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地方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2018-08-15 00:12李莉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家乡语文课堂

李莉

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融入语文教学中,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学生也被打上了厚实的底色。

《語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我们现有的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学生接触到的地方语言和生活习俗非常丰富,如果闲置,岂不是太可惜了吗?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勃勃生机。如何让民族文化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上适当地引入地方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近自然、走入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与地方民俗文化的整合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与地方民俗文化的有机整合,既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使语文教学的外延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可以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搭建平台,让民俗文化被更多的人了解,重新焕发生命力。

第一、将民俗文化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语文课的内容非常丰富,里面和地方民俗有直接联系的虽然不多,但民俗文化作为课文内容的延伸,却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司马迁》这一课时,课文讲读完毕,教师话题一转,说:“司马迁著作史记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咱们汉王也有一位伟大的评论家,也用毕生的精力点评了一本书,这个人就是张竹坡,课后同学们仔细阅读校本教材上关于张竹坡的文章。”学生在读了关于张竹坡点评《金瓶梅》的过程后,一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从司马迁和张竹坡身上,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想成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让我看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类似的课外延伸还有很多。如课文学的是写景的文章,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拔剑泉、群羊坡等风景名胜,学习写作的方法;课文学的民间故事、传说,就可以让学生搜集本地区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人民的智慧与善良勇敢。总之,民俗文化使课本变得丰满,使学生的感受变得更加丰富。

第二、将民俗文化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作文一直是学生和老师头疼的事情,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抓耳挠腮半天也是东拼西凑,老师批改起来如同嚼蜡,苦不堪言。那么能不能让地方文化为作文教学打开一扇门呢?后来,我在执教写景的课文《九寨沟》时,引导学生学习了写景的方法;课后组织学生参观拔剑泉,以拔剑泉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将文中的写法加以运用,再加上拔剑泉的来历、传说,学生写得特别出色,有三篇文章分别发表在《七彩语文》和《小海燕》上。其他教师在作文课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进行了创新,如进行“爱我家乡”征文活动,游“张竹坡故居”作文竞赛等。这些就在身边而被忽略的资源重新跳进学生的眼睛,再看到它们就成了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时,作文就再也不是学生和老师头疼的事情了。

第三、将民俗文化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最能够解放学生的手脚,发挥学生的能力。将地方优秀的资源加以运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低中年级的学生,我们开展了针对汉王的“讲故事比赛”,“游拔剑泉活动”;在“学做小导游”活动中,组织高年级学生自己编写有特色的导游词,向来参观的领导、老师加以解说。清明节,组织学生开展“家乡一日游”活动,在环保方面,我们开展了为“拔剑泉”清理垃圾活动以及参观张竹坡故居、渡江战役总前委指挥部等地。还开展了“说说家乡新变化”“爱我家乡”知识竞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注重地方优秀文化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随着各种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再看到家乡的一切都不是平常的一切,而是有故事的,有生命的。这些古老的文化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灵性,富有生命力。汉王的地方文化就像拔剑泉的源头活水,滋养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滋养着莘莘学子,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家乡语文课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