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2018-08-15 00:45:56李莉
现代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年会计专业设置

■李莉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现状

(一)重心集中

在我国的中职院校中,普遍采取三年制的教学制度。一般来说,第一学年的课程设置主要是英语、数学、语文、计算机、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等基础应用型课程,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较少,没有切实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在第二学年,基础应用课程基本消失,大量的专业课程开始集中式的设置,大部分的专业知识教学主要都是在这一学年内完成。第三年,课堂教学设置大大减少,主要以实训以及实习为主。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现阶段中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目标过于集中。尤其是在第二学年,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厌学、畏惧、逃避、自卑的心理。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非常不利。

(二)设置不合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国内的各大中职院校纷纷对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将课程培养方案向实践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改革方向是积极的,但是,有很多学校没有切实考虑到自身的教育条件以及学生的基本状态,贸然进行了大跨步的改革。例如:一些学校在第二学年的教学中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这在培养目标方面是正确的,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具有积极的推进意义。但是,学生在第一学年里主要是纯理论课程的学习,在第二学年里突然增加了大量的实训课程,这直接使得大部分学生难以转变思想观念,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此外,一些学校由于资金、规模等方面的限制,教学资源有限,实训设备跟不上课堂教学理论的变化,使得理论的教学与实践教学发生极大的脱节。

(三)考评模式单一

目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考评形式主要是笔试,学校会在学期中、学期末,组织授课教师进行相应的考评设计,而设计的形式主要是试卷。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普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擅长,笔试的考核方式恰恰戳中了学生的软肋。现阶段,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会计专业考核的形式虽然加入了实践考评的内容,但在长时间笔试考评模式的影响下,实践考评占据的位置还比较微小。

(四)脱离实践

从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来看,会计专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科体系,其强调一定的系统性以及完整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对理论教育的过分偏重,以致教学与实践活动发生严重的偏离,丢失了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性。经过统计调查,现阶段中职院校的理论课程设置占课程整体数量的65%以上,而实践教学只是依靠平时不多的实训课程以及第三学年的实习。这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的切实融合。

(五)教师素质不足

从专业知识方面来说,中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在实践方面,大部分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就显得比较薄弱。

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概说

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普遍本着技能本位、就业导向的教育目标,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课程培养的重点,其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与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相吻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客观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会计人才。目前,随着社会市场竞争形势的越来越激烈,社会各行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能够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工作标准,切实、准确、及时地完成会计工作任务。其次,要具备专业的会计专业知识以及技术,并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保持企业会计工作的先进性。此外,要具有现代化的财务意识。

结合目前的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基础课,即会计专业的基础掌握内容,主要涵盖职业道德指导等多个方面,其主要意义是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观念进行规范。第二,专业基础课,包括市场营销、应用文写作、数据库基本应用等,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形成职业素质。第三,专业课,主要设置珠算、点钞、统计等岗位,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是课程设置的重点。

三、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策略

(一)优化课时设计

针对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于集中的问题,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立足职业教育的教育内涵,合理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首先,对中职院校来说,既然是职业教育,就应该体现出教育的职业性。这一点尤其应该体现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校应该明确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科学的课程安排,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现代化会计人才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令学生的就业率能够稳步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其次,对课程的改革一定要着重实践方面,使学生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在面临实际的工作岗位时能够快速地上手,提高在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优势。

具体的,可以将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技能课两个大方面。从学年安排的角度来思考:第一学年,应该在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加基础专业课程的比例。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降低下一学年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能够体现职业院校教育的职业性。同时,应该适当开设基础实践课程,使学生对下一学年的实践课程做好准备。第二学年,应该以专业课程为主,科学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使学生既能够掌握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又能够积累实践经验。第三学年,应该分为上、下两个阶段。上阶段,应该侧重学生的实训课程,为学生的实习做好准备。同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以及就业教育,树立其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其职业竞争力。下阶段,应该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接触工作环境,感受工作状态,积累步入社会岗位的第一步经验。

(二)调整课程结构

在课程结构方面,各中职院校不应该贸然推进课程设置向实践教育方面的转移,对于不同的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法。首先,学校必须确定能力本位的培养观念。相对来说,中职院校培养的不是学术研究人员,而是在社会上各领域的岗位人才。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其培养的最高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会计工作素质。在侧重方向上,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技能教育。对此,学校在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在立足能力本位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及市场的人才需求,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应该重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联系,使理论课能够为实践课提供实践基础,实践课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实际关系。另一方面,应该重视理论教学的实践意义,使理论能够与实践良好相融。

(三)多元化考评模式

以往的考评方式以笔试为主,不但难以对学生实践水平进行客观的掌握,还会在极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对此,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拓展对学生的考评方式,在考评中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首先,学校可以采取多元化考评的方式,将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状态等内容加入到考评内容之中。如此,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积极。其次,可以将笔试与实践考评结合起来,重点考查学生在理论与实际联系方面的水平。

(四)重视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学的实践性。不同于其他高校教育的大量理论知识教学,中职院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此,学校应该重点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尤其是在实践条件方面,必须与理论的内容相符合,突出实践的现代性与科学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

(五)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此,应该采取引进与培养两个方面的策略,切实优化教师素质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在引进方面,应该重点引进双师型教师。在培养方面,学校应该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优化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社会各领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各中职院校应该结合实际需求情况,对会计专业进行创新性的课程改革,以此推进学校的现代化发展。

[1]刘涛.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

[2]靳囡.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会计专业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娄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5,(17).

[4]汪思贤.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教育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5,(14).

猜你喜欢
学年会计专业设置
《读写拍档·新高考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编辑计划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22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届星火学年
星火(2020年2期)2020-03-04 02:58:08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科学生活(2017年1期)2017-03-20 04:01:04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对外经贸(2014年1期)2014-03-20 13:58:19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