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体验 构建高效课堂

2018-08-15 00:12胡晓燕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长度建构

胡晓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体验,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地经历某一件事后所获得了相应的认知和情感上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在活动中探究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一般规律。所以,我们要以《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在活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那么,怎样关注学生的体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呢?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引导探究,夯实体验的根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完成知识的建构,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所谓的体验教学,就是要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观察情境,从情境中获取信息,主动地进行思考、分析,再进行交流,经历整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一课时,先出示例1:45+23。这是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题,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很快算出结果是68。 紧接这出示例2: 45+28。学生有了第一题的成功感,自信地做起了第二题,但是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当算完十位上的4+2=6后,发现个位上5+8=13,需要进位。这时,有的学生将刚刚算的6擦去,改为了7;有的将十位上的得数擦去,改为从个位算起。虽然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但是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是主动参与的,也是在积极思考的,知识的建构也是有效的。

二、联系生活,架起体验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的学习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情境创设,并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身边就存在着数学,能用数学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价值。

例如,在教学了“元、角、分”后,有一节综合与实践课《小小商店》。课前,我让学生带了一些自己家中的物品当作商店中的商品,根据生活经验为这些商品定好价钱,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布置了一个“小小商店”, 挑选了10位“营业员”,其余学生为“顾客”,每人都有一定数额的“钱”,“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自己想买的商品。 此时,学生都是比较兴奋的,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不仅亲身体验了做营业员和顾客的感受,而且对于元、角、分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之后我提出问题:“如果给你35元钱,你能买到哪些商品?”学生跃跃欲试,情绪高涨。通过这节实践课,让学生在买东西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到了数学的存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我布置了一些“生活化”的作业。例如,学习完长度单位以后,让学生去测量自己一步的距离;量10米后走一走,有几步;量一量自己的身高;等等。学习了认识方向后,向同桌介绍一下自己的上学路线。学生在这些喜欢的活动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活动中体验到这些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动手操作,强化体验的感悟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生容易记忆一些新鲜的、形象的事物,而不擅长记忆一些抽象性的内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性向抽象性过渡的阶段。而数学,又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动手操作活动正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因此,丰富而多元的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就像低年级的学生能指着实物进行数数,但他们往往不能一下比出两个数的大小;再如在比较长度单位的大小时,学生有时会出现这样的错误:3分米=30毫米,20厘米=2米,等等。往往这时,教师将其错误归咎于学生的粗心。但是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学生对于“米”“分米”等长度的概念没有建构好。 所以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会让学生先用手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来建立这4个长度单位的概念,再联系物体实际长度,从而建立长度的概念。另外还可以布置学生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以此加深对长度概念的认识。 由此可见,体验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了体验,知识的建构就很难扎实稳固。

四、合作交流,激起体验的浪花

学习数学就是要让学生先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然后進行再创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和引导他们,不能直接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教学其实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学的过程需要师生进行交流互动,达到共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方法。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探索并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让他们在相互的讨论和交流中,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中感受和体验数学,产生我要学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一课时,请学生说一说教室里有几块黑板; 说说自己坐在第几排、第几个;说说坐在自己前面的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排一共有几个人;说说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字组成的……他们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兴致特别高,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在交流电话号码时,提问:为什么每个人的电话号码都是不一样的?那是因为数字的排列顺序不一样。这样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又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

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那么数学才能真正地学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受用一生。在学好会学的基础上享受数学的快乐,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实践能力等,而这样的课堂也将是最出彩的,也是最高效的。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长度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1米的长度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不同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