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超
精准观察离不开精密仪器,但如何使精密仪器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需要我们改善操作方法,以期在最短的教学实践之内取得更大的教學效果,同时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本文着重从改善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方面改善课堂效率来进行讨论。
一、确定观察主题,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在没有明确的感知任务时,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明确了目的任务去知觉某一事物,知觉的对象就比较完整清晰。因此,必须养成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的习惯。
(一)明确观察目的,而后才善其事
观察是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学生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的观察活动“观察洋葱表面细胞”,只要求学生找到洋葱表皮细胞,不需要学生掌握洋葱表面完整的细胞结构知识,也不要求他们在观察活动中都能观察到。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以求有更多的发现,关键是通过这个利用显微镜的观察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而且看得更清楚。
(二)适时问题引导,方有海阔天空
教师还应适时地提出问题,把观察活动引向纵深,延续学生对事物观察的时间。我们来看一位老师在进行《观察研讨微生物有生物的特征》时的一段实录:
师:里面有微生物吗?
生:有。
师:微生物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里面有微生物,泡泡,里面有黑点,在流动。”
生2:“有很多微生物在跳来跳去。”
生3:“有小圆点,像汽车一样,高速,一下子不见了,有的透明的会挥动,还有的像虫子慢慢地爬。”
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之下,使观察更有目的性,把学生的引入到更深的观察。
二、严格规范操作,提高观察效果。
(一)规范演示,潜移默化地渗透操作习惯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一般都非常强,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模仿版本,给学生留下很深的第一印象。当然教师在进行演示同时,在把操作过程讲清楚的同时,也可以把需要注意的地方,用板书或是多媒体设备注明,那么学生在操作的时候会有意识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操作,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规范操作,引导学生养成科学观察习惯
1.教师讲清规范操作缘由,引导养成观察习惯。在现实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用眼观察显微镜虽然没有具体的要求。观察显微镜的时候,生物学上有一个常识性的要求:左眼观察,同时右眼睁开。但是许多学生就会困惑,为什么是左眼观察,右眼睁开呢?甚至有许多科学老师也无解。只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先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规定”,然后让学生严格按照显微镜使用规范去操作,学生还是能够做到正确观察的。
2.在观察中将问题集中解决,提高观察效果。在学生进行观察的时候,教师应当不间断的巡视,了解学生实际操作情况,把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解决或者是再次讲解这样也会提高课堂的效率。在使用显微镜时,学生在调节准焦螺旋时,调节的幅度很大,往往是找不到观察物体或者是比较模糊的,这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是因为大家在调节准焦螺旋时幅度太大,应该慢慢拧动准焦螺旋,直到找到物体。
(三)规范交流,交流反馈养成分享习惯
在做完观察之后,教师应当把各小组的观察结果进行反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种方式可以用拍照的形式把各组的情况拍摄下来,与教师的观察结果相比较;第二种是将观察的标本以图画的形式画下来,各组统一之后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在操作中哪些地方出了问题,避免重复出现同样的操作错误。
如在对一杯池塘水通过用显微镜观察后,讨论这里是否有生物时,学生是这么交流的:
生:一个小圈就是一个生物。
生:会运动。
生:有时跑得快,有时跑得慢。
生:外面有一层保护膜,像鱼卵,里面有……
生:很多围在一起,会动。
生:肯定是生物,围着黑黑的东西在动,可能在繁殖。
可以看出,学生在交流反馈中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原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对微生物内涵的认识,丰富对生命世界的认识,把获得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
三、严把细节关,养成严谨态度
一次简单的观察,哪怕有一小小的地方没有做好,往往会引起观察的误差。上面说到,有些学生在操作时没有把多余的染色剂吸干。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行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但是吸干之后就容易把观察物体展平。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多余的染色剂流到显微镜上,对显微镜部件也会有一定的伤害。从细微处做起,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科学研究者的态度完成自己的观察。
四、强调小组合作,提高合作意识
动手操作永远比空洞地听取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并促使其进行深入的思考。
显微镜的使用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常见,不常用,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察习惯。只要我们坚持科学课程核心理念,改善我们的操作习惯,引导他们有更多深层次的观察,在之后的科学学习中和有效的研讨中构建更合理、更精确、更深刻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