略,防止挑战势力的出现,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优势地位。除了对日韩两国进行政治上的指导和干预外,美国也积极号召和推动东亚其他地区政治上的民主化进程,在美国的主导下,东亚域内国家政治转型萌芽初动,成为了20世纪末,全球性“第三波”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
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演变受美国地区战略选择的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也面临着种种挑战。“东亚战略形势对抗走向缓和,但美国仍认为不稳定和不确定”〔5〕朝鲜半岛局势波谲云诡,威胁着韩国、日本等美国传统盟友的安全。美日经济摩擦不断,对于冲绳问题,日本国内表现出极高的民族主义情绪。域内大国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的崛起,更是对于美国亚太地位的挑战。
三、中国因素的影响作用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苏争霸过程中,深陷越战泥潭的美国战略收缩局面的形成,在东亚地区,其很难与势力日益高涨的苏联进行针锋相对的对抗。尼克松主义的出台为这个时期的美国外交调整提供了基调,其东亚政策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通过缓和改善对华关系,利用中苏之间的矛盾,对东亚局势施以平衡,从而维持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相对优势。尼克松对华政策的改变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长达20年的对华遏制战略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在这二十多年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尤其是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与日增加。美国在这期间的收效也十分有限,试图颠覆和改变中国政治面貌基本上无法实现。第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采取了进攻态势,严重侵犯了美国的利益,美国意识到苏联才是最大的对手,而中苏矛盾是可以利用以制约苏联的。因此,改善中美关系是平衡美苏力量,保持美国战略主动重要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第三,由于中国在东亚地区拥有较大的影响力,美国试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通过与中国达成在解决越南问题上的共识,来美国越战中的不利局面,使其可以尽快摆脱越南战争的困境,尽快从越南抽身,改善其战略颓势。这些观点得到了美国政界和学界的认同。因此,在冷战中期的70年代,中美进入了关系破冰时期。
随着80年代后美苏争霸进入了后期,苏联国力已无法支撑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对抗。而此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力日趋上升,尤其是经济上的发展已经无法忽视。美国对于中国的政策也开始转变,首先从对中国地位的认识上,美国开始带有批判性的重估。中国的崛起形成的对美国而挑战与苏联不同。因此,中国的发展对于美国来说,充满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资源和广大的市场,是新时期美国在东亚经济合作的新增长力量。中苏关系的破裂也正是美国可以利用一遏制苏联的有效手段。因此,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中美两国高层领导人交流频繁,无疑增进了中美两国关系,此时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蜜月期”。但是,中国力量的上升被美国视为东亚地区的最大挑战。长期以来,美国对华采取“接触”与“遏制”并举的总体战略,而“接触派”与“遏制派”又相互竞争。遏制派思想来自于进攻性现实主义思想,这种思想是塑造美国战略思想的主要思想。这是一种强调实力的战略,其逻辑是中国必须先变革国内政治体系,它将中国视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重要威胁,是未来重要的竞争对手,因此,要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迫使中国屈服,并接受美国所指定的国际规则,其思想根源,与“遏制之父”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接触战略与遏制战略相比,接触既不限制、约束或阻碍目标国势力的发展,也不阻止其影响力的扩大。〔6〕总体来说,接触战略,核心在经济方面,性质上是一种安抚政策。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不断发展,美国希望通过接触政策将中国纳入其所主导的国际环境中,通过单边或多边合作化解彼此矛盾,在不牺牲美国自身利益的情况之下,在短期政策上调和中美之间的矛盾。接触政策与遏制政策在目的上,有相通之处,但接触战略相比较遏制战略收益更高,“接触战略所带来的风险是微小的,因为美国的实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不可能对美国构成重大威胁”。〔7〕因此,在20世纪70到80年代,随着中美合作基础的不断扩大,中美之间合作方面多元化,接触战略成为了美国对华的主要手段。
四、结语
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三场战争,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未能同时与中国和日本保持建设性关系。〔8〕冷战后期,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有了長足发展,但是美国对于中国的崛起依然保持着相当的谨慎,其力图用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军事部署并且对中国实行合作与防范为主的接触战略。对于与日本的关系,美国出于维持东亚地区平衡稳定,遏制中国崛起,实现其在本地区的战略意图,维护美国利益而不断加强巩固美日同盟关系,因此,美日同盟,在美国东亚战略的大局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日本则试图利用美日同盟关系作为其发展的政治保障,强化日本在本地区的政治参与度和话语权,实现其成为“政治大国”的目的。所以,美日关系存在着“相互利用”的成分,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但是其同盟关系的加强是不可改变的。随着7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于美国东亚利益 形成一程度上的挑战,因此,美国对于美日同盟不断进行调整,“以华制日”的情形有所发生。
〔参 考 文 献〕
〔1〕付瑞红.美国东亚战略的中国因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2.
〔2〕时殷弘.与复杂局势相违的简单化政策
——论冷战时期美国在东亚的安全政策〔J〕.美国研究,1997,(02).
〔3〕付瑞红.美国东亚战略的中国因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4.
〔4〕萨缪尔森·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2-23.
〔5〕周荣.冷战后的东方与西方—学者的对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2.
〔6〕〔美〕阿拉斯泰尔·伊恩·约翰斯顿,罗伯特·罗斯.接触中国——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M〕.
北京:新华社出版社,2001(前言):09.
〔7〕Stephen G.Brooks and Wiliam Wohlforth,
America Primacy in Perspective,Foreign Affairs,Vol.81,No.4,July/August2002.
〔8〕韩红.美国人眼中的世界和亚洲—对美国部分官员、学者访谈录〔J〕.战略与管理,1999,(06).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